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有效性研究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2011-02-20 03:42王少群黄中伟
关键词:竞争结构经济

王少群, 黄中伟

(1.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

市场结构与效率问题,即怎样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资源配置,一直是经济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经过一百多年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不同经济学家基于不同的研究时代背景和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笔者梳理了一百多年来经济学界研究市场结构与效率问题的理论和观点,将它们分为完全竞争理想派、市场垄断有理派、有效竞争追求派三个研究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一、完全竞争理想派

所谓完全竞争理想派,是指那些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家及其观点。他们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绩效的比较,认为完全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的数量不可能再多。而垄断市场,垄断者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资源配置是没有效率的。因此,完全竞争理想派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市场结构。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正因如此,我们把坚持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家及其观点,称为完全竞争理想派。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由来已久。最早可以溯源到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自由竞争思想。魁奈在考察了英国输出谷物的年份和谷物市场的价格与总量的平衡关系以后,对自由竞争十分崇信,指出英国“由于自由贸易的关系,在不同的年度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很大的波动,国内没有发生食物缺乏和成为无价值之物的经历”。[1]20-21基于此,魁奈主张法国应该实行谷物自由贸易,通过把剩余的谷物输出到海外以稳定国内谷物市场的价格。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建立了完全竞争的雏形。斯密巧妙地设计了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波动的自由竞争模式: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竞争在购买者之间展开,那些志在必得的购买者,不惜出高价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从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在供过于求时,竞争在生产者之间展开,急于售出商品的厂商,就会率先降低价格,从而引发商品价格下调。这样价格就成为引导生产的市场信号,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厂商的利润增加,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进而增加整个市场的供给;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厂商利润减少,甚至得不偿失,迫使厂商将资金和技术转移到其他行业。斯密相信,市场自由竞争可以并行不悖地把厂商的个体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厂商“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2]1863年法国经济数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古诺(Antoine Augustin Cournot)用严格的数学方法研究了完全竞争的问题,把完全竞争定义为竞争的极限。后来的经济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E.H.Chamberlin)、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完全竞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海斯通(Hailstones)和罗斯韦尔(Rothwell)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完全竞争的优点。他们认为,“从经济上讲,纯粹竞争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使消费需求的满足趋向最大化,它通过对资源的分配使资源的利用最经济,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以形成对消费者来讲最低的价格”。[3]海斯通和罗斯韦尔认为,在完全竞争占优势的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会提高,只有那些在技术、管理各个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生存,完全竞争最明显地表现出了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法则。海斯通和罗斯韦尔还从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角度,论述了完全竞争对整个经济的优化配置关系。他们还认为,消费者是自由竞争最大的受惠者,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的扩大、劳动力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由于受到斯密中心价格理论的影响,完全竞争模式被视为理想市场结构模式。垄断市场结构由于会产生效率损失和企业内部非效率,而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没有科学规制的垄断绝不可能是市场结构的典范。特别是在E·F·舒马赫提出了他的“小的是美好的”理论以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保护中小企业、肢解垄断企业的做法。

在研究完全竞争市场有效性的同时,完全竞争理想派的经济学家,也对垄断市场进行了研究。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损失,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和独占。魁奈在批判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时指出:“商业和农业一样,不可能有自然秩序以外的统治,在所有的商业交易中,贩卖者和购买者是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地订立契约。他们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利益一致的,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利益的最合适的审判者。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权利的官吏的介入都是不合适的。如果无智,甚至更进一步有不良的动机,那就更危险了……国家的各个制造业在取得垄断的特权中相互破坏。强制制造业的企业家,不使用本国的原料,使用其它国家的原料等等,在黑暗中闪耀着虚伪的妖光。然而常常是在隐蔽的、在一般福利的借口之下为了求得特殊的利益,而颠倒了自然秩序。”[1]324-325为了维护竞争的公平性,斯密也坚决反对政府授予独占权和对特定行业给予补贴。

尽管经济学家深知,在市场经济出现非均衡的情况下垄断与完全竞争的逻辑关系,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对垄断的缺陷基本上能够直言不讳。费希尔(Ronald Aylmer Fisher)指出:“在需求和成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垄断行业的产量小于竞争行业的产量,而垄断价格则高于竞争价格。……对于社会来讲,垄断者对于产量的限制是不合理的,因为增产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高于增产的成本,但是产量在垄断控制下无法增长。”[4]麦克库洛赫认为:“减少供给是垄断者获得高额利润,垄断者总是在购买者的愿意和能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攫取盈利。垄断使商品的供给受到严格的限制,价格不再为它们的生产成本所决定,而是由垄断厂商假想的效用与买方的需要程度与受力来决定。当厂商得到了生产某种货物的独占权,竞争规律对它即无能为力了。事实上,所有各种商品的生产者都会处心积虑地使他们的商品取得可能的最高价格。”[5]范里安(H·Varian)认为,竞争使厂商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经营,而垄断则允许厂商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地方经营。垄断使市场的价格提高,而产量则会比较低。范里安断言:“消费者在一个垄断厂商组织起来的行业中的境况,一般要比在竞争组织起来的行业中的境况要更差一些。”[6]宏观经济学家雷诺兹(Reynolds)认为,垄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资源配置的错误。因为产品的购买者愿出的价格和生产的边际费用之间存在一个利差。在自由竞争下,各产品的产量是按费用和收益严格平衡生产的。人们愿付的价格正好补偿生产费用。垄断厂商限制产量就会扩大这个差距,意味着用到该产业的经济资源大为减少。有些劳动、资本和其他资源,得另找出路,意味着一种或更多种产品生产过多,发生资源配置的错误。第二,垄断利润是对消费者的残酷剥夺。雷诺兹指出:“垄断公司追求利润,靠的并不是经济功能,它是纯粹向运气不好的购买者勒索贡献”。第三,使消费者蒙受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损失。雷诺兹认为,价格并不是经济的全部内容,服务、质量以及交易的其它方面,都是重要的。垄断者不仅在价格上极尽剥夺之能事,而且还会让消费者、订货单位在服务、质量各个方面吃亏。竞争使厂商在质量、服务各方面惟恐不周,而垄断者利用垄断优势,有恃无恐地把货发得慢些,合约执行得差些。[7]

与马歇尔、罗斯韦尔等人的观点相反,罗杰·弗朗茨(Roger Franz)承袭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的观点,从垄断企业的内部分析了垄断市场的效率问题,认为垄断厂商的成本要高于完全竞争的生产成本。代表垄断力量的成本,是一种组织制度低效率,而不是市场配置低效率,即莱宾斯坦型X-非效率。在探讨为什么既定的投入没有转化为有效率的产出的时候,弗朗茨援引莱宾斯坦说法,劳动合同的不完整、生产函数不完全确定或已知、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市场化以及厂商彼此的仿效,是这种低效率的原因。弗朗茨认为,垄断力量使企业成员不再受到竞争的压力,“如果可接受的利润不必达到成本极小化就能获得,那么成本极小化就不是垄断企业中的典型行为。如果雇员有任意决定努力水平的自由,那么垄断力量就会使雇员与任何降低成本的压力隔绝。只要企业满意它的利润约束,那么就没有理由相信成本极小化是垄断企业的典型行为”。[8]

二、市场垄断有理派

所谓市场垄断有理派,是指那些认为在有条件情况下垄断市场也是有效率的经济学家及其观点。在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市场结构的同时,一部分经济学家又钟情于垄断市场有效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自从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触及了大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问题。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找到,而垄断现象却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等垄断企业组织尽管遭到反对,但却不断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区域市场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大,经济市场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政府放松管制转而支持垄断,帮助企业争夺世界市场,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一向坚持反垄断的美国也放松了反垄断、反兼并的管制。近些年来大规模兼并、合并浪潮席卷全球,愈演愈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默许。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再度审视垄断问题,主流经济学的垄断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主流经济学家也开始再度审视垄断问题。

第一个提出垄断“有理”的经济学家是熊彼特(Joseph Alois Humpeter),基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对简单均衡的过分崇拜,早期的经济学无限夸大完全竞争的优势,熊彼特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完全竞争的缺陷以后,认为竞争好似“持续的阵风,造成创造性破坏”。他用大量的篇幅,阐述完全竞争的不可能性,得出结论:“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没有权力被树立为理想效率的模范。”[9]熊彼特同时论证了垄断对创新的积极作用,认为大企业或垄断企业是适合技术创新的。因为,垄断或大企业能够承担创新风险,而且对垄断利润的预期可以成为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全竞争下的小厂商无法为R&D支付最佳费用,缺少垄断的经济增长将会慢得多。虽然垄断会产生产量不足,但垄断产生的产量不足的缺陷,完全可以通过由垄断利润来进行研究开发所带来的好处得到弥补。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经过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比较优势的总结,也得出大企业是最适合于技术创新的观点。另外,克拉克森、植草益以及海斯通和罗斯韦尔等一些认为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完全竞争理论的缺陷是有目共睹的,认为完全竞争纯系子虚乌有,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且不考虑社会成本,厂商的积极性不如垄断状态高昂,容易导致过度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也研究了垄断效应问题。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和鲍莫尔(William Baumol)等经济学家,认为是行为和绩效决定了结构,否定了垄断的市场结构必然导致垄断行为这一单向和静态的模式。德姆赛兹(H·Demsetz)认为:“集中度高的产业部门的高利润是生产效率的结果,而不是资源分配非效率的指标。”[10]并据此对哈佛学派的“利润率——市场结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斯蒂格勒在196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中,对垄断、寡占与兼并、市场容量与劳动分工、规模经济、信息理论和政府规制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研究。斯蒂格勒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规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就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的。布罗曾(Brozen)在重新研究了贝恩(Joe S.Bain)1951年研究过的42个产业利润率差异问题之后指出,1951年高度集中的产业群(CR8>70%)和较不集中的产业群(CR8<70%)之间的利润率差异为4.3%,到了50年代中期降到了1.1%。雷德尔(Riedel)也指出:“即使存在一点垄断问题或不完全竞争,长期来看也会实现竞争的均衡。”[11]因此,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新自由主义”思想学派,不赞成对大企业的批判和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坚持在反垄断方面要减少政策干预。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反垄断政策的局部宽松的政策变化中得到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中国的市场结构、集中度和绩效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马建堂的研究。他在计算了中国39个主要工业行业前4位和前8位企业的集中度和集中度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了市场机制作用较为充分的消费品行业,证明了“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与企业利润率间存在非常确定的正相关关系”。[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网络化、经济一体化、经济知识化现象的出现,使经济学家对垄断“有理”的研究问题找到了更多的实证。C.Fershiman和A.Pakes利用动态对称信息寡占模型,分析了市场中企业间的串谋能力对企业开发和改进产品动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它对产品的种类、价格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有无串谋可能性的均衡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在可串谋产业中,厂商会生产出种类更多、质量更高的产品,且这种积极的福利效果可能弥补由于串谋导致的较高价格。这样一种结论使得传统认为串谋必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观点受到了挑战。李海舰、冯丽等研究了新经济背景下的垄断效应问题,他们在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垄断效应、经济网络化背景下的垄断效应分析、经济知识化背景下的垄断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垄断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有利于避免社会福利损失、有利于促进企业有效竞争等鲜明观点,并认为“当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浪潮兴起的时代,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垄断在新的经济时代具备不同于传统垄断的一系列新特征:推动而不是抑制技术进步,提高而不是损失社会福利,促进而不是阻碍有效竞争,从而使传统垄断的诸多缺陷在新时代得到解决和克服,从竞争范式向垄断范式过渡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垄断范式在新经济时代成为必然选择”。[13]杜传忠更是明确地指出,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14]

到了现代,有关垄断和竞争的争论仍在激烈地进行着。部分观点仍然把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来看待,认为垄断抑制了竞争,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并给消费者带来福利损失,在政策上主张实施严格的反垄断措施。而越来越多的观点则认为,垄断形成的原因在于产品的差别化,竞争根源于产品的替代性。垄断与竞争,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最大化才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垄断是市场对竞争成功者的一种奖赏。

现代批评家们不仅引用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而且结合现代市场的特点从理论上为垄断正名。他们认为,因为完全竞争缺乏现实性,基于完全竞争假设前提的新古典主义指出的垄断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负面效应,其实际效果就大打折扣,并没有所指的那么严重。而且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足以保证低价格和较高的经济效率,垄断有利于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更有人把垄断等同于生产集中和规模经济,认为垄断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显示出走向赞美垄断的另一个极端的倾向。

三、有效竞争追求派

所谓有效竞争追求派,是指那些希望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中间地带找到“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兼容的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家及其观点。基于完全竞争有活力但缺乏规模经济,而垄断市场有规模经济但没有竞争活力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理想的市场结构应该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中间地带的某个区域。这就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了追求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兼容实现有效竞争的“适度”理论。

最早从事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过渡市场”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张伯伦。他们在1933年分别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罗宾逊把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的竞争性市场组织形式称为不完全竞争。与此同时,张伯伦把同一市场组织形式称为垄断竞争。此后,比利时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从企业和产业的角度,对垄断竞争及一般均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斯塔克尔博格(H.Von Stackelberg)、巴雷托(Edgar Barreto)对垄断竞争也进行了独到的研究,认为垄断竞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即资源配置上存在浪费,广告开支庞大和消费欺骗。倾向于均衡分析的埃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认为,垄断竞争理论中垄断竞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一直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许多经济理论家相信,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往往在有过度生产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经营活动,“企业不会建立一个以最低成本生产的工厂规模,或在已建的这样规模工厂的最低成本产量点上经营”。[15]哈维则明白无误地断言,“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没能以最适当的规模进行生产,因此在生产要素的使用方面存在着某种浪费”。[16]为了突出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异性,垄断竞争厂商不惜花费巨额的劝说性广告开支。

对于寡头垄断,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更加接近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由于具有准完全垄断的市场地位,寡头垄断企业具有较强价格决定能力。古诺运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寡头垄断企业的学习定价方式,斯塔克伯格(H.Von Stackelberg)研究了寡头垄断企业的领导价格模型,张伯伦建立了寡头垄断的合作型定价数学模式。由于存在价格合谋,张伯伦价格模式的价格水平最高,对消费者的价格掠夺在这三种定价模式中也最为残酷。垄断性竞争和寡头垄断在不同程度上兼有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缺点,也不会是市场的楷模。

尽管学界已经明白无误地证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并不是理想的、可以作为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经济学家希望在这个区域内找到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针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马歇尔困境,克拉克(Barry Clark)于1940年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在克拉克看来,“有效竞争”的实质在于,它确信“需求与成本的长期曲线不仅较之短期平缓,也比人们通常用图表述的要更为平缓”。他还指出,“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协调起来,从而有利于长期均衡的格局”。[17]克拉克的观点是,因为完全竞争非现实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才使有效的市场结构偏离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换言之,不考虑现实性和规模经济,完全竞争依然是最有效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变成使有效市场结构偏离理想完全竞争的唯一理由。也正是奉行这一观念,使后来的有效竞争研究制定市场标准时带有浓厚的“完全竞争”痕迹,在竞争和垄断的抉择上犹豫不定。不仅如此,以前“有效竞争”的概念依然具有静态的属性。尽管克拉克认为“有效竞争”是有利于长期均衡的格局。这是因为他们仅用规模经济来解释市场结构,而规模经济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没有涉及到增长率这一动态性的关键因素。

自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以后,有些学者为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找到有效竞争市场的影子,提出了各种测算市场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的方法。如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利润分析法、工程法、统计成本分析法、生存技术法和衡量市场适度竞争的价格扭曲率度量法、产业超额利润度量法等。此外,梅森(Edward Mason)和索丝尼克(Stephen Sosnick)还提出了有效竞争衡量的标准。

最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梅森提出的有效竞争的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主要包括:市场上存在相当的买者和卖者;谁也不能占领市场的大部分;任何企业和集团不存在共谋;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二是有效竞争的市场绩效标准,主要包括:存在不断改善产品和工艺过程的市场压力;生产费用下降时价格可以下降;生产主要在大小适应,但有效率的规模中进行,有时未必是最低费用规模下生产;没有慢性设备过剩;能够避免销售中的资源浪费。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索斯尼克在评论了50年代末之前的所有文献,并依据标准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CP Paradigm)来概括有效竞争的标准。1.市场结构标准: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资源限制;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2.行为标准:厂商间不相互勾结;厂商不使用排外的、掠夺性的或高压性的手段;推销时不搞欺诈行为;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竞争者对于其对手是否会追随其价格调整没有完全的信息。3.绩效标准:利润水平刚好足够酬报创新、效率和投资;产品质量和产量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厂商竭力引入技术上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流程;不存在“过度”的销售开支;每个厂商的生产过程是有效率的;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最多的报酬;价格变化不会加剧经济同期的不稳定。[18]这些标准可以作为有效竞争是否出现的信号,在这一意义上它们可作为政策指南。

四、市场结构有效性理论研究启示

如前所述,完全竞争理想派、市场垄断有理派、有效竞争追求派三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及理论观点,都没能明确有效的市场结构问题。他们之所以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基于局部、静态、单维度研究市场结构的有效性。正如舒尔茨(W.Schultz)所感叹,“我们似乎已被禁锢在均衡状态下的报酬递减之中了,这样我们就放弃了那些用来分析产生递增报酬的各种变迁的增长理论”。[19]其实市场结构有效性是整体的、动态的、多维的、分类的。因此需要围绕市场结构的整体性、动态性、多维性、具体性等特性,考察和评价市场结构绩效,才能完整认识市场结构有效性的实质。

第一,市场结构具有整体性。有些市场结构从局部看可能是低效的,但是从整体看可能是高效的。如考察产业集群内部的市场结构,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企业多、规模小,并存在“柠檬市场”。但是从整体看,产业集群内部市场充满竞争活力、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动力,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产业组织形态,不存在传统看法中的“企业小没有规模经济”、“企业小没有技术创新动力”的问题。[20]因此研究市场结构的有效性和市场绩效,应该考虑市场结构的整体性和市场总绩效。

第二,市场结构具有动态性。市场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不存在静止、绝对的有效市场结构。在市场结构动态考察中,如果市场结构演进变化,是向有利于市场绩效提高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市场结构就应该认为是有效的市场结构。如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垄断市场,尽管存在垄断势力和垄断利润,但是如果这种市场结构存在可竞争空间,那么存在的垄断势力和垄断利润是暂时的,这种市场结构最终会演变为既有规模经济又有竞争压力的市场结构。[21]

第三,市场结构具有多维性。市场结构是多维度的,既表现为企业横向之间的市场结构、企业上下游纵向之间的市场结构,也表现为企业在区域空间中的市场分布结构。如某一产业虽然市场集中度很高,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相互通透,即使该产业销售额是前四、前八的大企业,由于市场行为是互动的,它们也很难分割市场而独占市场。如果该产业空间集中度很高,即市场销售额前几名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那更是“面对面”竞争,市场会充满竞争活力,大企业无法利用垄断势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某一产业中的大企业集中于同一区域,由于有外部市场规模经济,必然会引发产业生产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生产,从而呈现出外部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等经济效应。[22]因此这样的市场结构表面上市场集中度很高,其实市场绩效并不低,也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结构。

第四,市场结构具有具体性。不同的产品市场,基于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和最小规模经济要求差异,市场结构有效性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进入退出壁垒高、规模经济水平高的产业,市场结构趋于寡头垄断,更有利于市场绩效提高。如钢铁企业、石化企业,应该先考虑规模经济,然后考虑竞争活力。对于进入退出壁垒低、规模经济水平要求不高的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结构趋于集中,市场结构趋于完全竞争,更有利于市场绩效提高。[23]如产业集群内部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市场结构接近完全竞争,但是由于企业集聚,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和区域市场垄断势力。因此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又空间集聚的市场结构形态,也表现出很高的市场绩效,是有效的市场结构。

综上所述,研究市场结构的有效性,不能仅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来考察和评价市场绩效,应该从市场的整体性、市场的动态性、市场的多维性、市场的具体性等多方面,综合、具体考察市场绩效,才能认识和把握市场结构有效性的实质,找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均衡点。令人欣慰的是,现代经济学家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中得到新的思路,从外部规模经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空间集聚经济角度,找到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容的突破口。

[1]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8-249.

[3]托马斯·J·海斯通,约翰·C·罗斯韦尔.管理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218.

[4]斯坦利·费希尔,鲁迪格·唐布什.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324-325.

[5]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45-147.

[6]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516.

[7]劳埃德·雷诺兹.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5.

[8]罗杰·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06.

[9]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4-135.

[10]H.Demsetz.Industry Structure,Market Rivalry,and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3,16(1):254-255.

[11]M.W.Reder.Chicago Economics:Performance and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2,20(1):45-46.

[12]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8-70.

[13]冯丽,李海舰.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9):14-21.

[14]杜传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6):56-58.

[15]埃德温·曼斯菲尔德.应用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52-354

[16]J·哈维.现代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8-199.

[17]J·Clark.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0,30(2):241-256.

[18]Stephen·H·Sosnick,1958,A Critique of Concepts of Workable Competi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8(72):380-423.

[19]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

[20]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3):79-81.

[21]黄中伟.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机制和绩效[J].经济地理,2007(1):47-51.

[22]Bailey.E.E,Baumol W.J.Deregul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J].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1984(1):111-137.

[23]黄中伟.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其实现路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85-162.

猜你喜欢
竞争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论结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感谢竞争
论《日出》的结构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