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浙江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2011-02-12 07:49陶忠良董越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民信息化

陶忠良,董越勇,朱 莹

(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信息基础网络日渐完善,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信息工作管理体系得到健全,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基层农村信息意识得到提升。“十一五”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客观上讲,浙江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破解。许多地方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与决策乃至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浙江正处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信息化建设既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又需支撑进而引领农业现代化,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1 中央“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战略决策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多年来,中央和浙江省都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在加快改革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要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作为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主要职能之一。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标志,农业信息服务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农业部门要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明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而要求“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011年3月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把“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央对信息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农业信息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浙江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2 在“三化同步”新形势下,农业转型升级给农业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三化同步”是“十二五”“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2011年初召开的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赵洪祝书记则对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提出具体的要求,强调农业现代化滞后是“三化”发展不够同步的突出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上,统一谋划发展、统筹推进转型,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三化同步”发展,要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而这一切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全面融合,实现智能设施装备农业、信息技术改造农业、信息产业提升农业、信息工具推进农业。农业信息化技术也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是科学监测、科学种植、帮助农民抗灾、减灾,还是开展农产品营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各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新机遇下,大力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已是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农业信息化早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五化”息息相关。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信息化与工业化这“两化”融合又是核心,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也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三化同步”新形势下,“五化并举”、“两化融合”,也给农业信息化不断深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具体到农业信息化则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内涵主要有6个领域:一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二是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三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五是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六是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因此,通过农业信息化引领,继而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电子化、农业管理扁平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三农”对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引擎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只有充分掌握了信息,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做依据,才能科学判断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状态和努力的方向,政府部门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农业新型主体才能把握生产、了解市场。新挑战前,信息化建设要从促进浙江走在现代农业前列、充分满足“三农”信息需求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应用信息工具,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现代农民。

3.1 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和服务。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满足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

3.2 针对农民信息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给农民群众提供各种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信息和就业信息,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环境,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有利于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通过信息服务,农民群众将更加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信息化应用的自觉性,这对于农村基层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对于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服务内容方面,要强化科技和市场、农产品买卖信息,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使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流通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实惠。

3.3 针对农村需要,统筹协调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让农村可以用、适合用,还要用得起、用得上。农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当仁不让地联合相关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指导好当地农村信息服务的良性互动,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发展不同特色的信息服务模式,促其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4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提升服务能力新的抉择

4.1 转变职能需要信息化力量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管理效率、推进电子政务、形成网上政府的有效举措。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办公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必须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浙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逐步实施,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各地农业门户网站,特别是农民信箱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桥梁,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

4.2 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推动职能转变

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一个重要方面的电子政务的迅猛发展,是技术创新与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典范,将会为政府的管理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有利于规范部门行为、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政务运转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培养信息化人才。农业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农业部门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导性力量,必将极大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并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目标。

5 浙江农业“两区”建设成为信息化建设新的战场

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这“两区”建设,是浙江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当前要把“两区”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战场,而且是主战场,主动为“两区”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两区”建设,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提升“两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大发展。

5.1 积极应用新的信息技术

要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传感器、智能控制、2D条形码标识、电子标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各类农业信息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生产发展。

5.2 全力打造“两区”信息服务平台

要整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农田数量管理与质量提升、种质资源、土地承包与流转、农业项目管理等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建设信息高速集散、共享、可视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平台与业务系统的融合,打造“两区”数据中心。

5.3 提升“两区”主体信息水平

要以信息化手段开展全方位的培训,特别是要培训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主体信息意识,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园区内农业企业、合作社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成为“两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切实解决“两区”谁来建的问题。

5.4 创新“两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机制

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信息工作人员进园区、信息跟踪服务进园区,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围绕解决“两区”怎么建的问题开展工作,切实增强“两区”建设的活力、实力和环境承载力,积极营造“两区”建设的良好环境。

5.5 合理规划“两区”信息化建设步骤

一方面抓现有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和相关业务系统的集成与应用,让已有成熟的系统和服务平台成为园区信息建设与服务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各类信息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抓新的信息系统开发,并与原有平台和系统充分融合。

5.6 推进“两区”农业全程信息化管理

要在产业各环节进行试点示范带动,加强信息技术组装配套和系统集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的大规模应用,依靠科技进步,以信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推进产业信息化,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信息化管理。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充分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律,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积极服务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制约瓶颈,加快建设步伐,集中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三大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构建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农业经营信息服务和农业基础网络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民信息应用信箱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民信息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月“睹”教育信息化
现代农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