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

2011-02-11 03:16张丹丹徐敏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1年8期
关键词:工资收入对策建议农民工

张丹丹 徐敏

摘 要:农民工问题是我国一个经济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工资增长越来越快,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还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解决农民工收入问题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福利,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民工收入现状的分析,并且通过实证分析各种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农民工收入、改善农民工生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3.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45-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外出农民工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4,并且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对农民工问题也非常重视,将农民工问题提到了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其中,农民工收入问题是农民工所有问题中的关键问题。解决农民工收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涉及到几亿农民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关系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关系到实现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社会公正与和谐。解决农民工收入问题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福利,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农民工工资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

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

(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

从表1可以看出,2003-2006年,月工资在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重连年上升,由43.2%提高到63.6%,提高了20.4个百分点。其中,月工资800-1000元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重上升最快,累计提高6.0 个百分点,达到17.2%。2006年,月工资1000元以上的农民工比重已经达到26.0%。农民工的月工资水平处于上升的趋势。

三、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要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首先要了解影响农民工工资的因素有哪些,对症下药,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

(一)宏观因素

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工资有较大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农民工的需求增加,用工需求增加是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其中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7%和9.9%;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为20.2%,增速比“九五”时期高9.0个百分点。经济不断的增长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一时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产业快速发展,用工需求增长较快,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平稳推进,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中西部地区的用工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为农民工工资上涨创造了条件。因此,经济增长是促进农民工工资上升的动力,要解决农民工工资收入,首先要发展经济。

(二)外部因素

1、务工行业的影响

从农民工从事的几个主要行业看(见图1),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671元、1640元和1625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两个行业的增幅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增幅分别为8.1%和5.9%;收入增幅较低的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分别增长3.3%和4.5%。(数据来源: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制造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水平偏低,农民工在运输业的工资最高,采矿业、建筑业工资水平次之。从收入增幅上看,增长幅度最高的是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因此大力发展建筑业,可以增加农民工的工资,并且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住宿餐饮业。住宿餐饮业有很高的增长幅度,比较有发展潜力。这些产业比较适合农民工,不需要很高的教育水平,可以有效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从上面可以看出行业的不同影响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2、务工地区的影响

(1)地区的不同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即农民工工资水平引导农民工的流向。

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外出最少,中部地区外出打工的人数最多。输入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最多,而中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最多,这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源、地势等)有关,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农业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异;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也使不同地方的商业机遇不一样,东部地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商业机率要比西部地区、乡村要多得多。这样一来,便造成了贫富差距,贫穷的人便涌向发达地区(外出打工)。

(2)各类城市农民工流动的情况

农民工流动多分布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省会城市达到19.8%,地级市达到了34.45%。表明农民工多流向发达地区,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也较高,农民为追求高工资、高收入,因此越是发达地区,农民工所占的比例也越高。

(3)不同地区农民工工资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最高,2008年中部战略高于西部地区工资,2009年西部地区工资高于中部地区。导致不同地区农民工工资分布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水平使得消费水平也不一致。

②各地区政府相关政策的标准不同,也可以说是农民工在所在地的地位不同。

③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不同。

虽然不同地区农民工的工资有差异,但是都随着时间的增长,工资不断的增长,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工资也在上升。东部地区工资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幅最高,达到8.3%,中部地区增幅较高,达到5.9%,这说明西部和中部地区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增长的潜力较大。因此促进中部和西部农民工工资迫在眉睫,中部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正在进行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资会赶上东部的工资,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工的工资会全面上升。

(三)个人特征的因素

1、年龄和性别分析

对苏南地区的880个农民工收入决定模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具体数据省略)。

从上面回归分析的结果整理,将性别和年龄当作自变量,将劳动力月工资作为因变量,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性别为x1,年龄为x2,y为劳动力月工资, 模型方程为:y=323.416+6.426x1+164.455x2,R值为0.420,F值为93.699,相关性较好。年龄和性别的T检验值都比较大,所以显著性很好,说明年龄和性别对月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年龄作为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对农民工经济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收入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青壮年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要部分。在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而且在全部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性别差异对工资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并对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内部的收入差距都产生了重要贡献。当不同性别的两个农民工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就业时间等一些条件相同时,男性年工资收入要比女性平均高891.44元。对工资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男女之间存在的影响劳动效率水平的因素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性别歧视。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有利于提高女性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缩小农民工内部的收入差距。

2、受教育年限和工龄的影响分析

将工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自变量,将月收入作为因变量,对工龄和受教育年限与月收入作一个回归分析:

设劳动力工资收入为y,受教育年限为x3,工龄为x4,模型方程为y=173.4+93.731x3+17.729x4,R值为0.381,F值为74.36,相关性较好。

受教育年限和工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都大于2,说明显著性较好,因此受教育年限和工龄对月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工龄对外来劳动力月工资收入水平都有显著性的影响。其中性别对外来劳动力月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说明现实社会中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发达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不应当存在对劳动力的性别歧视,男女就业和收入上的差异应该由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从事工种的不同来决定。对于造成不同性别外来劳动力收入差距悬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外来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女性,也可能是在对外来劳动力的报酬方面本身就存在有性别歧视,因为中国目前女性仍然比男性更多地承担着抚养子女、照看家庭的责任,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流动就业的困难和障碍更大,遭歧视的可能性也更大。

从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外来劳动力月工资收入量与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在本单位工作时间越长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月收入越高。就业时间长短与农民工年收入之间正相关,且据有关部门统计,就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其年均收入就会增加729元。由此可见,就业时间的长短对农民工收入影响很大。

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和职业技能对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对结构性失业的人群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使其获得再就业的机会。或者对未失业的劳动力也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增加劳动力的收入。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都具有重要影响,也反映了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与非稳定就业相比,稳定就业具有工资收入水平高而内部差距小的特点。在农村内部推动力有所减弱的情况下,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农民工就业政策实施的着手点应该在于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使处在各个行业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达到平均,全国各个行业的农民工工资都能得到提高。

(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

让农村地区的学龄人口有更多接受教育和享受更高等教育质量的机会。目前,城乡之间不仅在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上有差别,在教育投入的质量上差别也比较明显,因此,应该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增加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对农村教育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教育水平,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

(三)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民工进入城市几乎不大可能再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而就业单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可能会成为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据调查,49.8%的农民工并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68.75%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而且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能性越大,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有74.02%的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中只有18.65%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因此,政府可以举办一些培训项目来组织农民工学习某些职业技能,或者通过对培训农民工学习某些职业技能或者对培训农民工的雇主给予奖励等措施,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资。

(四)拒绝性别歧视,给予女性农民工更多的关怀

我国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中的更弱势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更多关怀,在工作中更不能有性别歧视。在现实生活中,育龄妇女往往会在怀孕期或有怀孕迹象时无缘无故地被企业开除,使其就业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劳动福利。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切实保护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减少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农民工工资差异,从总体上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五、总结

农民工在我国工人阶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解决好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工工资收入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不仅涉及到几亿农民的就业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更关系到实现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社会公正与和谐。笔者相信,在国家领导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会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改革:过去与未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韩俊等著.破解三农难题3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6-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7.

[7]中国统计年鉴[R].国家统计局编,2010.

[8]吴先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9]杜辉. 影响农民工工资的劳动市场因素分析——郑州市农民工问卷调查[J].商业文化,2007,(08).

猜你喜欢
工资收入对策建议农民工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产便利性的测算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