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数值鉴定法及鉴定系统的发展

2011-02-15 19:23张蕴丽
中国医疗设备 2011年3期
关键词:分析仪条目编码

邓 宾,张蕴丽

1.锦州市中心医院 检验科, 辽宁 锦州 121000;2.辽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细菌数值鉴定法及鉴定系统的发展

邓 宾1,张蕴丽2

1.锦州市中心医院 检验科, 辽宁 锦州 121000;2.辽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细菌数值鉴定法是数理统计学与细菌鉴定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细菌概率鉴定方法。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细菌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细菌数值鉴定法和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展望未来随分析软件的网络化,通用性将成为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新趋势。

细菌;细菌数值鉴定;药敏分析仪;微生物分析仪

细菌数值鉴定法是数理统计学与细菌鉴定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细菌概率鉴定方法。它与双歧索引法[1]和诊断表[2]法并称为三大传统细菌鉴定方法。细菌数值鉴定法以其快速、鉴定率高、便于实现自动化、商品化、标准化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和食品卫生等领域细菌鉴定的主导方法。

1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1962 年 Beers 和 Lockhart提出用概率值[3]来表示某试验在指定细菌分类群中的阳性率,从而将统计学用于细菌鉴 定 学 中。1968 年 Dybowski和 Frankin 首 次 用 条 件 概 率法[4]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所提出的相对相似百分比 PRL (Percentage Relative Likelihood) 和 模 式 分 数 MLF(Modal Likelihood Fraction)两个数值鉴定参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70 年 Lapage S.P.、Basomb S.、Willcox W.R.和 Curtis M.A.用相似的概率法对 279 株新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鉴定[5],70%~80% 的菌株被正确鉴定,细菌概率鉴定法的价值得到认可。1973 年 Lapage 小组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细菌概率鉴定法,并建立了科学的细菌数值鉴定数理模型,Lapage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6-7]正式形成。同年 Bascomb 等[8]用此模型编制了鉴定程式对 1079 株革兰氏阴性需氧参考菌株进行了鉴定,其中 90.8% 的发酵菌和 82.1% 的非发酵菌得到正确的鉴定。API制造商法国生物梅埃公司在 Lapage 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参数 T 值(T Index)和鉴定可信度评价标准[9],进一步完善了此理论。

2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解析

2.1 Lapage理论

细 菌 数 值 鉴 定 法 以 贝 叶 斯 定 理(Bayer's Theory) 和Lapage 理论为基础,利用由细菌条目(Taxa)、鉴定试验(Tests)、 概 率(Probabilities)三大要素构成的矩阵为数 据 源, 计 算 鉴 定 分 值(ID, Identification Scores)、 模 式比 值(Fm, Model Frequencies)、T 值(T,T index) 和 R 值, 并将细菌条目 ID 值按降序排列,参照鉴定信度评价标准来 选 择 最 为 可 能 的 鉴 定 结 果。ID ≥ 99.9 %,T ≥ 0.75 为极 好 的 鉴 定 ;99.8% ≤ ID ≤ 99.0 %, T ≥ 0.75 为 很 好 的鉴 定 ;90.9% ≤ ID ≤ 98.9 %,T ≥ 0.25 为 好 的 鉴 定 ;80.0% ≤ ID ≤ 89.9% , T ≥ 0 为可接 受的鉴定 ;ID<80.0%为低分辨率 ,可通过 ID 累加法或补充试验完成鉴定。

ID 值即鉴定百分率,是每个细菌条目生化反应的出现概率值与库中所有细菌条目生化反应出现概率值总和的比值,表示每种细菌出现的可能性。T 值代表个体 (待鉴定菌 )与总体(某细菌条目包含的各生物型)的近似值,它越接近 1,表明鉴定价值越大。R 值是 ID 值按降序排列后相邻两条目的ID之比,代表首选条目与次选条目的差距,R越大 ,表明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越有鉴定价值。

2.2 矩阵的构建对鉴定率的影响

矩阵的三大要素构建是否合理对细菌鉴定率的高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Lapage 小组在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 :① 理想的矩阵中细菌条目是越广泛越好,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扩大其数量的同时,若要保持原有的鉴定率,必须提高试验的数量,同时鉴定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应该按矩阵需要服务的范围,如:是为鉴定医学致病菌,还是为鉴定动植物致病菌等目的来选择细菌条目。② 试验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可靠性、易操作性,还要尽量选择鉴别率高的。Lapage 小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试验选择程序。③ 矩阵中的概率值必须来自于参考实验室、权威期刊及书籍,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

3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发展

3.1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组成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由试验单元、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组成。试验单元是指试验中用到的多项生化反应条或反应板;分析单元是指数值编码索引手册和数值编码分析软件,它完成对数值编码的分析;读数仪可代替人眼,对生化反应结果进行自动判读。

3.2 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的发展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它经历了用数值编码索引手册进行编码分析的手工阶段;用数值编码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的半自动阶段;用自动读数仪代替人工读码的全自动阶段;用专家系统辅助分析、修订鉴定结果的智能化阶段四个发展过程。Steel K.J.在 1965 年提到“计算机辅助鉴定技术将帮助我们迎接细菌快速鉴定的挑战[10]”。1977年 Holmes B.、Willcox W.R.、Lapage S.P. 和 Malnick H. 在API20E 鉴定可靠性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计算机辅助鉴定明显优于编码手工鉴定[11],这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在细菌鉴定工作中的价值。它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细菌数值鉴定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

3.3 试验单元的发展扩大了细菌鉴定谱,提高了细菌鉴定速度

试验单元包含的生化反应是与分析单元中矩阵试验相对应的。细菌鉴定系统制造商一直热衷于选择更为理想的试验及合理的增加试验数目来扩大单个试验单元的菌种鉴定范围。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为例,从 1970 年至今,用于各试验单元的生化反应总和达到近千种。从 API鉴定条到 ATB ID 试条,再到 VITEK 鉴定卡,每试验单元包含的生化反应数目由 20 项增到 60 多项。现在 VITEK GN 鉴定卡能鉴定 API20E 及 API20NE 包含的菌种数。国内的相关学者也积极致力于试验单元的研究,哈尔滨的徐迪诚[12-15],安徽的马筱玲、陈学民[16-18],武汉的张银旺、付有荣[19]等专家开发的鉴定条/板已覆盖了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及厌氧菌等临床致病菌,鉴定能力大大提高。

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试验单元,使细菌鉴定的速度提高了 4~8 倍。例如美国德灵公司开发的 RNID3 鉴定板(Rapid Gram Negative Identification System Type3 Panel)将荧光技术用于其中,同时结合先进的读数仪 Microscan Walkaway 最快可在鉴定板孵育 2.5h 后得到鉴定结果[20]。

3.4 国内外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比较

国 外 在 此 方 面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早, 先 进 的 Vitek 2[21]、Microscan Walkaway 和 BD Phoenix[22]等 微 生 物 数 值 鉴定系统现已具有很高的专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国内的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开始,起步相对较晚,代表产 品 有 杭 州 天 和 HW-138 细 菌 鉴 定 分 析 仪[23]、 山 东 鑫 科XK-3401 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24]、湖南天地人TDR-200C 自动细菌鉴定 /药 敏 分 析 系 统[25-27]、 安 徽 恒 星HX-21 细 菌 鉴 定 药 敏 分 析 仪[28]、 珠海 迪 尔 Bact-IST 微 生物分析仪[29],它们在以上各方面的性能明显低于国外的水平。首先,国产微生物分析仪所使用的鉴定板 /条种类较少,鉴定谱比国外产品窄;其次,国内读数仪均使用比浊和比色技术,鉴定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专家系统缺少用户自定义功能,软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

3.5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未来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几乎所有的制造商均在开发各自独立的细菌数值鉴定系统,不同系统间无法兼容。美国 BD 公司细菌鉴定仪 CRYSTAL 首次应用兼容软件 ,使CRYSTAL 不但能分析自己的鉴定板,而且能分析 API鉴定条。虽然 CRYSTAL 未实现完全的通用性,但是它向细菌数值鉴定 “家族”发出了一个信号——通用性分析软件的时代是否将要到来。

2008 年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首次推出 APIWeb 版鉴定系统[30],网络化分析软件又成为细菌数值鉴定 “家族”的新成员,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是否能迅猛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1] Skerman V B D.A Guid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ra of Bacteria[M]. Baltimore: The Williams and Wilkins Co.,1959:1-210.

[2] Cowan S T, Steel K J.Diagnostic tables for the common medical bacteria[J].J. Hyg.,Camb,1961,59:357.

[3] Beers R J,Lockhart W R.Experimental methods in computer taxonomy[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1962,28:633-640.

[4] Dybowsk W,Franklin D A,Conditional probabilit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68,54:215-229.

[5] Lapage S P,Bascomb S,Willcox W R,et al.Computer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In Automation,Mechanization and Data Handling in Microbiology[M]. E-dited by A. Baillie and R.J. Gilbert,Society for Applied Bacteriology Tech-nical Series,no.4.London:Academic Press,1970:1-22.

[6] Willcox W R,Lapage S P,Bascomb S,et al.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by computer:theory and programming[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73,77(2):317-330.

[7] Lapage S P,Bascomb S,Willcox W R,et al.l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by computer:general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73,77(2):273-290.

[8] Bascomb S,Lapage S P,Curtis M A,et al. l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bycomputer: ldentification of reference strains[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73,77(2):291.

[9] Analytical Profile Index[M].3rd edition.France:Biomerieux S.A,1992:1-19.

[10] Steel KJ.Microbial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65,40(1):147.

[11] Holmes B,Willcox W R,Lapage S P,et al.Test reproducibility of the API(20E),Enterotube,and Pathotec systems[J].J.Clin.Path.,1977,30(4):386.

[12] 杨暑伏,徐迪诚,等.应用数值法鉴定300株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0,9(1):30-32.

[13] 徐迪诚,蔡妙英,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弧菌新编码鉴定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3,20(5):289-295.

[14] 蔡妙英,徐迪诚,马俊才.革兰阴性杆菌编码鉴定手册- 除外肠杆菌科细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 徐迪诚,蔡妙英.革兰阴性杆菌新编码鉴定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6] 马筱玲,陈学民,等.编码方法鉴定弧菌科细菌[J].陕西医学检验,2000,15(2):35.

[17] 马筱玲,陈学民,等.细菌编码方法和Vitek2AMS 对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30(1):462-463.

[18] 陈学民,马筱玲,等.细菌编码方法对非发酵菌的鉴定与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1):70-71.

[19] 张银旺,付有荣.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系统的研究及评价[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4):9-11.

[20] Bascomb S,Abbott S L,et al.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the Microscan rapid gram-negative identification type 3 panel[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1997,35(10):2531-2536.

[21]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介绍[EB/ OL].(2009-10-23)[2010-10-11].http://www.biomerieuxusa.com/servlet/srt/bio/usa/dynPage?doc=USA_PRD_LST_ G_PRD_USA_4.

[22] 王原,曹俊敏,等.BD PHOENIX2100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葡萄球菌鉴定能力的评价[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05-206.

[23] 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HW-138细菌鉴定分析仪介绍[EB/OL].(2003-4-5)[2010-10-29].http://www.tianhe138.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 ProductInfoExhibit.html?ProductInfoExhibit_ProductID= c373e915f67cd0dc8fff61f809844ffe&ProductInfoExhibit_ isRefreshParent=false.

[24] 庞超,刘玮,等.XK型微生物鉴定仪的评价[J].生命科学仪器,2009,7(3):50-51.

[25] 欧阳育,蒋晶星,陈亚光.“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的使用效果评价[J].衡阳医学院学报,1999,27(4):414-416.

[26] 陈知行,陈慧莉,康梅,等.Robobact System自动接种培养仪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58-60.

[27] 李彤,许淑珍.40株肠球菌应用两种仪器鉴定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3):53-54.

[28] 合肥恒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HX-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介绍[EB/OL].(2005-7-10)[2010-10-17].http://www.hxbiotech.com/pic_display.asp?id=45.

[29] 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L-96细菌鉴定系统介绍[EB/ OL].(2004-3-8)[2010-10-29].http://www.biohema.com/ product_more.asp?id=335.

[30]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WEB介绍[EB/OL].(2001-1-15) [2010-10-11].http://www.biomerieux-diagnostics.com/ servlet/srt/bio/clinical-diagnostics/dynPage?doc=CNL_ PRD_CPL_G_PRD_CLN_12.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acteria Numer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DENG Bin1, ZHANG Yun-li2
1.Clinical Laboratory, Jinzhou Central Hospital,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2.Clinical Laborato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College,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Numerical method of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is one of probabilistic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which gener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studies.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relied on the numerical method is gener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acteria numerical theor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utomatic technolog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numeric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n looks forward that software networking and universality 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acteria indentification sysytem.

bacteria; bacteria numerical identification; drug sensitivity analyzer; microbiology analyzer

R372; O212

B

10.3969/j.issn.1674-1633.2011.03.020

1674-1633(2011)03-0057-03

2010-10-30

张蕴丽,辽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作者邮箱:13841636798@139.com

猜你喜欢
分析仪条目编码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Genome and healthcare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Endress+Hauser 光学分析仪WA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