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职匹配原理”培养高技能人才

2011-02-21 08:19严雪怡
职教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原理动作

□严雪怡

按照“人职匹配原理”培养高技能人才

□严雪怡

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招生制度不合理,不仅促使很多青年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而且,不按照动作技能要求选拔学生,以致有些学生学习一辈子也成不了高级工。建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单独招生,并按照“人职匹配原理”选拔学生,以便能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年轻化又能吸引更多青年成为技术工人。按“人职匹配原理”选拔学生的根本优点是实现人尽其才,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

人职匹配;职业需要;学生特性;国家职业标准;人尽其才

一、有关“人职匹配原理”问题

(一)“人职匹配原理”的含义

“人职匹配原理”的提出,来自美国学者帕森斯和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共同创立的 “特性-因素理论和模式”(trait-factortheoryandmodel)。 这种指导模式是实用的三步过程:(1)评价被指导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即特性;(2)分析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即因素;(3)进行人职匹配,帮助被指导者选择职业,既符合个人的身心特点,又符合职业要求。

(二)运用“人职匹配原理”培养人才的优越性

近年来我国实行体育与艺术类专业单独招生,实质上是按“人职匹配原理”选招学生。现在的中考和高考都是按知识的考分选招学生,但体育和艺术的教育目标主要不在知识,而是动作技能,不可能通过中考、高考选拔动作技能的优秀者,因此,体育和艺术类必须实行分类选拔。

现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例,说明实行“人职匹配”的优越性。半个多世纪前,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很少得到奖牌,冠军更难得。但实行单独招生,各级体育学校根据各类体育运动的不同要求按照“人职匹配原理”招收不同特性的学生后,高级体育人才快速增长,得冠军的越来越多。2009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的金牌数已居世界第一,最近广州亚运会上更取得了199块金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亚运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67%是新人,在199块金牌中,有127块是新人取得的,运动员中新生主力不满25岁,都是近年来培养成长的。

以上经验证明,实行“人职匹配”招收新生后,所培养的高级体育人才又多又好;同时也说明,由于学生之间特性的差异,对动作技能的提高能力差距很大,同样时间内,可能有些人提高不是很大,有些人却成为世界冠军级杰出人才。对于他们,不能采取大多数学生统一学习进度的做法,而应采取个别指导的做法,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二、建议培养动作技能类人才的职业教育也按“人职匹配原理”单独招生

“人职匹配原理”适合于所有学生,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培养动作技能类人才的职业教育的问题。

1.高级工紧缺已经很久,涉及工资待遇、经济地位不高等多种原因,正在逐步解决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招生制度不合理。动作技能人才应该按照动作技能的要求招收学生。但现在技工学校却同样通过按知识要求选招学生的中考、高考录取学生,还在录取程序上放在最后;这不仅助长了“不愿当工人”的旧观念,促使很多青年不愿报考职业学校,更可能招收到许多并不适合培养其动作技能的学生,其学习一辈子也成不了高级工,这也是形成高级工紧缺的重要原因。

2.建议培养动作技能类人才的职业教育实行单独招生,实行“人职匹配”后,也有可能象培养体育人才那样,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轻化的好处很多,不仅成才后有更多工作时间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而且,由于技能型人才工资和技能等级挂钩,可以使很多年轻的高技能人才获得较高工资。据报载,2009年上海市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60072元、67786元和81370元,而上海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2789元。两者相比较,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年平均工资分别是职工平均工资的1.4倍、1.6倍和1.9倍。高技能人才年轻化有利于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到技术工人队伍中。

3.建议研究如何根据人职匹配原理选拔学生。每一种职业都根据自身的“职业需要”,研究确定相匹配的 “学生特性”,以及如何测定这些特性的方法。建议学习艺术、体育类选拔学生的经验,采取专家面试、技能测试、学生即席动作表演等做法选择最符合本职业需要的学生。

4.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出了科学、规范的依据。《标准》规定了5个职业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规定了各个等级的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鉴定要求。这些要求必须严格遵守。至于“申报条件”中有关时间方面的规定,例如必须达到一定的“学习时数”,必须“连续从事本职工作几年以上”等规定,实际上已经存在没有达到规定时间而破格提升的例子。例如,2010上海教育年度20名新闻人物候选人中,有一位大众工业技术学校教师王文强,22岁就拿到数控高级技师证;再如各地举行技能大赛后,也有未达到规定时间而破格提升者。实行“人职匹配”后,可能有更多青年的实际培训时间缩短,建议也给予破格提升。

5.关于培养动作技能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内容和课程组织。《标准》对每个职业、每个等级的“工作内容”,都规定了“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可以根据这些要求组织各门课程。有些课程不同等级都要学习,但深度不同,可以参照国外做法,组成这门课程相互衔接的若干模块。例如,学习制图课,中初级工学习制图I,高级工学习制图II,技师学习制图III等。由于培养动作技能人才着重技能要求,培养中初级工的技工学校贯彻以生产实习为主的方针,一般二年制安排生产实习50周,三年制安排70周,以使学生有较多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培养动作技能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与培养要求相符合的生产任务,直接从工作中培养。至于如何达到知识方面课程的要求,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也可以进行职业培训,甚至是指导教师的个别传授。

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制,原劳动部系统所举办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主要采用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使学生能获得所需知识以及有关技能。有些地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有采用学历教育者,例如,以三年制专科培养高级工。但这些“学历”目前只得到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内部承认,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今后,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动作技能类职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理论逐步加深,很可能要发展这方面的高等学历教育。

需要一支与培养动作技能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议参照体育教育聘请“教练”的经验,特别是他们快速培养人才的经验,建成一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教练队伍。

6.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培养动作技能类职业人才的特有问题。培养高级工必须让学生在高级工的生产岗位上进行实践操作,但这种岗位相对较少,只有部分大中型企业具备培养高级工的条件。学校的实习工场适合于培养初中级工,但很难提供培养高级工的实习岗位和指导教师。因此,培养高级工一般由有关企业提供操作指导和实践场所。

至于企业办学校,举办高中阶段的技工学校已经取得一定经验。但如要举办专业教育,由于学校所设专业的范围一般比较宽广,而企业产品的种类比较狭窄,很难全面覆盖专业需要。因此,除了产品结构很复杂、规模很大的企业外,一般企业没有条件举办设置一定数量专业的专业教育学校。

德国实行双元制,学习动作技能在企业,学习知识在学校,充分发挥了企业和学校的功能。问题是要求双方实现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必须相互配合。

目前,我国培养高级工以上高级职业人才的任务基本上由企业主办,学习进度由企业掌握,有关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部分知识的传授在企业内进行。如果需要到学校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商定在适当时期安排。校企结合方面问题比较简单,但如果在学校进行的短期培训发展为有一定学习年限的学历教育,就会出现两个学习进度,一个是在企业中以学习动作技能为主的学习进度,一个是在学校中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学习进度。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必须在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安排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论在制定教学计划期间和日常学习中,都需要加强相互联系,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

7.由于受“不愿当工人”的社会思潮影响,按照人职匹配要求招收学生,一开始可能只有部分职业招到少数学生。个人建议,必须坚持哪怕一开始只招到几个学生,也要认真做好这几个学生的培养工作。只要做出成绩,高技能人才确能快速成长,就能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技术工人队伍。在这同时,逐年取得按“人职匹配原理”的招生工作经验,逐年提高招收学生的质量和数量。

8.实行按“人职匹配原理”选拔学生,最根本的优点是克服人才培养中的盲目性,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并为逐步实现“人人都能成材”创造一定条件,对国家、对个人都十分有利。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严雪怡,上海电机学院教授。

G710

A

1001-7518(2011)01-0067-02

猜你喜欢
高技能原理动作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动作描写要具体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
为科技兴厂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