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的理念变革与运作策略

2011-03-18 23:03龚孟伟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范式伦理数字

●龚孟伟(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在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再按照管理传统图书馆的思维模式来运营数字图书馆,就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高效运作。因此,本文拟从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当代数字图书馆的理念革新、数字图书馆高效运作的基本策略三个方面做一番系统的探究。

1 图书馆伦理失范和法学体系滞后的问题及根源

1.1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伦理失范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与伦理认知关涉到图书馆服务的品质。当下为数不少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伦理失范,导致图书馆流失了众多读者,降低了社会效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职业怠倦、缺乏主体意识、责任观念淡薄。职业怠倦是一种由工作导致的身心疲惫状态,原因在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交换中互惠关系的丧失。互惠关系丧失也即他们对工作的付出和他们从服务对象和组织处所获得的回报不相符,由此产生怠倦感,其根源是由于社会偏见,造成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忽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从内涵上看,它是由理性的自我认识加上自主的管理能力两大基本成分构成。缺乏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界违背图书馆科学管理、违背图书馆运作规范的要求听之任之,甚至按照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处理图书馆工作,放弃图书馆的职业尊严与职业利益;二是忽略了自己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应有作用,认为用户和信息零距离接触,自己就无事可做了,甚至觉得图书馆工作缺乏价值体现而整天无所作为,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缺乏主体意识将导致责任观念淡薄。图书馆是提供并保障公民平等、自由获取信息的社会机构,它的职责就是维护信息公平、调节信息分配、为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所以,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勇于承担责任,积极维护自身权利,并在信息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创造图书馆的职业价值。

1.2 数字图书馆情境中读者的伦理失范

数字图书馆要求读者必须坚守信息伦理,但现实中,读者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交互平台从事违法活动、逾越信息伦理的事时有发生。在数字图书馆情境中,读者伦理失范主要表现为:由于法律观念淡漠而造成侵犯知识产权、危害信息安全、进行信息犯罪等。例如,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网络平台疯狂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窃取商业机密,下载盗版音像制品,浏览非法书报,兜售或购买盗版软件和盗版数字出版物,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出版物商标标识,大范围地进行信息复制、信息投机、信息诈骗,甚至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设备进行黑客攻击等。其根源在于社会伦理规范不完备和读者自身的伦理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在好奇心和经济因素的引诱下,读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或接受信息污染,制造出许多虚假信息、冗余信息、过时信息和垃圾信息,不仅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极大的危害,也造成其他读者要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如大海捞针,即使找到所需信息,也难以辨别真伪。

1.3 图书馆法学体系的严重滞后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知识经济逐步繁荣,数字图书馆飞跃发展,如何从法律上保障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法律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这是数字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法律上的挑战。对于数字图书馆这个新兴事物,原有的法律制度显得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立法缺位,我国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水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虽然扩大了图书馆的空间和时间,但也加重了传统法律的负担,使之有“难以承受之重”,使经过人类千百年磨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法律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沿用传统法律体系来规范数字图书馆涌现的新现象也有诸多缺陷。法律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传统图书馆的法学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面对数字图书馆出现了空白,需要及时地修订和完善,以形成适应数字图书馆的新型法学体系。这种新情况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对策来健全图书馆的法学体系,而不能静待社会调适去逐渐生长出一个合理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或法律制度。

2 数字图书馆的理念变革

在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接着各种挑战。要保证它高效、健康地发展,成为一座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一流图书馆,必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革新。

2.1 逐步确立新型图书馆伦理和图书馆法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读者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传统伦理观念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所体现的法律关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已经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高效运作,因而需要根据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逐步确立和完善新型图书馆伦理和图书馆法学。

从图书馆伦理的视角来看,许多旧有的图书馆伦理观念是建立在不完整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其价值理性往往是图书本位而非人本位,是以管理方便为价值取向而非以服务读者为宗旨。实际上,图书馆作为学校、城市乃至国家的附属机构,起到储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作用,其伦理价值必须定位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人为本、服务读者,也就是要深刻体现“为读者发展”“靠读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传统图书馆是以藏书建设为主,重视的是作为人类信息最重要载体的书的保存和传承,是以书为本的价值取向;而现代图书馆伦理则要求从读者的利益出发,向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多样化的需求,是以读者为本的价值取向。当前,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馆伦理和图书馆法学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对于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第一个信念便是服务读者意识和服务读者实践应成为当代数字图书馆活动的核心。贯彻这一精神需要所有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参与,责任应落实到图书馆的所有部门、所有个人,这样才能在图书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整理与保存、信息的共享等整个工作过程中想读者之所想,思读者之所思,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目标,把服务精神贯穿于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1]第二个信念就是全方位、全时域地提高服务质量。第三个信念就是提高服务效率。过去读者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书籍借阅,从书本上获取,获取的信息少而且慢。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则可以获取的信息多、快而且准,因而图书馆服务人员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于读者来说,也要转变利用图书馆的伦理观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读者身份。首先应确立的理念是:检索、阅读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读者从图书馆获取信息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不得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如在自由获取信息时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平台进行危害公共信息安全的犯罪活动等。其次应确立的理念是:读者相互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公平的信息平台,读者在获取、整理、交流信息时都是公平的,但读者不能利用这一平台制造错误的、虚假的、冗余的信息。此外,浪费、霸占其他读者的信息资源也是违背道德伦理和法治精神的。

图书馆的法学体系也有待进一步革新。以网络技术为先导的图书馆革命,已经不单是技术问题,它会带来更多的与制度、文化和道德等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就图书馆法学而言,传统的图书馆法学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的现状,我们究竟是要以扩大既有的法律概念定义的方式,以既有的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还是要重新定义既有的法律概念或建构新的法律概念,以重新界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呢?如要重新建构权利义务关系,要如何调配方属合理?这些问题都是图书馆法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2]

2.2 合理竞争是图书馆高效运作与持久发展的保障机制

图书馆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与竞争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开发的兴起及其向纵深发展,图书馆引进了商业企业的观念和做法,积极参与社会或市场竞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于今天的图书馆来说,读者的需求就构成了业界市场,读者的满意就是图书馆效益的源泉,也成为图书馆信息能力的显在或潜在的表现。[3]对单个图书馆来说,竞争对手有来自于行业内部的其他图书馆,也有行业外的其他信息机构,在可以多元化选择的时候,读者可以来这个图书馆也可以去那个图书馆,关键是看这个图书馆的品牌服务能力。图书馆品牌服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风格定位。[4]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信息环境中,能否吸引用户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图书馆品牌服务质量,才是图书馆立命之本。

2.3 提高读者增加值是数字图书馆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核心

读者的增加值是指向读者提供比他们在其他相同图书馆所能期望得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那些不知道读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信息、不知道如何改进服务的图书馆,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开始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将核心能力定位在信息服务上,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体系,这是图书馆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决策能力、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图书馆文化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彻底改变着图书馆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以藏阅为中心”的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时代。要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体系,就要研究如何吸引读者,如何留住读者,与读者的关系如何相处,如何维持读者的忠诚度并通过他们影响潜在用户,如何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感情,等等。在新的模式中,强调合作的价值,读者和图书馆都希望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关系,建立总体利益最大化的“双赢关系”。

3 数字图书馆高效运作的策略

3.1 提升读者的满意度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容

优质服务本身就是品牌,就是文化,就是对读者的心灵慰藉。如何赢得读者?很多图书馆把“满意服务”定为工作目标。把“满意服务”理解为态度好,其实这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满意服务”的本质是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满意率,因而建立读者是“上帝”的概念一定要深入图书馆人的心,一定要以读者的满意程度为基本信念。图书馆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输入新观念、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环境变革,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图书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做好服务工作。此外,提升读者满意度还要求图书馆人要具备自觉、清醒的主体意识,明确权利和责任的关系,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把握图书馆的性质和规律,并在其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之内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工作。

3.2 依据新范式培训馆员和读者,开发他们的潜能

范式是一种思维倾向,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依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话语特征,可以把图书馆学范式划分为技术范式、人文范式、知识范式、认知范式、信息资源范式和制度范式六大类型。[5]当前,依据人文范式、信息资源范式和制度范式的培训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恰当实施的培训计划,更能激发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潜能和读者的智慧潜能。在培训中,一是要让读者充分了解数字阅览室的功能与特点,掌握其具体的操作技能,自觉地把阅览室作为学习的场所,而不是游戏和聊天的空间,激发读者利用资源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使用数字阅览的水平与技巧。二是要培训读者在上网时设定阅读或检索目标,有选择地查找相关资料,不能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同时,也要加强对馆藏数字资源的宣传,促进数据库使用率的提高。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读者法律意识和信息伦理教育,主要包括网络礼仪、尊重知识产权、尊重隐私、防止计算机犯罪、保障信息安全等基本内容。

3.3 建构科学合理的数字图书馆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就是应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图书馆人员所担任职务职责的履行程度以及工作能力进行评定,也就是有组织地、客观公正地对图书馆人员的实际工作效果及其对图书馆的贡献、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品德、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个人适应性。[6]数字图书馆绩效考评体系必须建立在对数字图书馆各方面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绩效考评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在广泛听取图书馆人员和读者意见后,依据数字图书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听取专家建议后制定,并要进行尝试和改进。总之,建构科学合理的数字图书馆绩效考评体系既要有利于激发图书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也要有利于读者公平获取有效信息。

3.4 构建与时俱进的数字图书馆法学体系

数字图书馆涉及信息的保护和利用,也涉及作者个人的知识产权,因此,需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信息管理机制,也需要以法律手段来规范信息活动,控制信息污染,应对信息危机,构建起与时俱进的数字图书馆法学体系。

首先,必须加大信息立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特别是对数字图书馆涉及的新事物、新信息及时立法。所有的信息活动都应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对于违反信息法的事情,必须进行追究。

其次,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工作制度。数字图书馆应该在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便双方都能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再次,依法加强信息活动过程的管理,加强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全面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要根据数字图书馆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数字图书馆法学体系能够顺时而变,与时俱进,保障数字图书馆的高效运作,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1]张馨,王家同.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怠倦的心理分析[J].高校图书情报,2006(3):144互145.

[2]洪海林.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危机与法律保护[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0互72.

[3]金中仁,闵水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与读者关系之探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5):88互91.

[4]孙怀亮.试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甘肃农业,2006(10):228互229.

[5]白卉,蒋永福.图书馆学范式初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4.

[6]邱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绩效考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4):455互457.

猜你喜欢
范式伦理数字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