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的血脉——密西西比河

2011-03-08 08:49周宇邱凤全
决策与信息 2011年5期
关键词:密西西比河

文/周宇 邱凤全

美利坚的血脉
——密西西比河

文/周宇 邱凤全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大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源于印第安语,意为大河或河流之父。

尽管这条大河在北美大陆上酣畅淋漓地流淌了近一万年,但它被开发的历史却只有短短的200多年。它像一个巨大的水网,由北至南纵贯美国中部平原,滔滔不绝的河水像乳汁一样滋润着美国41%的土地,美国人亲切地称之为“老人河”。

治理

貌似平静而沧桑的“老人河”没少给美国带来灾难,近百年来,密西西比河发生的重大洪灾有30多次。最主要原因是春夏季节的持续性暴雨,支流众多、流域宽广的密西西比河如同一个巨大的漏斗,将美国大地上的降水尽收怀中。另外就是融雪,1965年发生在上游的大洪水,就是上游积雪在春季突然融化所致。同时,由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主要流经土质疏松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流沙使中下游河床升高。

20世纪初,美国政府从堤防、水库、蓄洪区、整治河道和水土保持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互相配合,以“控制洪水”为目标启动了综合性工程。如今,密西西比河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加强,沿岸农民充分利用河水带来的肥沃土壤,兴建了许多大型农场。于此同步,为控制众多支流流量还修建了必要的水电站。当多种配套设施和举措发挥作用之时,昔日的灾难之河逐渐被人类驯服,成为黄金水道和能源之河。

密西西比河成功治理的后盾是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防洪法》。而1968年通过的《国家洪水保险法》,可以将一次性遭受的洪灾损失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内进行分摊,投保户受灾后能及时得到经济补偿,没有必要发动全国性的紧急捐款。

铁驳船承担着密西西比河的航运重担

密西西比河之夏

密西西比河之秋

河运

18世纪末,美国工业革命开始兴起。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美国迅速崛起。密西西比的河运系统在工业革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美国工业化的见证者。

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纺织行业,南北战争后迅速扩展至煤炭和钢铁为主的重工业。煤铁复合体的工业布局成为当时的主流,因此大批量运输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密西西比河上那一艘艘满载着钢铁煤炭的大货轮,承载着美国崛起的梦想。

蒸汽轮船发明之前,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功能十分有限,人们只是使用木帆船漂流在河面上。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设计的“克莱蒙”号蒸汽船在哈德孙河下水,宣告了现代蒸汽动力轮船的诞生。其实,富尔顿只是将当时已经被广泛使用的蒸汽机安装到了帆船上,机器动力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轮船的运输量和速度。1811年,“新奥尔良”号汽轮首航密西西比河成功。19世纪中期,巨大的蒸汽轮船成为密西西比河流域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当时五大湖因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以及便利的水运成为重工业中心,1848年开通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将美国国内的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水道联系起来,美国西北部的资源便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重工业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为新兴工业强国。笨重危险、冒着浓烟的蒸汽船被轻型安全的铁驳船代替,漂浮在宽阔河面的大型运输船队成为现代密西西比河河运的代表性风景。这种船队只需一艘5000匹马力的动力船牵引,就能带动相当于九节车厢那么多的货物在平静的河面缓缓移动。为了保障航道畅通,后来又在双子城和圣路易斯之间修建了大量船闸和大坝。这样,一些巨轮也可以在上下游之间通行了。由于运输成本低廉,目前美国一半左右的谷物出口都是通过密西西比河运系统完成的。除大宗农产品外,煤炭、石油、钢铁等也是水运的常见货物。

经济

河流的穿越不仅带来了航运的便利,更滋润了沿岸的良田与茂林,还催生了各具特色的城市与截然不同的区域经济。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源所在的明尼苏达州充分利用湖泊众多、沼泽遍布的特点,成为美国著名的夏日旅游度假胜地。每年这里要接待50多万来自美国各地的游客,大大小小的湖泊周围分布着不同档次的度假村。

艾塔斯卡湖东北50公里处有一片巨大的印第安人居留地——利奇湖居留地。印第安人其实才是密西西比河真正的主人,河流被开发之前,他们乘坐橡树凿成的小船捕鱼、打猎。现在,居留地的许多人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生活习惯,但更多人利用当地优美的风景和人们对印第安文化的好奇,做起了旅游生意。

随着中西部移民开发的进程,面粉业也兴盛起来。明尼阿波利斯位于美国的谷物带和工业区之间,中西部的谷物带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加工原料,芝加哥和纽约等新兴大工业区成为面粉的巨大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五大湖区的航运以及遍布的铁路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远洋通道。得益于此,明尼阿波利斯成为当时全美第一大面粉加工中心,被称为“面粉之都”。

进入密西西比平原地带,充分的水源和平坦的地势让现代耕种技术展开了拳脚。自从埋在草原下的沃土被开垦出来以后,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广袤的农场便成为了美国的粮仓。在下游,由于河道变宽,河水平缓,河水携带的沉淀沃土和更加温暖的气候条件,让农场成为下游的支柱产业。仅田纳西州就有大约8万个农场,年产值超过24亿美元,其中棉花种植占据相当大一部分。

在入海口,密西西比河以每秒约1700万升的流量滚滚汇入墨西哥湾。独特的风景每年吸引2000多万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其中钓鱼是最具特色的体验项目。穿越美国大陆的密西西比河带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了大量鱼群,让这里成为垂钓的天堂。

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牧场

联接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的大桥

现代棉花种植业在密西西比河下游依然旺盛

猜你喜欢
密西西比河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走到密西西比河的小乌龟
穿越密西西比河
《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清澈的空气漂流在街头
建国后毛泽东的密西西比河之梦
美国的“水源之父”
那些惨痛的回忆
水中新月城——新奥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