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幼犬的免疫机理及人工主动免疫方法

2011-02-10 21:17
浙江畜牧兽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主动免疫母犬母源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29)

动物免疫,狭义上讲是动物抵御(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广义上讲是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排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性反应。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功能: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

1 幼犬免疫机理

新生幼犬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幼犬在出生时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LewisL曾对6周龄幼犬试验性接种牛血清白蛋白,仅有2/6幼犬产生很弱的免疫应答,表明幼犬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新生幼犬需要较高剂量的抗原刺激才能产生抗体,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而不是IgG。

1.1抗体来源 幼犬出生时由于尚无健全的免疫系统,如果新生幼犬又得不到母犬提供的保护,则非常容易感染外界的各种传染病。在犬科动物中,这种保护大部分是产后获得的,由胎盘转移而来的免疫球蛋白仅只5%~10%,其余都是通过初乳获得的。初乳中不仅含有供幼犬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抗体和能防止发生早期感染的某些因子,母犬在分娩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达15 mg/mL,而分娩2 d后母犬奶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就会下降到2~3 mg/mL。初乳中80%是IgG、20%是IgA,该比例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在第1周泌乳期结束时,奶中大于80%的免疫球蛋白是IgA,其余是IgG和IgM。IgA和IgM主要是在乳腺中产生的,而IgG仅在乳腺中产生一小部分,大部分可能来自血清。

1.2胞饮吸收 至今仍未充分了解新生动物是如何从肠道完整地吸收免疫球蛋白的。免疫球蛋白是从小肠通过胞饮方式吸收的,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幼犬出生后24 h肠道几乎完全封闭,已证明在肠道发生的免疫球蛋白转移最高峰是在生后8h,15 h后几乎全部完成。

血清给予的时间也一样,因为在日粮中的蛋白质会导致早期的肠道封闭,已证明幼犬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从出生时就开始了,在8 h时达到高峰,超过24-48 h就基本上封闭了,对于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来说,在生后8 h通过胃管给予免疫血清可能是最有效的途径。皮下注射给予血清的最佳时间尚不清楚。

不管肠道吸收免疫球蛋白的机理如何,新生幼犬的存活率与其免疫球蛋白的获得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建议诊断被动免疫失败原因时应充分考虑血清中原免疫球蛋白的浓度高低。

1.3被动免疫方法 被动免疫不仅仅是指初乳的转移,其涉及的范围更大,或者说具有更广的含义。许多专家都赞成和推荐对不能获得初乳的幼犬推荐使用血清,血清能通过胃管、口腔或皮下、肌内、腹腔注射等方式转移给幼犬。

对于转移给幼犬血清的剂量:Creene推荐24 mL/kg。Ellen M研究表明对幼犬即使按照22 mL/kg的量给予成年犬血清,与母犬喂养的幼犬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相比,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增高。而母犬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在分娩时为15 mg/mL,分娩后第2 d为2~3 mg/mL。

免疫球蛋白的转移途径:Ellen研究表明,通过皮下注射给予不能获得初乳的幼犬血清,幼犬体内血清中的IgM浓度要明显高于哺吮初乳犬和通过胃管补给血清犬。因此,如果希望得到IgM,以皮下注射途径最为理想。IgM抗体被认为以防止脓毒败血症最有效,然而因IgG是初乳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IgM仅占一小部分,因此可以认为IgM可能是保护幼犬效率最高的抗体。Greene也推荐使用口服或皮下、肌内、腹腔注射血清方法对不能获得初乳的幼犬进行被动免疫,皮下注射与腹腔注射效果基本相似。通过静脉途径给予幼犬注射血清虽然未经试验,但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可行的。

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与母源抗体成正相关,一般情况下,母犬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浓度低,则幼犬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浓度也低,特异性抗体也是如此。同窝犬数较少的仔犬其生长发育较快,疾病抵抗力较强;而同窝犬数较多的仔犬其生长发育较慢,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另外,同一母犬不同乳腺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完全不同,母犬母性的优劣和本性,以及幼犬吸吮能力和本性,也会影响其吸收免疫球蛋白量,同窝仔犬的血清球蛋白量也会因吮食初乳量不同而高低不一。

1.4被动免疫抗体的半衰期 免疫球蛋白的浓度与传染病的易感性成负相关。被动免疫抗体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肯定是重要的,这种抵抗力可通过已建立的诊断来检测抗体含量,据报道犬瘟热抗体的半衰期为8.4 d,对犬来说这种被动免疫抗体的半衰期约为9 d,这样人们就可根据转移的初乳效价、血清效价、母犬血清效价或幼犬体内抗体效价之一,来推测抗体的下降情况,等到幼犬体内的抗体效价降至不影响主动免疫尚能抵御各种传染病的感染时,就可进行主动免疫。近年来,犬的各种传染病流行十分严重,母犬没有经过强化免疫或即使进行免疫由于疫苗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母犬的抗体效价,由于幼犬免疫系统的不成熟决定了幼犬必须要在6-8周龄时才能对其实行主动免疫,而对这一阶段的免疫单靠初乳往往解决不了,所以转移血清是一种最容易、最简便和切实可行的被动免疫途径。

2 犬的人工主动免疫

随着犬的生长,母源抗体在体内逐渐衰减,必须进行人工免疫以保证体内免疫抗体,即主动物免疫。

2.1免疫时间 综上所述,幼犬6周龄时免疫系统才开始出现成熟化,到8周龄时才基本完善。有人曾对小猎兔犬的胸腺进行了解剖,其出生时的胸腺大约为100 mg,到12周龄时可增加到300 mg以上。因此,过早进行人工免疫,即6周龄前进行免疫其实用意义不大。一般于6-8周龄时进行首次免疫才具有意义,但此时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和免疫系统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其抗体产生的量仍会受到限制,应在2周左右之后立即进行二次免疫。有人指出,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应在母源抗体滴度低于10x时(一般在8周龄后)进行免疫接种最为适宜。

由于2月龄以内幼犬首次免疫的可变系数很大,且新生犬初次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抗体几乎全是IgM类,成年犬产生的抗体则为IgM和IgG,这两种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与初生犬的IgM几乎相等。新生犬在再次反应中才合成IgG和IgM。因此,新生犬第1年必须进行三次免疫,可以将首次免疫看作为补充免疫,后两次为正常免疫。至于正常免疫的两次间隔,以多长时间为好,有研究者认为以3-4周最为合适,其抗体效价超过间隔2周或半年的方式。

2.2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2.2.1母源抗体因素 母源抗体对预防仔犬早期感染是有益的,但也是干扰免疫的最常见因素。

2.2.2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因素 犬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的缺陷,往往导致疫苗注射后达不到应有的保护或免疫后发生并发症。特别是一些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如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等均可引起免疫抑制。犬瘟热病毒有破坏脾脏、淋巴结和骨髓中淋巴组织的作用,犬细小病毒对骨髓和淋巴系统有亲合性,具有部分的持续性免疫抑制。

2.2.3疫苗因素 疫苗中毒株差异,如国外进口的疫苗与国内同种疾病在毒株上的差异。疫苗中的病毒颗粒少,即病毒效价偏低。 疫苗免疫原性较差,毒株驯化不良等均可影响免疫效果。

此外,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方法不当也会使疫苗效价下降。

2.2.4疾病因素 体温:体温偏高时,注射疫苗可引起临床症状。一般认为,体温较高能抑制弱毒的繁殖。体温过低能抑制细胞免疫系统和影响抗体的产生。体内外寄生虫:一般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应激因素,近年来已证明至少某些寄生虫感染,如犬蠕形螨可能是直接的免疫抑制物。

2.2.5药物干扰 左旋咪唑: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低剂量(3 mg以下/kg体重)可增强免疫;剂量达到15 mg/kg体重时往往会造成免疫抑制。 接种疫苗前使用免疫抑制性药物;如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等;一些激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退热镇痛类药物如安乃近、安基比林等均可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同时使用血清或抗体:会发生免疫抗原、抗体的中和反应,产生免疫干扰。

2.2.6生理环境 如过度拥挤的犬舍、运输和环境变更,温度和湿度改变,妊娠和疲劳等都可能抑制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

2.2.7营养 一般认为蛋白质缺乏、严重营养不良、维生素E和硒缺乏常会影响免疫效果。

猜你喜欢
主动免疫母犬母源
母犬妊娠期的饲养管理分析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结合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和传统保胎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对比
滋肾健脾化瘀方联合主动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猪母源抗体的应用
母犬产后食仔行为主要原因分析与对策
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妊娠母犬的饲养管理
主动免疫肌动蛋白样蛋白7a蛋白引起小鼠睾丸曲细精管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