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甲亢宁对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的动态观察*

2011-03-01 11:01李鸣镝陈世波郭小舟付莹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正常者甲亢白细胞

李鸣镝,林 兰,刘 颖,倪 青,王 斌,陈世波,郭小舟,付莹坤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指因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以代谢率增高和神经兴奋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年发病率高达0.5/1000~0.9/1000[1、2]。我科自 1978 年开始从事本病的研究,并研究并制备了具有滋阴潜阳、化痰散结功效的中药甲亢宁胶囊。经30余年临床观察表明,该药在治疗甲亢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既往研究表明,中药甲亢宁胶囊对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调控作用[3]。本研究回顾分析近半年来我院门诊应用甲亢宁治疗的甲亢病例,对相关指标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连续观察,总结甲亢宁对甲亢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动态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瘿气”诊断标准[5]。

1.2 一般资料

回顾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治疗的甲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共有10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77例,年龄12岁 ~73岁,平均38.78岁 ±12.75岁,病程2周 ~12年。既往患有其他疾病者22例(27.5%),其中有高血压病史3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病史4例,心律失常2例,肝病(肝炎及肝功异常)3例,冠心病1例。有家族史患者8例(10%)心电图异常有11例,包括心动过速7例,偶发房早1例,异常Q波1例,心房颤动1例,ST段压低(或T波改变)4例。初诊主诉性急易怒35例占43.8%,怕热30例占37.5%,多汗37例占46.2%,心悸心慌61例占76.2%,消瘦32例占40%,口干喜饮5例占6.2%,大便次数增多15例占18.8%,大便不成形10例占12.5%,失眠12例占15%,尿频1例占1.2%。单独应用甲亢宁1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 13例,年龄 12岁 ~65岁,平均 40.00岁 ±15.55岁,病程1月 ~6年。甲亢宁联合他巴唑8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57例,年龄13岁 ~73岁,平均38.47岁 ±12.36岁,病程3周 ~12年。甲亢宁联合丙基硫氧嘧啶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5岁 ~67岁,平均39.33岁 ±11岁,病程2月~5年。

1.3 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统计方法,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编制资料记录表,逐项登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甲亢病程、家族史、既往史等)、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数值、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及药物治疗情况,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08例患者中,定期复诊者80例。其中 FT31个月正常者46例占57.5%,2个月正常者20例占25%,3个月正常者9例占11.3%,4个月正常者0例;FT41个月正常者45例占56.3%,2个月正常者21例占26.3%,3个月正常者7例占8.75%,4个月正常者2例占2.5%;TSH 1个月正常者21例占26.3%,2个月正常者 17例占21.3%,3个月正常者12例占15%,3个月正常者6例占7.5%。

血常规:初诊时WBC降低有6例,其中包括有3例在外院因用西药抗甲状腺药物致血白细胞低于正常,即使加用升白药血白细胞也无法正常而不能继续治疗的患者,改用甲亢宁或在甲亢宁治疗的基础上减少西药用量,病情得到控制,血白细胞亦恢复正常。

表1 甲亢患者应用甲亢宁后FT 3、FT 4、TSH正常的比率(%)

2.2 甲亢宁对甲亢患者体重、心率及肝功能的影响

治疗后,甲亢患者的体重均有增加,治疗前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率治疗后有所下降,治疗前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ALT升高12例,AST升高6例。在应用甲亢宁或保肝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疗前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甲亢宁对甲亢患者体重、心率及肝功能的影响

2.3 血清FT3变化情况表(PG/ml)

治疗后,第2~4个月甲亢患者血清FT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甲亢宁对甲亢患者血清FT 3的影响

2.4 血清FT4变化情况表(ug/ml)

治疗后,第1~4个月甲亢患者血清FT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表4 甲亢宁对甲亢患者血清FT 4的影响

2.5 血清TSH变化情况表(uIu/ml)

治疗后,第1~4个月甲亢患者血清TS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5 甲亢宁对甲亢患者血清TSH的影响

2.6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用药期间无1例出现血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受损。治疗前转氨酶升高的患者经用甲亢宁或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血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应用甲亢宁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甲亢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6]。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甲亢不外抗甲状腺药物、同位素以及手术治疗3种方法,但存在口服药疗程长、治愈率低、有引起白细胞减少、肝损害等毒副作用。而同位素治疗会导致一部分患者出现终生性甲减,手术治疗也有引起喉返神经损伤、继发甲旁减等不良后果之虞。

中医学没有类似甲亢的病名,但有近似甲亢病证的记载。古人将甲状腺肿大类疾病统称为“瘿病”或“瘿瘤”,其与甲亢有关的甲状腺肿称为“瘿气”,而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甲亢隶属于“消渴”、“惊悸”、“振颤”等范畴。

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经过30余年的研究,认为甲亢的发生多因患者长期喜怒忧思、久郁不解或突受精神刺激,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循不畅,气、痰、瘀壅结颈前,故渐起瘿肿。气郁日久,肝经郁火留伏体内,加之情志内伤,瘿肿加重。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柔顺之性而致气机郁滞。肝郁日久化火,致肝火内盛,火热反灼阴津,水不涵木,亢阳莫制,故致阴虚阳亢,病变由实转虚。

我科曾对102例甲亢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阴虚阳亢证型占82%,居绝大多数,为本病的基本证型。故拟定中药甲亢宁以滋阴潜阳、化痰散结。方中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为君,主治瘰疬痰核;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功效;土贝母味苦性凉,归肺、脾经,可清热化痰散结;共佐牡蛎滋阴清热散结为臣,取阴液足则阳自潜之意;甲状腺肿乃痰凝所致,故以山慈菇、连翘加强散结清热之力,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化痰散结之功效[7]。

既往我们的研究表明[3],甲亢宁可使阴虚阳亢证的证候有明显改善,其中急躁易怒、倦怠乏力、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等症状改善程度与口服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FT3、FT4和 TSH在用药第1个月恢复正常的比率最高,尤其是 FT3、FT4,分别为 57.5%和 56.3%,TSH 为 26.3%;第 2个月次之,分别为25%、26.3%和21.3%;第3个月和第4个月正常比率逐次递减,呈现趋于平稳的态势。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FT3均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第3个月下降幅度达到最大;FT4每个月都在稳步下降,至第4个月趋于平稳。TSH每个月都在稳步上升,至第4个月达到最大,说明无论甲亢宁单用或和西药联合使用,起效比较迅速,大部分患者血清FT3、FT4在短期内即可恢复正常,而 TSH的恢复要稍慢一些。

本研究还发现,甲亢宁对血白细胞以及肝功能的影响也非常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抗甲状腺西药的不足。对于那些因白细胞减少而不能继续使用西药治疗甲亢的患者来说,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本研究的108例患者之所以最后只统计80例,是因为部分病人为外地患者,在当地医院所做甲功检查与我院实验室标准不统一,无法进行统计,故予剔除。另有部分患者因路途遥远未能及时复诊也是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甲亢宁胶囊在4个月的时限内对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逐渐降低的作用,从而在治疗甲亢上具有起效较快、副作用少、改善症状明显等优点。

因本研究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时限较短等不足。今后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观察甲亢宁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1] Pedersen IB,Knudsen N,Jorgensen T et al.Large difference in incidences of overt hyper-and hypothyroidism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difference in iodine intake:a prospecyive comparative register based population surve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2,87(10):4462.

[2] Vanderpump MP,Tunbridge WM,French JM et al.The incidence of thyroid disorders in the community:a twenty year follow-up of the Whickham survey[J].Clin Endocrin.1995,43(1):55.

[3] 林 兰,李鸣镝,刘喜明,等.中药甲亢宁治疗阴虚阳亢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44-147.

[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委会[S].2008:4.16.

[5] 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495.

[6] 白耀主编.甲状腺病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244.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正常者甲亢白细胞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白细胞
甲亢患者需警惕甲亢性心脏病
体重过轻易提早进入更年期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效果观察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单纯肥胖不增加死亡风险
老年人心理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