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直肠静点在临床上的应用

2011-02-10 22:24曲洪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期
关键词:静点药液直肠

曲洪涛

中药直肠静点在临床上的应用

曲洪涛

直肠静点

中药直肠给药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但历代医家对这种给药方式并未引起重视,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直肠的逐渐认识,到70年代这一方法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又由于近几年的临床所取得的良好效果,这一给药途径才有所重视,并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治疗。

在中药直肠给药剂型当中,灌肠液应用最多,占90%以上,只要能够通过口服来治疗的疾病,就可采用直肠静点这一给药途径。中药直肠给药现在已用于以下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溃疡性结肠炎、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系感染、肠梗阻等)、盆腔炎、中风、前列腺炎、急性便秘、流行性出血热、痢疾、高热、肠出血、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炎、蛲虫病、心力衰竭、尿路感染、疟疾、妊娠恶阻、口腔炎、手术后胃肠功能的调节等疾病,中药直肠给药既可用于局部治疗,又可发挥全身作用,以及进行常规治疗和急危重患者的救治。

1 中药直肠静点的具体操作方法

准备:药物制备,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处方,中药煎2次(丸散剂用开水泡取适当药汁),纱布过滤后倒入滴瓶或输液袋中。保留静点最好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或行清洁灌肠,以利于药物保留和吸收。操作应做到轻、慢、柔以减轻导管对肠黏膜的刺激。

体位:给药时,患者应该采取左侧卧位,使乙状结肠在下,以利于直肠静点,也可仰卧,把臀部垫高,再右侧卧位。给药后一般静卧30 min~1 h,防止药液排出,至肠痉挛和张力减轻后,可适当活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可适当半卧位。

插入导管的深度: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导管或导尿管前端涂以液体石蜡油,成人直肠长度为15~20 cm,插入深度为10~20 cm,也有35~40 cm,小儿5~15 cm,尽量深部滴入,防止药液瘀滞在直肠壶腹部,太浅药液容易外渗,不便保留,影响疗效,但也不应太深损伤肠黏膜。

药量:一般以100~150 m l/次为宜,若做结肠透析可用到1500 ml左右,儿童量以20~30 ml/次为宜。药量应该由少递增,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每毫升药液相当原药0.5~1.0 g,即可达到中药方常用量,但药量过多,输液过快会导致肠管张力增大,加大排便感,过少则药液中所含溶质也会相对减少,疗效较差。药液温度:一般与体温接近37℃ ~39℃即可,也可因人因病因时而适当变化,如温度冬天可稍高一些,夏天及结肠出血可偏低一些,甚至冷灌。

静点速度:用量少于50 ml者可用注射器缓慢注入,液体较多者可将药液装入输液瓶中或输液袋中,以70~100滴/min的速度滴入,不可过快,否则药液容易外泄。

药液保留时间: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直肠吸收液体达4000 ~6000 ml,2.7 ~4m l/min,所以滴入150 ml药液至少需1 h,药液才能完全吸收,最好在晚上临睡前用药。

疗程:一般直肠静点2次/d,因为疗程短易复发,在用药2~3个疗程好转后,再巩固1~2周。

2 讨论

中医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说明大肠不仅是传送糟粕的通道,而且是吸收精微物质(包括药物)的脏腑,大肠包含结肠和直肠,其与肺相表里,因“肺朝百脉,主治节”,所以药物经肠道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传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直肠位居下焦,与膀胱、前列腺、子宫相邻,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其黏膜具有环状特殊结构能使药物充分吸收,直肠淋巴系统对药物的吸收功能与血液基本相似。直肠黏膜有相当强的吸收功能,即使在病变时其吸收能力也很强。直肠黏膜主要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药物,其传输途径大致有三: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入大循环,因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手过效应占直肠吸收的50%~75%具有类似静注的效果,提高血药浓度;其二由直肠上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其三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池,胸导管入血液循环。

直肠静滴中药逐渐受临床医生的重视,因为其应用途径和中药本身具有很多优点:①操作简单,用药安全,患者比较容易接受。中药本身的毒副作用要小得多,直肠给药大多直接进入大循环,减轻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对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和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肝肾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同时也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②适用广泛。儿童口服药不易灌服,静脉注射药物不易被儿童接受,直肠给药安全无痛苦,并且对于重症患者及昏迷如脑出血的患者尤为适用,不受昏迷和吞咽困难的限制;③保持中药复方性能,易于辨证施治。辩证是中医的精髓,保持辨证施治特色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充分发挥疗效;④药物直肠静点吸收快,利用高。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测定研究表明:直肠给药30min就能起效,口服约1h,它们吸收后浓度维持时间基本都是4个小时,静脉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快,在体内维持时间短;⑤药源易得,价格低廉。特别适宜在没有透析条件下抢救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总之,直肠静脉静点给药方法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131500吉林省长岭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静点药液直肠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闹”中取静点差法
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吻合术联合中药口服治疗直肠内脱垂性便秘128例
参麦注射液联合肌氨肽苷注射液静点防治化疗中白细胞减少46例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
乳腺癌术后静点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及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