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淋巴结结核

2011-02-11 11:42张会芬李松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3期
关键词:结核菌抗酸结核

王 霖 普 冬 张会芬 李松鹏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 昆明 65004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种传染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一是被称为“世纪杀手”的艾滋病,另一个是重新席卷全球的结核。随着近年来HIV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结核菌感染人数也随之不断上升,并成为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机会性感染。且二者的传播和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但在HIV/AIDS患者中临床上往往比较关注肺结核,而忽视肺外结核,特别是淋巴结结核的存在。本文收集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至2010年艾滋病患者的10例淋巴结结核做如下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至2010年,住院艾滋病患者中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者,经外科手术获得的8例标本,细针吸取组织2例。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32.5岁。静脉吸毒者7例,性接触感染者3例。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3年修订的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及中国《HIV/AIDS的诊断标准和防止原则》[1]。

1.2 标本制作

手术的新鲜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细针吸取组织涂片后经95%酒精固定;所有切片及涂片经HE染色后,由病理医师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并结合抗酸染色结果做出病理诊断。染液为福建迈新公司生产。

1.3 临床及相关资料

10例患者均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取材部位均在颈部。8例CD4+细胞小于200个/µL,1例CD4+细胞小于100个/µL,1例CD4+细胞小于10个/µL。10例患者均予以胸部X线摄片,10例行肺部CT平扫,结果示;两肺弥散性粟粒阴影3例,肺部斑片状阴影6例。

2 结 果

病理诊断:10例淋巴结结核。显微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几乎全部为干酪样物质取代,坏死组织周边有淋巴组织残留及上皮细胞和郎格罕氏巨细胞增生,部分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针吸组织表现为坏死组织中散在郎格罕氏巨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抗酸染色均阳性。

3 讨 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近年来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变异、耐药菌种的产生等原因,肺外结核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最新材料也显示出中国结核病患者目前是数量居世界第二位[2]。肺外结核多发生在淋巴结,据报道浅表淋巴结结核80%以上发生在颈部[3]。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特征是HIV特异性的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损害,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AIDS在全球范围的流行使数百万人死于各种机会性感染。特别是肺结核是最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可达到20%~50%[4]。同时,HIV感染也可以加速结核的进展,两病相互影响,互为结果[5]。因此艾滋病与结核的关系受到全球医疗工作者的关注。研究证明HIV进入人体后特异性的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造成CD4+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从而破坏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当CD4+细胞<200个/µL时进入艾滋病期,各种机会性感染相继出现。CD4+细胞在人体抗结核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而CD4+细胞数量的减少使机体对结核杆菌活性的抑制能力下降,导致体内结核病灶的复发、播散[6]。所以结核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最为主要的机会性感染因素之一,且往往是首发症状。由于免疫力显著低下,加之外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导致全身多器官结核。浅表淋巴结结核占肺外结核的首位,可以认为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亦可认为是局限性结核,成为独立性疾病[7]。病变多以干酪样坏死或液化为主,坏死灶周围可有上皮样细胞和郎格罕氏巨细胞增生;部分病例以增生为主形成结核肉芽肿。抗酸染色显示结核菌阳性可确诊。笔者10例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改变分析发现:①CD4+细胞数量越低临床的结核中毒症状越不明显;②CD4+细胞低下的患者检出的抗酸杆菌数量越多;③淋巴结结核的类型与CD4+细胞数量无关,干酪样坏死在所有淋巴结结核的切片中均可出现。④临床结核症状不明显,但淋巴结抗酸染均为阳性;⑤影像学不典型,多无空洞,仅有3例出现两肺弥散性粟粒阴影[8]。综上所述淋巴结结核在艾滋病患者中容易被漏诊,而组织活检和细针穿刺是淋巴结结核确诊的主要方法。

[1]原寿基.新发现传染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44-75.

[2]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38.

[3]静波.结核病的自我发现[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4]吕维柏.艾滋病中西医防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1-223.

[5]李拯民.结核菌和HIV双重感染[J].结核病与肺部肿瘤,2002(2):130.

[6]梁享生,刘凤仁,叶临湘.HIV感染人群结核菌潜伏感染的诊断与预防性治疗现状[J].中国防痨杂志,2007,5(29):435.

[7]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8.

[8]冯峰,施裕新,夏淦林,等.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的MRI表现[J].磁共振成像, 2010, 1(5): 359-362.

猜你喜欢
结核菌抗酸结核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PCR-反向点杂交法耐药基因检测和BD960结核菌药敏在耐药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一度浪漫的结核
结核菌培养方法对照与效果研究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2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误诊分析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1~2014年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利用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