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与人才强区战略

2011-01-26 06:29司正家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新疆人才

司正家

(新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540)

一、新疆“两带两区”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疆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兴边富民的基础性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也是实现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根本路径。为此,新疆“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两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布局,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扶持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推进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跨越发展,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①

1.天山北坡经济带

东起哈密西至伊宁的区域被定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这一经济带要以乌昌经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形成产业分工合理、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增强对全疆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和向西开放大通道的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水平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②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这一经济带又被划分为特色鲜明的六个经济区:

(1)乌昌经济区。加快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基地,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国际性商贸物流中心。

(2)吐鲁番―哈密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新疆煤炭生产和外运基地、石油天然气、无机盐化工产业新能源基地、文化旅游胜地。

(3)石河子―玛纳斯―沙湾(石―玛―沙)经济区。立足农业集约化优势,建立全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制造业、纺织工业、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4)奎屯―克拉玛依―乌苏(奎克乌——“大金三角”)经济区,要依托丰富的石油石化、特色农业资源和交通枢纽优势,统筹规划,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全疆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

(5)博乐―精河―阿拉山口经济区。发挥特色农业资源和口岸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对外贸易、旅游等产业为主,建成我国重要的陆路货物贸易中转集散地、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6)伊宁―霍城―察布查尔经济区。以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丰富的水土、矿业、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强天然林和天然草场保护,建设天山北坡西部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天山南坡产业带

天山南坡产业带是东起库尔勒,西至阿克苏的区域。要充分发挥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工业基地,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增强对南疆乃至全疆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

南疆三地州即原来的南疆西南部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南疆天然气利民等民生工程。创新开发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推进连片开发,加快推进南疆三地州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发展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手工业。加快以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打造“大喀什”经济圈,建西部“明珠”城市。建成全疆重要的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以及面向中亚、南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力争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全疆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4.沿边高寒地区

该地区包括新疆10个边境地州(市)32个边境县市、兵团10个边境师的53个边境团场。面积640.73 平方公里,人口556.35 万人,少数民族263.95万人,分别占全疆的40%、26%、65.4%。2009年33个边境县市 GDP仅为736.82亿元,工业总产值135.74亿元,分别只占全疆总值的 17.23%、4.7%。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

该地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矿产资源和口岸优势,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矿产开发和边境贸易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全疆重要的绿色农牧产品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该区域有15个一类口岸,8个二类口岸,沿边开放、边境贸易的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全面推进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扶贫工作,加大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力度,大力实施“定居兴牧”工程。加快建设边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传统畜牧业、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到2015年基本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

二、区域协调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包括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城乡发展、中心区域与边境地带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多方面。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增长是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路径。

要实现区域协调,就必须改革企业、政府、劳动者三方的分配关系,改变当前“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不合理、不同步状况。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实效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通过政府关税、企业让利,联手推进收入分配关系,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稳定的基础,也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是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幸福感的根本路径。要加快科技创新、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避免“资源陷阱”,走出“富饶的贫困”。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建区,造福子孙,造福人类。

第三,对外开放。开放是一种文明和进步。只有完全地对外、对内开放,才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确立先进的理念,吸取全球智慧,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科技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和跨越发展。新疆在向西开放和沿边开放的战略实施中具有绝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充分发挥喀什、霍尔果斯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特殊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和示范效应,使其成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现代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引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以世界眼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极,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只有现代文化才能为新疆的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语境氛围,高扬新疆精神,创造新疆效率,这是新疆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须条件。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发展之本、跨越之基,人才资源,决定新疆未来的发展,决定新疆的后发赶超,科学跨越。唯有人才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唯有人才优势,才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中央制定并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推进新疆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也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对以人才发展支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提出了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和实施部署。

1.科学跨越,人才优先

人才优先战略,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各种社会资源当中,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使人才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发挥作用;二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不调整,社会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就不可能实现协调和优化;三是人才投资优先保障,通过教育、培育、使用等创造各种机会,并提供包括生活保障、研究条件、训练条件、终身训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四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改革旧的人才管理制度,为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管理、人才激励等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人才优先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和战略性布局,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时期新阶段,加快能源、资源、地缘等潜在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向西开放桥头堡,必须依靠大批优秀人才来支撑和引领,必须培养好、开发好、使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2.人才队伍建设,以用为本

《国家人才规划》将我国的人才队伍细分为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新疆人才规划》根据自身特殊的区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全国六大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民族人才队伍、民汉“双语”人才队伍、援疆干部人才队伍。统筹推进这九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协调发展重点区域人才:一是围绕以乌昌经济区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发展、依托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集聚、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打造新疆人才高地;二是围绕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幅提升人才开发、吸引的水平;三是继续加大对以南疆三地州为重点的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开发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扶持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根据科学预测和规划到2020年,新疆人才资源总量从2009年的 219.3万人,增加到 351万人,年均增长5.5%,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1%,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1人年/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才贡献率达到35%(见表1)。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性障碍,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激励人才、帮助人才干事业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见表2)

表1 新疆人才发展主要指标③

表2 新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指标④

要实现新疆人才队伍发展与建设目标,满足其跨越发展的需要,就要多举措培“育”人才,海纳百川“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要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在人才使用中,首先要用好现有的本土人才。不断改善待遇条件,努力提升素质,充分发挥作用,造就一批适应当地、植根新疆的人才队伍。要放眼世界,广纳贤达,大力引进人才。对引进的外来人才,要当做“上门女婿”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最终让他们变成新疆人的“儿子”,“儿子”“女婿”同样信任,同样使用;其次要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以用为本,唯才是举,不让老实人、干实事者、能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对所有能人、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委以重任,给予特殊政策的支持,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求全责备,鼓励探索创新,要宽容失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和激励机制。依托对口援疆渠道,引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发挥好援疆干部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造就一批跨越式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实用人才。

3.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1)天山英才工程。在新疆具有学科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领域,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瞄准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引领作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一批重大领域创新团队;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开放式实验室、科技合作示范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到2020年,培养造就50名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3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1000名在本学科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2)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现代工业、农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生态环境、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每年重点培养100名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拔1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紧缺专业优秀大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3)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到2020年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国内一流高层次人才来新疆创业。建立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政府投保制度和创业基金,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转化。

(4)新型工业化人才保障工程。到2020年,培养造就100名能够引领新疆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1000多名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15万名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5)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工程。到2020年,每年选拔一批农牧业科研骨干人才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支持5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研修学习、观摩展示等活动,选拔1000名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万名各类生产经营人才、农技实用人才、农村经纪人等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给予并重点扶持。

(6)宣传文化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培养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500名,紧缺人才5000名。

(7)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到2020年,充实基层政法人才2万人,培养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8000名。引进和招录急需紧缺人才1万名,培养引进外语人才800名。

此外还有教育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工程,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支持工程、对口援疆人才培养工程等。为保证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的建设,《新疆人才规划》还提出了人才开发优先投入、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促进基层人才发展、促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等6项促进人才发展的新政策。

四、彻底革除在使用人才上的不良倾向

应当承认,在现实中总是存在着人才越少、流失越严重、不重视使用人才和浪费人才资源的情况。因为在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人才观念、文化、科技意识就越是淡薄,甚至对有才者抱有一种“天生”的偏见,总认为他们恃才傲物,不安分守己、总和领导不合拍。在日常工作中不是设绊子,就是冷脸相待。人才的流失、闲置和冷落就成为较为普遍的一种常态,甚至出现不使用人才或滥用人才的怪圈。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万余人。近几年,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学生4万余人,毕业后回疆的只有27%。就新疆而言,在人才使用问题上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地、本单位人才视而不见,弃而不用,却用高薪聘用临时的外地人才。这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引来女婿,气跑儿子”的非常理现象。“新疆一条虫,内地一条龙”,只能说明新疆本地人才并不都是无才、庸才、不堪使用的。也只能说明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就会使“虫”变成“龙”的。改革开放以来就新疆而言,一方面人才大危机,另一方面人才大流失。“孔雀东南飞”,几乎不可扭转。“新疆培养人才,广东使用人才”虽是改革开放初的一种嘲语,但到30年后的今天似乎还未改变这种态势,只是已经习以为常了。

2.对高学历、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用存在着误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高层次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近几年,国家对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取得巨大成绩,数量急剧增加,但也不可否认地出现了质量下降这样的客观事实,而且短期内难以扭转。与此同时,对现有高学历人才的使用也存在一定误区或者偏向,主要表现在部门、单位在招人、用人上唯“博”是求,见“博”封官,形成多年培养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弃学从政,名为重用人才,实则浪费人才,这实际是在引导或者助长“读博当官”、唯利是求的不良风气。对基层企业来说,要真正确立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财富和发展的根本理念,要有保障性的人才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3.对离退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够重视。2009年,我国已有老年人口1.76亿,占总人口的13%,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亿的国家。2014年将达2亿人口,2036年左右将达3.5亿―4亿的老年人口峰值,占总人口的25%。⑤新疆和全国一样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约占全疆总人口的11%,多达230多万。在众多离退休人员队伍中潜藏着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一方面离退休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尤其在教育、医疗、科研、新型产业、生态环保部门的离退休人员中,大多具有高级专业职称;另一方面在离退休之前的岗位上大多都是高层次专业技术骨干或某一学科的领军人物。如此丰富的“人才宝库”,不开发不利用,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和浪费。许多离退休人员身体健康,主观上愿为社会作贡献、为国家与新疆的发展献技献才,由于没有好的政策,只能抱才长叹,无处施展。人才资源的开发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人才资源开发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领域人才资源开发的创造力则呈“双峰”状态,如:中医、文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教授到56岁左右,创造力会再度高涨,出现又一个巅峰状态。老年人才凝聚着知识、经验和成熟,意味着才能的升华和辉煌成果的结晶。从国内外杰出人才来看,不少学者具有创新和丰碑意义的科学成果、重大发明,大多都是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晚期中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平均年龄67岁,最高的在90岁以上。在生物医学、化学、物理、文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极少有60岁以下者。可以这么说,老年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的富矿,离退休专业人才是人才资源宝库,开发成本最低,收获效益最高。

当然,也有外聘于外单位或外地、东部地区者,却很少被本地本单位返聘使用,大多依然闲置在家。一方面人才紧缺,一方面闲置不用。什么时候真正能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大力开发“银发资源”,唯才是用,实为强国富区富民之所需!

4.合理配置和使用创新人才。要尊重和宽容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工作规律、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学术风格,不要把千里马当做一般马照顾甚至驯服,使千里马沦落为一般普通马。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创新人才是科技工作者的拔尖者。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形,越向上,越优秀,占比越少。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尊重他们的创新劳动,宽容试验和失败,为培养造就更多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提供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机制。

5.完善和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职称评定工作既要遵循国家规定的评定标准,更要对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特殊褒奖,切实增强广大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信心。”⑥我们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力度不够,特别是高级职称在基层一线中所占比例较少,较多的重学历、重项目(课题)研究,对个人贡献和实际能力难以有比较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通过职称制度的改革,真正激活人才、用好人才、集聚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实现“科技兴疆,人才强区”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和胸怀,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留住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揽一切可用之才,服务于新疆的建设与发展。

注释:

①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N].新疆经济报,2011-05-02(4)。

③④人才贡献率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9年数据为1978―2009年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9―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9―2020年的平均值。

⑤原新.老年人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富矿[N].光明日报,2010-06-10(2)。

⑥张春贤.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疆经济报,2011-11-03(3)。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新疆经济报,2010-06-07(5―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疆经济报,2011-06-08(6―7).

[3]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 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疆经济报,2011-11-3(1-2).

[4]吴福环,王宁.新疆人才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新疆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新疆多怪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人才队伍建设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