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 整合资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2011-02-21 10:22王继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3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王继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然要悉心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这一课题,并努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甚至误区。比如: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他资源;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等等。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本质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而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4种模式

2.1 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软件来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主要特点:“多媒体”(多种媒体)、“场”(传统教室师生面对面教授的场景)和“线”(通过网络线连通互联网实现世界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用于密度较大、拓展性较强、以呈现为主的课程,或者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内容中,复习课也会经常使用。然而创设情境只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级阶段,是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整合。它的致命弱点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易把学生当成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

2.2 建构主义“抛锚”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

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先抛出围绕学习中心内容的“锚”,引起学生共鸣,然后通过讨论、协商学习,最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3 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

网络型软件平台的整合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模式。教学设计时,一般宜选材料较多,容易思维发散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好教学主题网络平台,学生分组协作也制作好围绕主题的多媒体或网页作品,课堂教学时,教师的网络平台起到组织、指导各个层次的教与学活动的核心作用。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具备比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还需要较长时间设计,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较长时间准备,学习不再仅限于45分钟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卷面上。

2.4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模块之一。其主要特点:1)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为设计思路,通过对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3个框架问题的层层深入设计,引导学生对学科核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高思维的水平发展;2)以教法革新为特色,体现当代教育教学的特点,包括常用的案例性教学、合作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反思性教学、面向作品的评价等;3)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把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扮演学生角色,制作供学生参考的范例和工具模板。

以上4种模式,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加以选择性运用。

3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3.1 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之所以这样要求,一方面强调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会忽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虽然他们嘴上高高唱着学生为主体的调调,但实践操作中却仍然把自己当成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角。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牢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教师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群众智力交流活动的指导得和协调者。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将各种优秀的软件环境应用与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探索、创新的机会。比如几何画板等软件,就可以提供给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巩固知识的环境,更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3.2 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学科,它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教师不论使用什么方法教数学,都必须利用和反映数学的这三个特性,使学生能够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构建出它们的数学模型,能够按照逻辑学的规则对数学进行科学的演绎推理,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能很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3个特点。1)信息技术可用于模拟情境,给数学实验提供可能。2)信息技术可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3)信息技术可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思维过程。4)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内容的灵活切换和自由选择。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种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3.3 讲求适时性和有效性

适时性是指整合的时机恰到好处,教师要及时捕捉,针对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涉及学生隐私和心理活动的,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样课堂上也能进行其他类型的交流。适度的原则也很重要,要防止过犹不及。

有效性原则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能力解决的教学问题。它强调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环境的优化,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3.4 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