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2011-02-20 20:46张国良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校企创新能力深度

易 飚 胡 清 张国良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04)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易 飚 胡 清 张国良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04)

通过剖析当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并从校企合作开设创新类课程普及创新基础教育、倡导探究性学习推动创新提升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拓展教育、开辟科技文化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延伸教育等四个方面对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研究。

校企深度融合;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教育部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和行动方略。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许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转化,这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理论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首要任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未能致力于研究和建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一个长效机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因此,作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充分运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融合课程体系、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多元因素,构建阶梯式、开放性、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当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侧重点不在于学生知识体系化,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相应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综合职业能力上,具体包括岗位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认识不清,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一是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含糊,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过分强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知识运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落后。实践教学基地投入经费不足,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基础和目的不够明确,致使学生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没有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充分利用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一些创新教育活动缺少开放性,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拓展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氛围。高职院校师资在学历、学缘、知识结构上不够合理,多数教师缺少到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实践的经验,未能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社会专家等形成人才双向互动,实现知识技能互补,致使创新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意义

校企融合是办学层面上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是一种办学模式的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有别于以往浅层次机械化的合作方式,而是实现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达到“校企一体化”。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中,强调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企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历史使命融入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真正培养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实践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全面变革,促使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内部各环节相互配套、有序联接。

(一)校企深度融合明确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起来,制定并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把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终将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职业能力。在这个大的目标框架内,又分成岗位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子目标。目标的明确化使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角度合理组织并运行。

(二)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资源保障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真刀真枪”的实训中心,或创办“教学工厂”;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企业把教学实训设备、制造生产线引入学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从根本上改革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大大改善的实践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和企业在师资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形成创新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同时,还可以建立校内校外互联、长短结合、产学合作、学历与非学历并举、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培训机制,培育和开发教师的核心专长和技能,为实施创新教育、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教学实践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可构建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体现理实一体化思路,建立阶梯训练型实践教学模块,便于将实践性环节较强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放在合作企业开展,贴近生产真实情况。在校企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课题,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产品开发及制造过程,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上,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模拟项目流程管理,在创新教育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科技攻关和创新实践,最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校企深度融合完善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评价机制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上形成由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构成的评价主体。企业全方位介入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承担着创新课程和科技项目指导的职责,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企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更为真实。通过分析学生创新环节,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学分上的认定,对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的学生,建立专项奖励基金予以鼓励。

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结构要素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基础教育、提升教育、拓展教育、第二课堂延伸教育是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结构要素。四大要素之间层次分明,高低有序,构架完整,形成阶梯式、开放性、系统化的特点。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设创新类课程,普及创新基础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创新类课程,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普及性基础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创新类课程可由学校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工程师、管理者组成创新基础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要既体现学校教学要求,又符合企业岗位设置情况,既包含校内理论和实践、企业技术指导,又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开设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掀开创新的“面纱”。校企深度融合也使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灵活,除了学校教师教学、企业专家讲座,还可以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部门和研究机构,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例,结合专业知识、科技前沿来介绍创新成果。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工程系与企业合作开设的《机械创新设计》跨专业选修课,分成机械创新设计基础知识、产品结构设计、产品创新技术设计、产品创新工艺设计四个主题,在传授机械创新策略的同时,结合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把创新设想、创新方法和技巧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同步提高打下基础。

(二)产学结合,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推动创新提升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交流与合作,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结合,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企业需要优秀的高职人才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因此给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依据和信息、技术研发课题、技术服务项目。学校抓住机遇,由校企创新团队的导师指导,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兴趣参加学习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提出申请,在师生双方对项目的目标、内容、执行者等各方面达成共识后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学习以具体的应用性技术项目或研究课题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等与企业进行产学结合,开设了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学校与本地的中小型机械、电子等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创新机会。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方案调整的全过程,获得了工作经验和创新体会,促进了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拓展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平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在各自的场地、设备、服务项目等有形资产和人员、技术、品牌、行业背景等无形资产方面形成资源互补。校企共建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在目标上立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在学生实践项目上突出教师指定与学生自选相结合,鼓励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设计性实践和横向科研课题;在管理上采取不同专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基地中,场所、仪器、设备相对齐全,学生和教师交流更为方便,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工科系近年来着手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以校企研发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中心,强调校企融合、师生互动。校企研发中心主要承接企业横向课题;校企共建实验室主要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主要开展专利申报。由于基地的实践体系具有工程针对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机会、良好的创新实践条件、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机会。创新基地自启动以来成果丰硕,与松下电器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 “松下系列洗衣机控制座研究与设计”获苏州市2009年度“讲理想、比贡献”技术创新双杯奖;新型节水龙头、煤气泄露安全保护阀等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校企联动开辟科技文化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延伸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开辟科技文化第二课堂,主要在于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文化软环境。在这种校园文化环境中,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在第二课堂中,学校适当引导,企业提供渠道,而学生则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在创新活动中呈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个性。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工程系的“夫子传媒工作室”,是一个大学生自主的创新社团,社团的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企业资源,承接了公司广告宣传片、立体化公司形象设计等项目,挖掘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在此基础上,社团正着手筹划成立广告传媒公司,今后走向市场专门承揽企业形象设计、包装等业务。在校企联动的文化环境下,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与专业、职业、创业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创新延伸教育。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1-134.

[2]魏巍.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10-12.

[3]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1-24.

[4]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5]胡清,易飚,等.基于“产教结合”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团队的策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6-58.

[6]姜生元,高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44-46.

G710

A

1672-5727(2011)04-0016-02

*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职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63)的部分成果

易飚(1973—),男,上海市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江苏大学机电学院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机械制造技术。胡清(1975—),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教学管理。张国良(1979—),男,山东平度人,工程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校企创新能力深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