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区县加快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2011-03-17 21:49
天津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技型孵化器科技

全市各区县加快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天津市委、市政府继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抓好大项目和好项目发展,以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以来的重大举措。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全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后,各区县高度重视,迅速落实,已经在全市初步形成全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局面。

目前,各区县、滨海新区功能区都已经制定了本区县的发展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了扶持资金,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相关政策正在落实之中。

随着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的开通试运行,各区县积极组织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注册与认定工作。截至2010年10月,全市共有7 000家企业在服务网上注册,其中西青区网上注册企业达到723家,比最初统计数多了192家;北辰区注册企业达到945家,比最初统计数多了97家;和平区、东丽区、津南区、宝坻区等区县网上注册的企业数也都超过了最初的统计数。滨海新区功能区及其他区县也都在陆续组织企业上网填报信息。力争在服务网正式运行时,1.25万家企业的信息全部正式入库。

另外,各区县都在积极筹措资金,高标准制定发展目标。滨海新区提出筹集110亿元的财政资金。东丽区提出筹集资金由市里要求的5亿元增加到1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市里要求的1 500家提高到2 000家。宝坻区提出筹集资金由市里要求的2.5亿元增加到了5亿元。武清区规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市里要求的1 500家增加到了3 000家。

本刊结合市科委工作动态及相关报道,综合各区县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作工作,展示我市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

和平区

和平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区域位置优越,金融服务门类齐全,商务商业发达,辖区拥有中国血液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移动、联通两大运营商的天津地区总部,全市7家工业企业集团总部坐落于此,具有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广阔空间。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和平区提出“围绕一个总目标,打造两个重点区域,培育六个特色科技载体,重点发展七个领域,实现六个突破”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个总目标”即打造中心城区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两个重点区域”即卫津路和南马路沿线科技企业聚集区。“培育六个特色科技载体”即和平创新大厦一、二期和东南角地铁控制中心地块,主要发展电子商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卫津路云琅大厦、原文化市场新建写字楼和原卫津化工厂新建写字楼,集中发展科教产业;世纪龙长春道写字楼、岳阳道写字楼和区科创中心四平西道写字楼,集中发展科技创业;6号院及周边楼宇,发展创意产业;创新大厦底商及周边商业,发展高新科技及电子产品集散销售;河川大厦,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七个领域”即网络与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中介服务、高新科技与高端电子产品销售。“实现六个突破”即在科技载体、招商引资、科技企业融资、科技人才、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企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到2015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 000家,科技载体面积达到30万m2,力争走在前列。

围绕发展目标,和平区提出七大重要举措,一是在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上下功夫、见成效。二是在载体建设上下功夫、见成效。三是在政策完善上下功夫、见成效。四是在招商引企上下功夫、见成效。五是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上下功夫、见成效。六是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下功夫、见成效。七是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见成效。

针对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和平区以3项实招提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按照“控制发展商品住宅,适度发展商业设施,大力发展商务楼宇,保护开发风貌建筑”的开发思路,将全区服务业用地比重由29%调整至40%,用地面积由2.89 km2扩大为4.03 km2,着力破解发展空间有限的制约;二是紧紧抓住小白楼地区被确定为中心城区的主中心的机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三规合一”要求,修改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增强空间布局的目的性和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为打造业态布局合理、产业功能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奠定基础;三是成立10个指挥部,由区级领导牵头负责,精心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定期进行走访和听取情况汇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开工大项目将达到60个以上,建设规模突破600万m2,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同时,和平区把高端写字楼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已建成的信达广场、津汇广场、国际大厦和赛顿中心等一批写字楼进行升级改造,满足不同高端客户的要求,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抢得了先机,提供更多更好的载体。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和平区共有1 022家企业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上注册,558家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010年7月1日以后工商新注册企业40家。2011年,和平区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点,以优势主导科技产业和重点科技载体为依托,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努力在科技载体、规划政策、招商引资、科技企业融资、科技人才、科技企业服务、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力争500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发展到50家,新增科技载体面积6万m2,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形成与和平区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科技发展格局,使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形成“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发展态势。

河西区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精神,河西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20条举措,涉及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加强服务等方面。在政策支持中,河西区将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促进科技孵化器发展管理办法,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政策支持力度,为“科技小巨人”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资金投入上,河西区“十二五”期间将筹集专项资金3亿元,并争取市及国家扶持资金2亿元,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鼓励企业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多元化、市场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此外,河西区还将制定“小巨人”成长计划,建立科技中小企业储备库,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信息平台等方式,为“科技小巨人”成长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河西区把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推动本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了《河西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向区内相关委办及13个街道发放空置工业厂房、楼宇情况调查表,收集可用于科技载体建设的资源,建立了科技载体信息数据库。

目前,河西区已建成天津天感数码影像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和金之源珠宝金饰品产业孵化器两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达到100多家。正在建设的6个孵化器分别为:位于陈塘科技商务区内的陈塘科技孵化器,位于陈塘科技商务区的智创天地科技孵化器,位于解放南路的尚8科技孵化器,位于住宅研究所内的低碳节能住宅科技孵化器,位于纺织器材研究所内的节能减排科技孵化器,孵化面积合计达到11万m2。区科委还与河西区创业中心在区创业技能培训中心基础上,共同建立15 000m2的河西区高校师生创业创新基地。“十二五”期间,河西区计划每年建成5个区级孵化器,到2015年,共建成30家区级孵化器,其中市级孵化器达到5家以上,国家级孵化器达到2家以上,孵化器总面积达到20万m2,在孵企业达到1 000家以上。

同时,河西区委、区政府还决定将面积为2.8 km2的陈塘科技商务区提升为科技企业发展加速器。截至目前,陈塘科技商务区已累计投入2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新投入40亿元,建成80万m2的科技载体,预计税收超过20亿元。

2011年,河西区科委将大力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助发展科技型企业责任制,做到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力争达到150家,其中本地企业80家,引进外地企业20家。前不久,2011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已经获得审批,河西区共有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市级技术创新支持资金,其中6家获得国家级技术创新支持资金,光电集团将获得“小巨人”周转资金支持。今年,河西区科委将积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扶持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全区经济结构,增强对全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支撑作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天感影像材料、金之源珠宝专业科技孵化器功能,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光电通信、照明新材料、污水能源再利用、文化创意、绿色住宅、工程建筑设计、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2011年,河西区科委将加快尚8科技孵化器等5个专业孵化器

建设,进一步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铺天盖地”,在效果上“顶天立地”。

南开区

2010年10月13日,南开区组织召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深入贯彻天津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南开区结合本区实际制订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如规定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5 000m2的,每年度可享受扶持额度15万元。科技企业孵化器主办方前3个经营年度,每年可享受相当于当年留区税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30%的政策扶持。对于新建或转型的科技楼宇主办方,每年享有留区税收20%的政策扶持等。

南开区以深化企业服务为切入点,大兴主动服务、创新服务、高效服务之风,完善综合服务网络,为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区级职能部门的服务力度。强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组织部、人力社保局、财政局、科信委、发改委、经委、商务委、工商局、招合办、金融办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从不同角度明确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和服务举措,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挖掘审批部门的服务潜能。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强化管理。区审批服务大厅制定服务承诺,企业设立类审批时限,在没有前置审批的前提下,5个工作日内办结。投资类项目承诺审批时限,实行审批时间和自然时间“双限时”,在确保项目全程审批时间控制在核准类项目31个工作日、备案类项目25个工作日的基础上,将全程办理的自然时间锁控在140天以内。其中:项目核准、备案阶段控制在15天内(其中备案类项目控制在4天内);规划阶段控制在90天内;开工许可阶段控制在35天内。南开科技园编制扶植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政策,形成8大项15类47个小项独具南开特色的政策体系,推动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是发挥街道办事处的服务作用。进一步明确街道办事处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街道办事处在所辖区域内服务企业的任务,做好街域内企业的服务和帮扶工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生根开花,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四是明确领导干部的服务任务。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两年内,每人都要新发展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工作业绩纳入全区协税护税责任制考核,同时作为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干部履行职责考核范围。

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南开区进一步扩大区人才资金额度,用于区属各单位和直接为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单位中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

一是资助培养高级人才。资助“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在培养期内,按照市人才发展基金资助额度,区人才基金再资助50%。资助年龄在45岁左右,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上有突出成就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或在市内同行中有较大声誉的优秀专家、学者,到国(境)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业务考察,或者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区人才基金给予每人每次资助1万元。

二是引进国内高级人才。引进本区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急需的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科技专家,区人才基金给予一次性补贴2万元。引进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及国内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按期出站的博士后,一次性给予安家费和租房补贴5万元。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定向引进国内高等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由区人才基金给予一次性补贴2万元和1万元。

三是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对获得市级以上优秀科技人才奖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由区人才发展基金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市科学技术奖的人员,按其实际所获奖金额度,区人才基金再奖励50%。对区委、区政府命名表彰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由区人才基金给予津贴和奖金。

2011年,南开区将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抓紧7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要达到1 500家,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小巨人”企业、培育新的上市公司、要发挥好青年博士团作用。二是在南开区推广太阳能辐射板等新技术应用,扶植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太阳能辐射板运用领域,要成为南开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生活中的新亮点。三是区科信委要为全区提供新技术、新成果名录,要把领导干部联系企业责任制落到实处,要汇总各单位新技术、新成果情况,组织部门要把领导干部发展科技中小企业工作情况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四是搞好科技城、科技广场建设,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服务中心、科技成果展示基地。下力量引进境外、市外科技企业、科技总部落户南开区。五是对传统企业升级改造,对全区现有非科技企业进行筛选,分别提供科技成果,提供新技术、新材料,为传统企业注入科技活力,使其尽快转化成科技企业。六是继续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资源,挖掘新成果,取得新成效。七是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扶植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引进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培训机构,发挥市场作用,把政策送到企业,激发企业运用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

河北区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进一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河北区决定动员各方面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力措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区实现聚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全区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按照规划,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区九次党代会和区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壮大区域经济规模、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区实现聚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明确:到2015年末,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 2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数达到170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小巨人企业数达到16家的发展目标。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技术和产品,在行业内居于全国前列,具有较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目前,河北区科技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铁路勘测、创意产业、都市工业、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从2006年至2009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7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3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9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成果登记和市场交易额位居全市首位。

河北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估测有800多家,目前已上网注册480家。为了加快区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区委、区政府在积极落实政策、资金的同时,整合区内土地资源,将老企业厂房统一规划,规划出1.2 km2建设“科技城”,目前一期3.03公顷已完成拆迁,二期开始动工,三期完成规划,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扶持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为加强媒体宣传,河北区委宣传部、电视台等专门制定了宣传方案,加印了市级部门下发的文件汇编和培训材料下发到各部门和企业,为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创造了舆论优势。

同时,河北区结合自身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帮扶。河北区是我市铁路产业、电力产业以及远洋航运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聚集了一批与铁路、电力、航运相关联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新亚太、赛德、凯泽、建苑、先唯等。近年来,这些企业依托行业优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企业产值都在千万元以上,利税达几百万元。“十二五”期间,围绕这几个重点行业,河北区提出要通过市、区财政资金以及金融资金的引领、推动,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为重点产业配套、服务的能力。另外,创意产业也是河北区重点产业之一,河北区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大投入,搭建一批创意类科技孵化器、创业基地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提升对创意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水平。

河东区

河东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动员大会会议精神,以4件实事加快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为初创期科技企业解决注册、研发、商务的空间。与中国铁路物资天津公司合作,整体租赁铁路物资管理干部学院,投资建设河东区高科技产业孵化器,该孵化器可吸引200多家科技企业入住,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

二是为成长期科技企业在市内提供发展空间。与东达房地产公司合作建设16 000m2的直沽科技园,可为10余家科技企业提供生产车间用房。预计3年内企业入住率达到100%,销售收入达2亿。

三是为壮大期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提供生产基地,同宁河县政府合作,打造河东区的第一个非地经济园区——科技小巨人产业基地,建成后基地可吸引壮大期科技企业150家,安排就业万余人,年产值达100亿元,年纳税一亿元以上。

四是借助外脑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能力,目前,耀新科技公司、瑞灵科技公司、红旗环保公司和曼德工贸公司已经分别与天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学院、精密仪器与电子工程学院签署了4个项目合作协议。预计年产值将上亿元。

河东区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上登录工作,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亲自督办,定期听取进度情况,具体任务由区科委负责。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21家企业完成了网上登录。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河东区科委采取四项措施积极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人。河东区科委成立了由一把主任为组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网上登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应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将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干部身上,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园区和企业的作用。区科委专门召集帅超、帅越、帅先、帅达、帅普等几个帅字号园区负责人,宣传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向各科技园区布置了任务。同时,还召开了两次全区骨干科技企业会议,宣传部署此项工作,动员河东区科技企业发展促进协会成员每人要联系3~5家科技企业网上登录,会长、副会长和各分会长每人要联系10家科技企业进行网上登录。三是加大服务力度,优化服务水平。河东区科委设计了网上注册指导卡,制定了《关于科技企业网上注册的紧急通知》,并通过邮局寄发了535件通知。同时,通过电话联系、下户走访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捞”企业,在工作过程中,耐心解答各种咨询问题,对共性问题进行记录并及时向市科委请示。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做好保障工作。河东区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项奖励补贴,每通知注册一家企业奖励50元,截止目前已发放补贴10 500元,保障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河东区实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五大工程”,全力构建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驻区部队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80家发展到469家,从业人员数达到9万人;11家科技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是积极推进同大学的合作。同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协议,支持科技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同研发新项目,几年来转化项目30多项,产生效益上亿元。二是加强同区内科研院所的合作。河东区先后同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天津地热勘察设计院等驻区科研单位建立了帅超科技园、帅越科技园、帅先科技园、帅达科技园等帅字号科技园、孵化器几年来孵化企业280多家,产生效益20亿元、发明专利50项、争取国家和天津市无偿资助科技资金918万元。三是加强同驻区部队的合作。针对部队不能办企业,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进行民用转化的现实问题,河东区积极搭建军地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先后同武警医学院、军事交通学院等部队院校合作建设军地企科技研发平台。四是加强区域内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于2010年初建立了“河东区科技企业发展促进协会”,开通了河东科技网、河东科普宣传电子大屏幕,对全区科技企业发展情况、有关科技政策进行宣传。定期组织科技企业家进行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为科技企业在河东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全区的科技中小企业之间有几十个项目进行合作。五是加强同外省市的合作。为跳出天津寻求发展机遇,河东区组织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先后考察了山东省宁津县、甘肃省天祝县、古浪县、湖北省东湖科技园与这些地区签定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了共同发展合作关系。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河东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科技小巨人”计划实施,全力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实现科技企业发展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

到“十二五”末期,河东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由现在的469家发展至1 600家,销售收入由目前的40亿元达到208亿元,年纳税额突破10亿元,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到1亿元的成长期、壮大期企业发展到340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初创期企业发展到1 260家,培育认定国家级150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350家,总数达到500家;销售过亿的“小巨人”由目前的1家发展至50家,真正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的发展新局面。

加快推进七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2011年1月21日上午,河东帅智科技园项目签约,该项目可为100家以服务外包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商务、研发和办公场地。园区采取“一站式”服务,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代办手续和证明,帮助企业创业和发展。

园区预计今年5月竣工,将建设一个以服务外包型产业为主的专业孵化器,把园区打造成联系政府的桥梁,服务企业的窗口,科技交流的载体,文化建设的平台。

科技园区和产业孵化器为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科技企业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必须依靠这些科技创新载体。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河东区将全力打造科技创新载体,做大做优帅字号科技品牌。目前,东宁高科技产业基地已于2010年底签约,成为河东区第一个“飞地经济”园区,有效解决壮大期的科技企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加紧建设科技园区的同时,对现有园区内的非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低、纳税贡献少的企业进行置换,腾出资源引进高科技、高税收的企业。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市级孵化器、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家。建成区级孵化器、科技园区、企业研发中心100家。建成东宁科技小巨人产业基地、直沽科技园、帅领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和河东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加大政府服务破解融资难题

天津市海川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7月,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5项专利,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在企业管理、人才引进、融资渠道等方面搭建平台,给予扶植和帮助。在企业发展的10年间,区科委负责同志多次上门服务,现在,公司发展成为了集销售、研发、制造为一体,拥有三家实体公司的中型科技企业。

2010年,企业开始研发智能电网故障隔离技术,前期研发已经投入了500多万元,在技术即将转化成产品的关键时期,资金问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得知这一情况后,河东区科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来到企业进行调研,并在今年初召开的河东区“两会”上提出了用金融手段破解科技企业资金难题的提案,把代表委员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加快河东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来,探索建立了河东区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模式,缓解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红桥区

为认真学习贯彻“全市关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会”和区委常委会会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发挥人大作用,推动红桥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红桥区人大常委会成立推动红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区人大常委会推动红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包括:一是利用人大干部经验丰富、熟悉政策法规的优势,支持干部围绕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课题开展专题调研,为区委决策、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二是在区委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职权优势,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和开展监督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列入监督计划,列入常委会会议议题、视察、检查内容。通过依法监督,推进工作开展和落实。三是支持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积极组织代表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开展调研活动;鼓励企业代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走科技型道路,发展壮大成为小巨人;发动代表宣传本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和创新环境,积极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

区人大常委会推动红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机关干部每人要定期联系2~3名企业家代表,深入代表企业中了解情况;确定推动红桥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联系帮扶对象,为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提供支持和服务。

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过程中,红桥区积极推动本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对接。一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向科技型转化。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拥有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和多个学科研究所,科研资源丰富。红桥区将对现有企业进行分类汇总,与大学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优势,下大力量引导扶持非科技型企业向科技型转化。二是大学为红桥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大学的专家技术人员将根据企业的需要,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高创新能力。

在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红桥区与市、区政策进行紧密对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速。

一是出台支持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5条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申请费用给予市局等额资金支持,对企业首件专利申请以及授权专利给予1 000~10 000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对申请国际专利和入选天津市重大发明专利项目的给予一定额度资金支持,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的分别给予2~4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对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20~3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是开展专利表彰、培训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11月16日,红桥区知识产权局召开区专利工作先进表彰培训大会,对在知识产权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9个集体和11名个人给予表彰。

三是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通过与市知识产权局、融资服务机构合作,天津正本电气有限公司以十几项专利技术申请质押打包贷款,获得融资600万元。这是红桥区首例通过专利质押获得贷款的企业。

四是市知识产权局领导带队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帮扶活动,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

津南区

2010年10月7日,津南区召开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对本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进行了动员部署。全体区级领导,区属各部委办局、示范工业区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津南区区委书记李国文就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做了动员讲话,强调全区要深入贯彻全市动员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新机遇,发挥新优势,全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新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广文在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援助、资金援助、金融援助、环境援助、人才援助、载体援助6项计划,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

津南区科委将市、区出台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印制了《津南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对照表》,以政策“明白纸”的形式,通过区服务队、各镇政府集中或入户、培训会、现场会等方式,目前已面向企业人员发放了近5 000份,获得广泛好评。

《津南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对照表》将相关扶持政策分为企业政策和载体政策两大类,以表格的形式将企业享受政策的条件、支持方式、政策性资金支持额度、申报评审程序等内容进行梳理汇总,非常清晰地为企业呈现一张政策“明白纸”。方便企业人员使用,规范政策落实行为。

通过政策“明白纸”的发放,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人员对市、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知晓度、了解度以及运用程度,推动津南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津南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上注册的企业达到1 185家,通过认定的企业319家,待认定企业233家。本区在2010年7月1日以后新注册的企业达到1 325家,有可能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为352家,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7家,农、林、牧、渔业2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家,制造业142家。

2011年,津南区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目标。津南区将全面落实《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发挥1亿元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搞好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基地建设,构建优质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科技院所、科技人才、留学归国人员、高校毕业生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进、转化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5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实施“一二三一”科技计划项目70项,完成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40项,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组建产学研联合体50个,申请专利1 000项,逐步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北辰区

北辰区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工程。北辰区是老工业基地,有大量传统产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为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北辰区将对现有中小企业进行排查筛选,选择条件好、实力强、积极性高的企业列为转型升级对象,加大对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重点帮扶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促进传统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产学研结合型转变、促进传统企业从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促进传统企业从分散型向集群型转变三种方式促进传统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

二是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衍生工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一手抓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高水平重大项目为载体,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用优势项目聚集创新资源,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金量,引导这些企业延长产业链,衍生出新的科技型企业,或是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配套的科技型企业,实现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机结合。

三是围绕创业载体建设,实施筑巢迎凤工程。以高水平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依托科技园区和示范园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建立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孵化器管理体系和制度,成立孵化器管理公司,吸引来自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高端人才组建创业导师队伍。构建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用共享;聚集一批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政策、成果转化、科技信息等“打包式”服务。

四是围绕创业环境建设,实施创新氛围营造工程。深入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政策“聚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服务理念,做好软环境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全区营造“重视、关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风气。

近年来,北辰区积极发展以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楼宇经济,楼宇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首座纳税额超亿元的“亿元楼”即将出现。位于北辰商务中心的北辰大厦3号楼,引进了水泥设计院、中材节能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开发公司等近10家大型企业,预计到今年底将实现年纳税1.2亿元以上,成为北辰首座年纳税额过亿的楼宇。

为促进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北辰不断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全力推动总投资60亿元的中储大厦、星其大厦、熠寰大厦、华瑞服务外包大厦等4座大型在建上午楼宇的建设进度,加快落实双街金融大厦、潭建大厦、地天泰综合大厦、天物大厦、综合写字楼等5座待建楼宇的开工建设。同时,盘活区域内的闲置楼宇资源1座,已吸引商贸商务、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十余家落户入驻,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现代商务楼宇6座,在建4座,待建5座,总建筑面积达128.8万m2。至今年底,全区将实现年纳税亿元楼1座,5 000万元楼1座,1 000万元楼4座。

此外,本市首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近日在北辰区正式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将承担政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任,还将为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帮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北辰区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创造的新模式,由政府买单成立的一种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方组织。中心的成立既担负了政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服务于企业需求,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心将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科技转让以及会展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等服务。此次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政策、市场、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2011年北辰区将完成1 100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证,同时培养超亿元企业达到160家。

“十二五”期间,北辰区委、区政府全区共筹集财政专项资金6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区级专项资金3.6亿元中,2.6亿元从每年的科技三项经费中列支,另外1亿元,由区财政拨专款,支持区担保平台建设。科技园区、示范园区专项资金1.5亿元中,科技园1亿元,示范园区5 000万元。9个镇投入专项资金9 000万元,其中天穆镇、宜兴埠每年各安排300万元,北仓镇、双街镇、大张庄镇每年各安排200万元,青光镇、双口镇、西堤头镇、小淀镇每年各安排150万元。

区专项资金通过无偿资助和有偿担保的方式,主要支持进入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创新型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担保平台建设。科技园区、示范园区专项资金主要通过无偿资助的方式使用,支持本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为本区域获得市、区专项资金的企业给予1∶1的资金匹配。各镇专项资金主要通过无偿资助的方式,为本区域获得市、区专项资金的企业给予1∶1的资金匹配。

东丽区

2010年10月12日,东丽区召开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动员大会精神,加快部署有关工作。东丽区在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基础上,又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出台了若干支持政策。如“十二五”期间,区财政共筹集资金1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采用无偿资助等形式对经认定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10~60万元的资助;设立东丽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成长期、壮大期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贷款贴息力度,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100%予以贴息;组建注册资金为5 000万元的商业贷款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采取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人才奖励资金等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等。

此外,东丽区在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全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今后两年内每人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新发展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全区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各街乡及经济功能区正在按区动员大会要求进行传达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已率先带头,明确了要领办的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另外,按照东丽区区政府办《关于印发东丽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东丽政办[2010]44号)的文件精神,东丽区还成立了由区科委、发改委、工业经委、商务委、农经委、人保局、工商局、金融办、合作交流办九个部门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区级指导推动组,负责对口街乡或经济功能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推动。各街乡和经济功能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材料初审,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企业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

东丽区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注重与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深化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全面战略合作,与兰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新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载体建设、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等方面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苗圃、与大学合作建设孵化器等形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

东丽区与兰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开展专利储备池专项合作,购入学校申请并已经授权的闲置发明专利,通过召开项目对接会,专利展示会等形式,面向企业进行推广,解决学校专利转化率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的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东丽区正在加快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创业苗圃”,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内大学生、科技人员创业,并鼓励创业团队在创业苗圃孵化成熟后进入东丽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企业孵化。

2011年年初,东丽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和各街乡及经济功能区抽调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科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于2011年1月10日进驻区科委集中办公。东丽区科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由科委四名工作人员、华明街等八个街乡功能区、工业经委和合作交流办两个推动组各抽调一名人员组成。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安排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和备选企业的组织,政策制定和宣传,提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方案,督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以及跟踪服务,各部门工作情况通报区主管领导及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意见反馈给单位。服务中心确定了2011年工作目标,即实现建设20家孵化器,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2011年,东丽区计划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其中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转型企业400家。一是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国有及民营资本投资创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各街乡(园区)及经济功能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1年,东丽区计划建成2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二是加快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由工业经委牵头编制了《东丽区现有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目前转型工作正在全面发动阶段,区科委与区工业经委共同做好可实现转型的传统企业的筛选,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品牌创建实现转型。发挥专利储备池作用,帮助企业通过植入科技要素实现转型。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调整招商引资思路,深化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合作,引导大学老师和学生到东丽创业,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苗圃、与大学合作建设孵化器等形式,开创科技招商新局面。四是加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制定《关于引进和培养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暂行办法》,采取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技术创新扶持资金等措施,引进技术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拥有成熟技术及产品的科技人才或团队,重点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或行业领军人才。同时开展创业培训、企业成长培训、企业上市培训以及科技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在职培训。

西青区

2010年10月11日,西青区召开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为推动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西青区制定出台了《西青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4个配套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10~60万元,支持符合条件的壮大期企业100~500万元;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一次性资助200万元;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资助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对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资助5万元,对鉴定为国内领先以上水平的科技成果资助5万元,对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获得天津市名牌产品和天津市工商局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助不超过300万元;对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资助不超过200万元;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一次性资助100万元项目启动费和50万元安家补贴。同时,西青区中北镇也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明确对于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建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按照国家、市、区扶持资金1∶1的配比资金扶持。

根据该政策,“十二五”期间西青区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范围不仅包括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将给予100~500万元支持。今后5年,西青区将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对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和300万元的支持。为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西青区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一次性资助100万元项目启动费和50万元安家补贴。同时西青区将实施扶持政策“聚焦”,国家、天津市和西青区已颁布实施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均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确保1 500家,力争2 000家;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150家,超3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

2011年,西青区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力争实现以下目标:确保2011年西青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850家,力争达到1 0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确保达到30家以上,力争达到50家。要培育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行业工程中心,扶持240家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和10家左右处于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武清区

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座谈会后,武清区迅速行动,抓好贯彻落实,提出下一步工作的6项措施。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同时开展新一轮政策培训,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把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网、专家认定委员会等平台和机构的作用,加紧认定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筛选有潜力成为“小巨人”的企业并对其进行重点培育,在此基础上对上市源企业进行筛选,近期启动对21家拟上市企业重点辅导工作。

三是做好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对接。目前,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已经完成了四所高校的首轮对接活动,并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成功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近期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为重点,组织重点企业与高校进行成果对接,推动技术平台共享和一批科研成果转化。

四是强化载体建设。全力推动楼宇经济规划建设提速,加快推进现有资源整合提升。统筹协调楼宇经济和孵化器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快一期30万m2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并于近期组织各园区赴泰达孵化器进行考察。

五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接。结合《武清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对经认定的企业进行融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近期组织全区范围内首轮银企对接活动。对在武清注册创办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担保公司及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并为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业务支持的,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六是为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第二轮工作督查,重点对各乡镇街道及领导干部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情况及时进行跟进督查,随时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日前,武清四个示范工业园起步区建设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市级相关部门验收,四园综合排名居区县前列。四个示范工业园建设,有效促进了乡镇产业功能区的改造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全区经济发展备足后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武清四个示范工业园已完成起步区16.2 km2基础设施建设和3.1 km2建成区改造提升工程。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8亿元,累计建设道路120.8万m2,绿化193.5万m2,有力地提升了区域形象和产业承载能力。四园累计签约项目144个,计划投资485亿元;其中2010年签约项目88个,计划投资375.7亿元。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8个,总投资额达到200亿元。四个示范工业园建设招商呈以下特点:一是一批符合示范工业园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产业聚集效应的龙头项目入驻园区并开工建设,龙头带动作用充分显现,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实力。二是园区产业定位明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京滨工业园围绕石油机械设备制造产业,新引进了默泰克石油装备、贝特尔流体控制技术等石油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延伸了石油机械产业链;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围绕自行车产业,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自行车零配件、电动车电机及新材料生产企业,使全区自行车产业从加工制造、产品研发延伸到材料研发制造;同时,引进了自行车技术、研发、检测、许可证、商检等机构,抢占了自行车行业制高点。三是节能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京滨工业园围绕节能新技术,引进了春源龙润微灌、大禹节水、慧通利达集成装备等企业,聚集了节水灌溉产品和能源集成装备新技术,形成了节能产品生产基地。四是四个示范工业园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0年9月份以来,自行车王国产业园成功签约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一二一”工程全面起动,即: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一个沙龙;京滨工业园成功签约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该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已通过验收,加速运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地毯产业园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已完成规划设计,并已启动建设。五是楼宇经济将为示范工业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天津京滨科技孵化器楼宇1.2万m2、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楼宇3.344万m2全面启动招商;四园2011年将新建楼宇9.5万m2,春节后全面启动。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四个示范工业园已经具备了示范带动作用,随着一批入驻项目的投达产,“十二五”期间,示范工业园将发挥更大作用。到2015年,四个示范工业园可完成营业收入1 110亿元、增加值230亿元、税收85.5亿元,分别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2.2%、23%、31.7%,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量的44%、46%、50%;到2015年,四个示范工业园可实现利润120亿元,将吸纳就业人员10万人。

静海县

静海县把人才引进工作作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是成立了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静海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人力社保局、公安局、科委、县教委、财政局等部门为成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引进人才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出台了《静海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服务办法》,结合静海实际,突出行业产业和创业特点,重点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办创办企业人才,对引进人才在户籍迁入、家属就业、子女就学、职称评审、工资报酬、生活保障等待遇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三是设立静海县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专项资金,每年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短缺人才给予扶持奖励;建立“静海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突出贡献人才奖”,对在企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科研攻关和重大课题研究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给予5~20万元奖励;支持鼓励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人才发展基金”,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改造升级和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和有功人员实施重奖,形成激励科技人员多做贡献的有效机制。

2011年1月31日,天津光谷产业园在静海县举行揭牌仪式,锂离子电池正极项目、单晶硅项目、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光电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这标志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光电子产业集中区和光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正式启建。

天津光谷产业园区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规划工业用地资源和中长期规划,总规划面积约4 km2,重点发展激光领域、光电传感领域、能量光电子领域、光通讯领域、光电仪器领域五个领域。力争到2015年,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就业人口2万人。目前,该园区建设已完成道路、通讯、供水等相关基础设施,实现五通一平。今年将组建天津光谷建设管理机构和天津光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逐步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引导领军企业、龙头项目落户光谷。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区,并在激光、光电传感、光电仪器设备、LED、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巨人企业。

据了解,新落户的3个光电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了10亿元,其中,锂离子电池正极项目将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锂离子电池正极年产量可达到1 500 t,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1 500万元。单晶硅项目主要产品用于制造光伏太阳能电池、微电子器件以及LCD导电玻璃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试验、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完整管理体系。

此外,2011年年静海县预期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财政收入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年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力争培育100家科技“小巨人”。静海县将精心培育科技“小巨人”和楼宇经济,鼓励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年内新增中小企业1 000家以上,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选育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进入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帮扶。

汉沽区

“十一五”期间,汉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由“十五”末的18家发展到现在的72家,注册资金79 852万元。2009年末总收入达到180 035.6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收入45 368万元,技术性收入16 585万元,科研活动经费总额达到12 100.6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科技项目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汉沽科技局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市级项目65项、新区项目105项、区级324项;最终立项数2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市级项目36、新区项目13项、区级项目184项。共获得各级财政资金支持2 25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资金1 120万元,国家财政拨款240万元,市财政拨款695万元,滨海新区拨款200万元。申请专利达到1 188项,区财政资助专利申请的匹配资金75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实施,带动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2.26亿元。

“十二五”期间,汉沽将积极推进科技创业,设立“科技创业计划”项目,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大型企业管理和技术负责人以及高校毕业生等自带项目到汉沽创业,经评审认定的重点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一般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助。同时,对新落户汉沽的科技型企业,注册资金超过2 000万元、落户两年内销售收入总额超过1亿元的,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符合新区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经认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研发补助。对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创立期企业,最高立项支持额度不超过60万元;对销售收入500~1 000万元以下的成长期企业,最高立项支持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对销售收入5 000万元以上的壮大企业,最高立项支持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此外,汉沽还将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和“知识产权专项资金”。

未来五年,汉沽将多举措并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形成。到2015年,汉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00家,占中小企业的50%。

未来五年汉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00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企业280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120家。在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要达到10家,3亿元以上企业要达到5家。培育10亿元以上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1家、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形成20家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新建综合性或专业性孵化器2家,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总孵育面积达到4 000m2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汉沽将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紧密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高校教师携带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和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创办企业,同时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汉沽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15年,要促进300家中小企业成功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引进和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

宝坻区

近年来,宝坻区成功打造了包括4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7个特色乡镇工业区在内的19个工业园区。截止2009年底,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83家,国家和市创新基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涌现出宝盈电脑、泽宝水泥、晨光化工、宝涞机械制造等一批成长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实力企业。全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后,宝坻区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快宝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宝坻区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宝坻区关于加快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3个文件。提出“十二五”期间,宝坻区将筹措财政资金5亿元,专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比市里下达的资金筹措指标翻了一番。

同时,宝坻区制定了“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战略,重点规划建设环保设备、节能产品和航空新材料为主的节能环保工业区;工程机械及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低碳工业区;塑料制品工业区和不锈钢等金属制品为主的马家店工业区,总面积达59 km2,其中起步区面积14.8 km2。截至2010年年底,起步区全部完成了“九通一平”,已出让建成及在建项目占地面积达7.8 km2,协议出让面积达14 km2。建设中,超前谋划,突出生态特色和现代化功能,聘请北京、天津、上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示范园区起步区和发展区的控制性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此外,在京津新城教育板块规划建设了起步区10余公顷的低碳环保产业研究院基地,目前已集聚了新能源材料、电池正极、冷热交换、负极材料、机械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相继落户,其中,投资2亿美元的比克新能源研究院主体已经完工。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国内新能源行业前3强在内的11家企业入驻,建成后预计年产出300亿元。

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宝坻区注重引进总部型、基地型、龙头型的产业项目,统筹整合全区项目资源,鼓励引进“飞地”项目、建设“园中园”,引导同类项目集聚,加快将园区主导产业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先后引进了比克新能源产业基地、天拖农机产业园、京龙电梯、哈广机械、大连实德、玛德风力发电设备、易科美德环保建材、天工院智能控制国产化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综合贡献大的项目入驻,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壮大,推动了园区经济扩总量、优存量、提质量。坚持将土地、资金、项目等要素向示范园区倾斜,特别是对关系园区建设的瓶颈类要素,给予重点保障。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并协调银行主动对接每个项目,提供信贷服务。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利用风投、股权、产业基金等融资形式,推动低碳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区财政不断加大扶持,配套贴息资金1.2亿元。

打造低碳环保主导产业。项目建设中,宝坻区形成牵头部门、项目方、施工方、责任方、服务单位“五位一体”的全程推进体系,全力促使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快达产,早见效。针对示范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工程、标准化厂房及规划区内村庄迁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采取BT或土地置换的模式,与中航集团、中冶集团、中核集团,以及中建、大龙、北京房地产总公司等有实力的大公司对接,快速推进示范园区建设。目前,4个示范园区起步区已建成投产企业123个、在建项目86个、签约项目37个,投资超亿元项目60个。2010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税收6.9亿元,成为全区经济新的支撑。低碳工业区起步区已开发完成6.3 km2,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11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与低碳产业相关企业占80%以上。已投产企业6个,在建项目32个。投资5亿元的华夏泓源新能源材料、投资2亿元的首航空冷项目、投资4亿元的东皋膜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纸项目、投资10亿元的京龙工程机械产业基地项目、投资10亿元的巨元瀚洋热交换等龙头项目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这些项目达产后,年实现产值240亿元,综合税收23亿元。

塘沽区

2010年,塘沽安排4 16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了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75项科技计划项目,以提升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塘沽2010年科技项目的实施,主要依据《2010年度塘沽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经科技资金使用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审定,批准天津滨城龙达集团有限公司申报实施的“设施生态农业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6个项目为本年度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天津东大化工有限公司申报实施的“天津市东科食品添加剂研发中心”等5个项目为本年度产学研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天津必利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实施的“太阳能电池片自动焊接机”等49个项目为本年度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经过专家评审,塘沽科技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批准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申报实施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滨海新区海岸带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和土地利用现状”等15个项目为2010年度塘沽科技兴区项目。

日前,4 16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企业科技研发投入2.6亿元,预计将实现产值25.5亿元,实现税收7.5亿元,新增就业4 000人次,培育小巨人企业10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塘沽将重点实施科技“小巨人”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优化提升、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五项科技行动,促进塘沽科技工作再上新水平。

在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中,塘沽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的不同需求,广泛集聚科技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形成一批创新意识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中,塘沽重点发展以高端科技服务业、环保科技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塘沽将着力加强支柱产业优化提升行动。立足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物流、生态农业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以科技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优势支柱产业的高端化、高质化、生态化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促进行动中,塘沽将围绕城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与减灾防灾等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加强公益技术集成应用与开发,推动科技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建成国际化生态宜居新城区提供科技支撑。

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中,塘沽以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为目标,依托产学研共建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基地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链”、“科技服务链”,优化区域科技发展环境。

大港区

为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大港建立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月至少召开1~2次联席会议,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大港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的监督管理。各成员之间通过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而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截止到目前,已经召开了4次联席会议,有效地解决了任务分配和财政资金落实等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截止到2010年11月底,大港分别在8个街镇、2个园区以及经发局建立了由11个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11个成员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本部门、本单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构建起职责清晰的组织推动体系。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大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大港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了201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即2011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网上注册累计达到400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80~300家,政策支持80~1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累计达到20~25家,新建孵化器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

为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大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注册任务、认定任务、政策支持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街镇和园区。同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制定了《大港关于对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考核办法》,对大港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及八个街镇从组织领导、任务部署、注册情况、认定情况、项目立项、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季度考核、年底奖惩。考核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蓟县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蓟县立足本县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蓟县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蓟县“十二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了实现“三个翻番增长”的突破性奋斗目标。一是企业数量翻番,“十二五”末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700家,比“十一五”末翻两番,争取达到1 000家。二是规模企业翻番,“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450家,比“十一五”末翻两番,争取达到50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三是经济效益翻番,“十二五”末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5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翻两番以上。

2011年五千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已筹集到位,即县财政年初预算安排500万元,从土地出让政府净收益中安排500万元,县财政从税收超收收入中安排1 000万元,从乡镇超收收入中安排400万元,上仓和盘山两个园区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安排2 600万元。在资金使用上,一部分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载体建设,一部分用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2011年蓟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即全县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年底总量达到420家,占“十二五”总目标700家的60%。同时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抓转型,完成145家现有企业转型任务;二是抓引进,建立专职招商团队、兼职招商团队、顾问招商团队,形成“铺天盖地”的招商格局,通过招商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三是抓载体,建成2个功能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四是抓培育,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新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年底总量达到16家;五是抓责任,承担目标责任的单位立军令状,县级领导每人挂钩帮扶一家企业,处级干部每人认领一家企业,帮助企业转型提升;六是抓服务,综合服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搞好服务,保证5 0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筹集到位,合理使用,组织开展科技合作对接、银企对接等服务活动;七是抓培训,加强创新创业培训、企业成长培训、企业上市培训及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技能培训;八是抓宣传,营造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铺天盖地”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蓟县政府与38个责任单位签订了201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标责任状”。把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层层加压,逐年要账,力保发展。真正把发展责任压到各级领导班子肩上,增强干部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加快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宁河县

针对企业发展基础差、总量小等问题,宁河县委县政府领导认真研究,在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上不懈怠。全县召开动员大会后仅三天时间,立即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把2011年的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一是要起步高,全县201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数量达到307个,提前完成市里规定的指标。二是要措施得力,针对全县中小企业数量多的自身特点,既抓初创引进,又抓企业的改造提升,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证“十二五”第一年工作任务完成奠定了好的基础。三是要加强领导,县长李树起亲自参加会议并讲话,确定保障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制定了领导小组联席会、小组办公室例会、督查考核、信息反馈、项目评审认定等五项制度。

同时,宁河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重视宣传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对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进行宣传。

一是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宣传优势,做到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影像、网络有文字。电台和电视台开辟了专栏,每周一和周四专题报道本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并选择树立2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典型从多个角度进行宣传。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站设置宣传专栏,除发布更新各类信息动态,还对《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进行解读、宣传,充分发挥了网络宣传优势。

二是社会宣传。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和开展现场观摩、咨询活动120多场次,参加人员4 800多人次,有效地扩展了宣传层面,使宣传内容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全县各个角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简报,报道本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项目进展情况和各种工作动态。

三是窗口宣传。通过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和工商、税务等服务职能部门,利用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便利条件,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发放宣传资料3 800多册(件)。

“十二五”期间,宁河县将筹资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3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乡镇政府、工业区融资2亿元,用于配套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资项目,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培育成为科技“小巨人”。预计到2015年,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700家,力争达到1 00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2家。

开发区

2010年10月9日,天津开发区召开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深入贯彻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对开发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实施科技巨人战略,财政投入10亿元,设立科技企业“小巨人计划”专项资金。到“十二五”末,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4 8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66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发展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240家,10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7家,在各类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科技型企业达到30家;争取在开发区真正涌现出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科技巨人企业。

2011年,天津开发区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转变东区发展思路,更加突出城市和社会发展;统筹东区、西区、北区和南港产业带规划建设,更加突出南港产业带的迅速成长。确保在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动摇;确保在国家级开发区的领头羊地位不动摇。

除狠抓大项目好项目外,开发区将着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吸引、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预计全年吸引科技企业100家。

同时,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金海岸等地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推进国际学校建设、枫叶学校二期扩建;完成泰达医院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定。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全年新建华纳、紫云、泰丰、时尚广场4个社区服务中心,完成3个老小区环境提升改造等。

滨海高新区

滨海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要举措,初步形成了由初创企业孵化器计划,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和重点企业发展计划构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体系。“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是高新区多年来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小巨人成长计划扶助,5家企业年收入额突破亿元,7家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超过100%,“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培育的企业年均增长率达到41%,涌现出以天地伟业、凯发电气、华翼蓝天、浦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技型企业,其中31%的企业在细分行业领域位居国内前列。

“十二五”期间,滨海高新区将进一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万千百十”的发展目标,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数量1万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1 0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2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10家以上。围绕这一目标,滨海高新区将实施五大工程,采取20项具体措施,落实22条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和“重点企业发展计划”,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每年筛选100家小巨人培育企业,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给予全方位服务和资金支持,持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进入高速发展期、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助推企业成为“顶天立地”的创新领军企业。

保税区

保税区管委会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一是实施“一二三”工程,推动发展平台建设。即发展一个高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致力于航空电子、航空维修、通讯导航等新兴产业;建设两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空港科技园和天保工业园,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三个专业孵化平台——电信产业专业孵化平台、软件专业孵化平台、生物专业孵化平台,整合相关资源,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是加强服务意识。在空港行政审批大厅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站式服务窗口,由专人提供对口服务,解答政策咨询,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六支招商队伍的丰富经验及全体处级及以上干部的带头作用。积极吸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到空港发展。按照5年发展2 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标,将招商指标分配到各招商局(每个招商局约400家),同时,处级及以上干部每年需发展并帮助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猜你喜欢
科技型孵化器科技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科技在线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供给体系的构建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