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责任编辑在加强学术规范中的责任*

2011-02-20 03:42
关键词:学术腐败学术论文责任编辑

卢 伟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近年来社会及学界对于“学术规范”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学术研究队伍中不断被发现的学术腐败问题。一些学术腐败问题经过媒体曝光后,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出现了学术腐败“越打越烈”的趋势。处于学术界“高位”、具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研究者中不断爆出“学术腐败”问题,这更加说明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深层危机。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对具有世界高水平学术成果及研究人才的渴望,而另一方面则是整体学术环境及现有学术传播、评价体制下的学风不能使人满意。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虽然无法在编辑出版的力量范围内得到完全解决,[1]但学术期刊作为当今学术研究成果最为重要的发表平台,其对学术规范的重视和努力对学术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术规范“守门人”的编辑人员,也应切实担负自己应尽的职责。

一、责任编辑重视学术规范的意义

在大多数学术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后面,都可以看到“责任编辑”的信息。所谓的“责任编辑”,根据2007年12月26日经新闻出版总署第二次署务会议通过,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责任编辑是指在出版单位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符合出版要求,专门负责对拟出版的作品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和加工整理并在出版物上署名的编辑人员;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责任编辑既是一种专业任职资格,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对经过自己审核加工后出版的“作品内容”承担一定的责任。从学术规范的角度看,责任编辑重视学术规范,具有以下意义:

1.能为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

学者需要发表学术成果,这既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扩大学术影响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途径。学术刊物同样需要好的稿源的支持,优秀的作者群和稿源是一个学术刊物获得认可和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作者的优秀稿件总是力图能在具有高认可度的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而学术期刊也在努力争取优秀稿源。相对而言,优秀期刊的资源在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人员的时候,其版面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特别是发表在何种期刊的研究成果与学位获得、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等密切相关时,期刊论文的发表存在着很强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获胜,论文的评判和录用标准就成为了事关学术风气和学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我们把刊物看作一个竞争场地的话,那么作者投稿就是参与竞争,而审稿者则是竞争的裁判,学术规范就是裁判的标准。”[2]责任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第一审读者,专家审稿的推荐者,其是否具有很好的学术规范意识,并且能在编辑工作中贯彻下去,对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传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学术规范机制的建立

一般而言,“学术腐败”最显著的形式是表现在研究结果上,当研究成果没有公开发表出来之前,其他学者和学术评论者是无从判别的。不过从学术研究的整体性上看,学术规范实际上是渗透在学术的研究、发表、传播、评价等诸多环节中。可以说,学术规范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学术研究者当然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最主要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的工作者就可以回避自己应有的责任。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对“学术规范”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有利于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对“学术腐败”的约束机制,更有利于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果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有很强的学术规范意识,其对稿件的鉴别力和责任意识会成为遏制“学术腐败”的有效的“防火墙”。当责任编辑“从形式到内容依据一定的规范化标准对作者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与选择,将不合规范者一律拒之刊外”,[3]让有学术规范问题和没有学术价值的稿件无法发表。并且“通过所编期刊真正体现规范化要求,并由此来影响读者”,[3]这应该是建立系统的学术规范机制的重要环节。

3.重视学术规范对责任编辑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编辑界,通常是用“为他人做嫁衣”来隐喻编辑的工作性质。一个编辑可能为一篇优秀稿子的顺利发表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无法像作者那样通过优秀论文的刊出而享有由此带来的声誉和利益。而一旦所编辑的稿件出现了问题,编辑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是编辑的工作性质,这种工作性质很容易降低编辑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但从编辑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一角度看,编辑的职业角色应该是一个兼具“学术性”与“事务性”的工作。其自身不但应该成为一个编辑家,同时也应该成为某些学术领域的专家。否则,编辑在履行其职业角色时就会遇到诸多瓶颈。责任编辑重视“学术规范”,有利于其对编辑规范和学术标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促使其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熟悉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学习利用和熟悉相关学术资料库和检索工具,有利于其在自身所从事的学术领域中的顺利成长。

二、责任编辑在加强学术规范中的责任及作为

在很多学术期刊中,责任编辑大多要兼任几个学科或几个相关栏目的编辑工作。尽管大多数责任编辑也有一定的相关学科背景,但必须承认,编辑不是万事通,不可能解决众多来稿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应该看到,许多在学术规范上有所缺失的论文,并非都是编辑的能力之外的,责任编辑是可以在自己的能力和职责范围内为加强学术规范做一些工作的。

1.学术抄袭的“守门人”

现在学术界不良的学术风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术抄袭。学术抄袭又可以分为两种:(1)自我抄袭。具体表现为:将自己的同一篇学术论文重复发表,这就是学术界经常所说的“一稿多发”;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同一作者的几篇论文在内容上高度重合,从论文题目、标题等形式上看是两篇独立的论文,但其核心内容和观点确是重复的,这可以看作“一稿多发”的变体。“一稿多发”不但浪费宝贵的学术出版资源、浪费读者的时间金钱,而且也容易形成学者投机取巧的不良学术风气。(2)剽窃。剽窃就是在自己的写作中未经指明出处就借用别人的思想或表达方式,剽窃的方式包括重复别人的措辞或表述、转述别人的观点和表述别人的思路时,没有明确、适当地指明出处。更有甚者,就是全文照抄。如法国生物学家雷布赫(Eric Le Bourg)偶然间在韩国的杂志上看到一份令他瞠目结舌的论文。整份论文,从头至尾,无论是内文、图表,全抄袭自他之前的一篇论文。[4]

面对如此众多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当编辑拿到一篇投稿论文时,如何判断是否有学术抄袭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责任编辑对这一问题就无所作为。对于现代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应重点掌握信息获取技能,包括熟练使用网络、了解信息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的构建、熟悉检索程序和检索策略等,通过有效的检索方法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1]通过利用网络及相关数据库的有效利用和检索,可以有效地发现和甄别学术抄袭。汪继南老师曾在《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刊登《疯狂的“一稿多发”》一文,披露了一位作者存在的大量稿件一稿多发的情况。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以发现如果以单篇文章从期刊出版年代横向比较来看,有些重新发表稿件离第一次公开发表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如果后发刊物的责任编辑利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功能,是很容易发现这一问题的。目前中国知网所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该系统在检测论文是否具有抄袭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尽管存在对比数据库不可能穷尽中外重要学术资源库等缺陷,但责任编辑如果能在初审时充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鉴别,对投机取巧的人确实可以起到监督和警醒的作用,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建设。

2.论文学术质量底线的坚守

当我们谈及学术腐败时,最可能想到的就是学术抄袭。抄袭固然是学术发展的一大顽疾,但更为可怕的是学术期刊刊发大量的没有任何学术新意,粗制滥造的所谓学术论文。尽管这些论文不存在明显的抄袭问题,但这类文章没有任何原创性,只是对前人研究的低水平重复。[5]这些缺乏基本学术质量的学术论文占据了大量的学术资源,浪费了编辑和读者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些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其最终指向不是学术,而是与学术无关的功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学术论文大量占据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发展更为严重的深层次的“学术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学术研究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术研究及学术刊物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刊物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为例,通过对入选的学术期刊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这些名刊中,每期所刊发的论文质量都比较高,没有非常明显的“短板”。这就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学术期刊坚守论文学术质量底线是其获得良好学术声誉的保障。作为刊物的责任编辑,必须要把好学术质量的底线关,责任编辑应该做学术的审验官,而不应是贩卖学术垃圾的中转站。编辑对学术失范的防范,首先是要判断稿件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有真发现、有价值。这是最为重要的,是编辑应领会的“学术”的精髓,因为学术创新是学术规范的核心与灵魂,创新是学术成果得以成立的前提,也是学术规范对学术成果的内在诉求。[6]编辑应在以下两方面加强修养:第一,要具备专家的学识;第二,要有很强的学术史意识。这就是编辑界经常强调编辑要成为“学者型编辑”的意义所在。[7]学术质量的鉴别当然需要审稿专家的支持,但一本学术期刊完全依赖专家来对如此多的来稿进行甄别,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学术期刊编辑的初审对来稿论文质量的把关也是保证学术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

3.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把关

如果说对学术论文质量的把关体现了一个责任编辑的学术水平问题,那么对论文基本规范的把关则是体现了一个编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问题。作为一个责任编辑而言,应该对责编的学术论文的基本论文格式、语言文字规范、图标规范、引文的规范、摘要与关键词的规范等进行审核,并及时和作者进行沟通。目前由于各个学术期刊在基本规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执行过程中的确也存在不少问题。作者一般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学术论文的内容上,而对论文格式、摘要、引文格式规范等方面往往不太重视。许多作者不愿了解和使用期刊规定的规范标准,而是将大量问题留给编辑。“本应自觉遵行规范的作者,没能成为这个标准的使用者。这种执行状况,让标准的制定和使用都打了折扣”,“由于写、编、读不在一致的规范语境中,也因为作者与读者的不接受和不配合,致使编辑孤军疲战而不得不放弃”。[8]

编辑对论文基本规范的查漏补缺,肯定会花费编辑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编辑的主要精力应该在学术论文的内容上,但如果在一些基本规范和常识上发生了问题,责任编辑就不能辞其咎了。重视学术论文内容质量是责编的工作,通过和作者的共同努力,让刊发的稿子在基本规范上达到发表要求同样也是责编的工作内容。况且如论文摘要关键词的规范、引文的规范直接关系到学术成果的传播及学术道德问题,编辑不但要重视,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审核及与作者的反馈,帮助作者重视这一问题。这对于学术规范的执行而言,意义更为深远。

三、结 语

学术规范问题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术规范的探讨及其执行直接关系着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发展,关系着我国科研成果的质与量。在编辑过程中,通过对稿件的筛选、审核及与作者的沟通,加强所刊发的学术论文的学术规范,是编辑活动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一职能的发挥不仅有赖于编辑个体内在的‘学者型’素质,而且还应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如果说编辑的能力问题通过编辑个人的不懈努力就能有所改变的话,那么,编辑所面临的不良环境的改造许多情况下却非势单力薄的编辑个人力所能及。”[3]

[1]胡兵,程群,汤雪峰,王昌度.“一稿多发”凸显编辑在维护学术规范上的不足[J].图书与情报,2005(3):32-34.

[2]张林祥.编辑与学术规范建设[J].编辑之友,2001(6):35-37.

[3]畅引婷.学术出版物编辑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1(6):172.

[4]学术论文的抄袭真相[J].知识通讯评论,2008(11):38-39.

[5]廖向东.论学报如何遏制学术腐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81.

[6]贺小林.编辑责任与学术规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4):124-126.

[7]张林祥.编辑与学术规范建设[J].编辑之友,2001(6):35-37.

[8]第九届全国高校文科学报青年编辑研讨会综述[EB/OL].[2011-02-10].http://www.cusjs.com/page/Default.asp?ID=505.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学术论文责任编辑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English Abstracts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遏止学术腐败还须制度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