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机电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011-02-14 19:36黎志键梁建和
装备制造技术 2011年8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院校

黎志键,梁建和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机电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黎志键,梁建和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指出无论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提出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企业、校企合作的办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机电类专业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高职院校如何根据专业性质和区域特点,构建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相继展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当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即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过去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系统性、课程完整性”,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课程越来越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不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

对于机电类专业而言,目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又经常性地面临就业困难,从而最终成为制约我国机电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高速腾飞,注重素质教育,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当前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相应地创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典型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不同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和过程模式,在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本校专业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签订学生就业合同,并在技术、设备、师资、教育、就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学生毕业后,必须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保障等问题,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又缺乏人才的矛盾,实现了高职学校、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三赢”。是目前最为典型的、广泛推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也即上世纪我国所谓的“委培”生。但是,受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限制,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落后,大学不断扩招,毕业生供过于求,订单量小,用人单位只重视物力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人力资源开发,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着校企分割、教学与岗位能力诸多不相适应的棘手问题,“订单式”培养,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2.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其实施中,要求做到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与企业员工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任务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专业化,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但是,由于学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国家政策倾斜不够,再加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担心工学结合会影响生产,故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出现学校渴望而企业冷漠的“一头热”现象。由于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数没有自己的企业,难于做到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主要依赖于企业。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真正开展工学结合,还存在一定难度。

2.3 “2+1”人才培养模式

“2+1”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行“2+1”教学模式,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用2年时间完成课程教学,让学生第三学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和生产过程。这一模式,不能理解为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在运作模式上应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应该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适应生产环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还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充分说明了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但是,由于顶岗实习单位的分散性,增加了顶岗实习管理的难度;大部分企业是用招收职工的标准接收实习学生,学生也是用就业的眼光选择实习单位,增加了顶岗实习双向选择的难度,最后造成学生随意更换实习单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学校在实习单位中的声誉和增加实习管理难度,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2.4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通过学校教学环节与企业工作岗位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但是,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投入相对不足,现有实训条件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学校专职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则缺少相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加上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证。

显然,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执行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校企广泛而深度合作。因此,无论是采用上述何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将上述模式组合成新的模式,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必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体制机制建设、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品质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依托学院构建的“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四方联动”的职教集团,紧紧依靠广西机械工程学会等行业学会,密切联系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广发重工南宁发电设备总厂、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企业、院校、行业学会之间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良好互动。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探索“引企入系“、”引企入园“”、“办校入企”等途径,为学生创造生产性实训实习场所。

3.2 发挥学校优势,服务企业,根治“一头热”的弊病

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只懂得向企业索取,包括要求企业吸纳毕业生、接纳学生实习等,给企业感觉校企合作没有多大意思,结果造成只有学校热衷于校企合作,企业对此很冷漠,出现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要知道合作是双赢为好,学校也要关注和主动思考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设备维护、旨在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技术改造,让企业实际深深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好处,主动要求与学校合作,彻底打破“一头热”现象。

3.3 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将校办工厂建成“做学教一体”生产性教学基地,即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还可以采取租赁、联营等方式,吸引先进制造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将原有的校办企业建成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校内的教学基地完成,配合实施“做学教一体”教学,即“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及合作制件的特点,把学院的部分设备,甚至是整条生产线,安排在企业的生产区,使学生在该处的生产性学习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的管理之内,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按企业的方式运行,即“厂中校”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3.4 创新平行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实施工学交替为原则,构建“一平台,多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即根据教学需要,把课程体系划分为相互关联不大、知识交叉少的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涵盖一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之间互相独立,便于分段式组织教学。同一个专业的不同班级,选择不同的模块教学,有效、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高品质、高效率及低成本的运行。

4 改革课程教学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构建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

利用校企合作体制建设思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调研,征集和参考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专家意见,寻找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类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制订全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内容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

4.2 项目化课程改造

针对高职学生厌学的思想,开展项目化教学,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把课程内容从过去的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

5 结束语

我区高职发展相对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等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等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缓解机电行业人才紧缺与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为特色人才培养及其培养模式的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1]柴红敏.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6):102-104

[2]张世亮.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45-147.

[3]黄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8):149-153.

[4]吴 岩,张 炼.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Build Platform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the HVE Electro-mechanics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LIZhi-jian,LIANG Jian-he
(Guangxi Hydraulic and Electric Polytechnic,Nanning 530023,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ining pattern at present.Point out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needed in every training pattern;exert the advantage of college to serve enterprises,on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ing,research the reform of electro-mechanics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stage.

HVE;cooperation;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alents training pattern;teaching reform

G718.5

B

1672-545X(2011)08-0214-03

2011-05-23

黎志键(1954-),男,广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院校
盐工学人
——宋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