20年跋涉 :“大国金融”的变革与创新

2011-01-19 08:30刘政新
祖国 2011年1期
关键词:开板中小板创业板

刘政新

20年,20根年K线,记载着中国股市无数的财富癫狂和落寞无助,勾画着市场在蒙昧期的野性躁动、在转折期的大起大落和行成人礼后的脉动韵律。

每个年度股市的情绪总是阴晴不定,走势起起落落。然而,从年线的趋势来看,向上的轨迹却走得非常稳健。市场就像一个待哺的婴儿,长成调皮的少年,走过叛逆的青春期,逐渐步入成熟。而决定这一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中国股市一直坚定地走在制度完善和变革之路上。

今日回首,有那么多的“标志性事件”:监管与发展的讨论、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建设以及后来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正是这些持续不断的创新变革,才让资本市场焕发出如今的活力。

创新制造资本奇迹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中国股市的不移目标,也是市场创新的主线,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近年来最大的创新,它的目的就是助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推动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在2004年之前,沪深交易所基本是同一个层级的,以传统国有企业为主的市场,它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风险管理。

2004年,由于推出创业板存在很多障碍,管理层决定在深交所推出中小板,一是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作为创业板试验田积累经验。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业板鸣锣开板,首批在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8家公司。当时虽处熊市,但依然走出了苏宁电器这种大牛股。目前,在中小板挂牌上市的企业达500余家,直接融资和再融资额达数千亿元。

如今,中小板更是充当了经济结构转型的“先锋”角色。2010年,当大盘还游离于牛熊之际,中小板指数已创出历史新高。在深圳,一对叫李锂的夫妇凭借一种叫肝素钠原料药一度坐上中国首富宝座。在广州,也是一位姓李的餐厅经理,炒中小板股票,一年之内赚了24倍。神话远远不止这些,也未仅仅停留在中小板,创业板开板将财富神话演绎至极限。

2009年10月30日,酝酿了十年的创业板终于开板。而创业板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创造的财富神话。2009年,“海归”蒲忠杰创办的乐普医疗上市,他以38亿元财富坐上创业板富豪榜第一位;但随即陈邦创办的爱尔眼科发力,很快便取代了蒲忠杰;但第一富豪的争夺并未就此终结,随后碧水源的文剑平、向日葵的吴建龙接力成为富豪榜第一人。

中国的创投业也因此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本土创投实力因创业板迅速壮大,并开始取代外资创投“唱主角”,人民币基金的不断设立,民间资金开始向新兴产业集中。用某财经人士的话说,创业板的设立把中国的创业、创新资本都搞活了。与此同时,三板“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和产权交易所也在迅速发展。至此,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轮廓逐渐清晰。

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

股市另一个领域的制度创新也在展开。多年来,由于中国股市是单边市场,参与者限于做多才赚钱的“靠天吃饭”窘境,市场交易机制不丰富,衍生品几乎空白。令人欣喜的是,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来后,过度的衍生工具让国际投资者吃尽了苦头,但几乎处于空白的中国金融创新并未因噎废食,而是开始谨慎启航。2010年3月,融资融券小心地走进了投资者的视野,90只蓝筹股成为标的,可以进行多空双向交易。4月16日,股指期货推出,投资者可以沪深300为标的,进行多空双向套保。两个创新产品推出后平稳运行,并未出现之前担心的情况。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和交易框架,也由此迈向新的阶段。

走过2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资本市场正如一个朝气焕发的大男孩站在我们面前,虽然他还有几分青涩,但已能承担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使命,之后它还要成为我们“大国金融”目标的重要组成。瞻望前路,资本市场仍需要更多的制度变革创新,既不能走得过快因梦想透支了身体,也不能停滞不前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唯有稳步前行方能基业常青。

猜你喜欢
开板中小板创业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中小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下滑股(中小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创业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下滑股(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