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主旨

2011-03-19 18:26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天才美学

肖 朗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论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主旨

肖 朗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美和艺术在他的一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坚持美的不可言说,反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反对对美和艺术作科学的分析,注重艺术创作和欣赏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认为我们生活的科学时代,是一个不利于产生艺术天才的时代。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也是艺术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美学;艺术;生活世界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是现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与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不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他天才的一个奇妙产物,他的一生两次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和发表的作品甚少,而且内容庞杂,风格独特,让人费解。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中指出:“就我所知,迄今为止在世界上还没有一本全面论述维特根斯坦的书。相反,却有了一系列出色的专题论述。”[1]目前,学术界对他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关注度不够,其实美学在他的庞杂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艺术在他的生活中更是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其本人的哲学研究和生活都是带有艺术性的。

一、维特根斯坦对美学和艺术的重视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都很关注伦理学,他对美学就像对伦理学一样十分重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句话看出:“我可能发现科学问题是有趣味的,但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真正束缚住。只有观念的问题和美学的问题才能束缚住我。从根本来说,我对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不感兴趣,而对其他问题不是如此。”[2]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都坚持伦理学和美学的不可言说,他对美学谈论的并不是很多,但并不等于他对美学思考不多,正像他对人生问题谈的好像不是很多,而实际上维特根斯坦一生都在苦苦探索,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

艺术在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认为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艺术和思想一样,都是对世界本质的把握。维特根斯坦一生特别钟情于音乐,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富豪家庭,而且他的家庭具有很强的艺术氛围。欣赏音乐是维特根斯坦的终身爱好,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很多都是在谈论音乐,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维特根斯坦有极好的乐感和对音乐的天赋,他对音乐美学的贡献还没有被充分讨论”。[3]维特根斯坦还认为,在科学的时代之后,艺术的时代将要来临:“大师们的著作犹如在我们周围升起来又落下去的太阳。一切正在下落的伟大著作再度升起的时刻即将到来。”[4]维特根斯坦对美学和艺术的重视也是他对现代西方文化衰退进行反思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使一些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斯宾格勒所描述的“西方的没落”,因此维特根斯坦自然重视艺术和宗教的问题,以消除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盲目崇拜。总体上说,维特根斯坦认为现代艺术是一种衰落。

虽然维特根斯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但他的审美趣味在他的生活中仍然表现地很明显,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那种繁缛、奢侈和豪华十分反感,认为那是一种文化衰退的结果,是现代人文化软弱无能,心理空虚的产物。维特根斯坦曾帮他的姐姐设计房子,他将严格的比例和对称运用到房子的各个细节,追求天然,反对雕饰,使那座楼房整体上看上去精美庄重。更为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都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充满激情,哪怕是他从事哲学思考的时候,也是充满激情的,他一旦进入哲学思考就会进入一种迷狂状态。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都在苦苦探索,他临死前对他的朋友说他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将自己的美学和伦理观都实践在自己的一生中,从而使他的人生充满魅力。

二、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和艺术理论

(一)反对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

维特根斯坦总是将美学和伦理学相提并论,无论是在早期《逻辑哲学论》,还是在后期著作中,美学和伦理

维特根斯坦后期放弃了自己早期的逻辑语言,侧重于探讨日常语言,并将语言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游戏,他将美学的问题也还原到日常语言中去探讨,否认有什么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和美的本质,认为它们最多是一种“家族相似”。“‘随便什么——因而没有什么——是正确的。’这是在美学和伦理学中寻求与我们的概念相符合的定义的人所处的境地。在碰到这种困难时请你一定问问自己: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个词(例如‘善’)的意义的?通过什么样的例子?在什么语言游戏中?那样,你就会较容易地看出,这个词一定有一个有意义的家族。”[6]这样,我们就需要注意这些词具体运用的场合,和与它们相伴随的行为,例如,“美丽的颜色”这个词可以有一百种意义,这取决于我们使用它的场合,而在日常生活中像“美的”这个词几乎没有被使用。和他在哲学中通过描述一个个语言游戏消解哲学概念一样,维特根斯坦谈论美学,也希望人们能从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强调,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需要使用这样的词语,但是人们的审美活动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维特根斯坦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觉得他的衣服很漂亮,他只是喜欢经常穿它,并不是经常说它有多美,他甚至说这就是美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审美矛盾和多样性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和他后期哲学观一样,维特根斯坦认为所谓的美学理论往往也是本末倒置,脱离生活实际而产生的虚假问题。他举例说:“假定某人说:‘时装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当一个裁缝今年设计出一种与去年不同的燕尾服剪裁样式时,为什么我们称之为他的审美趣味的变化的那种东西,不应当部分地或者全部恰恰在于他改变了裁剪式样呢?”[7]

(二)反对对美和艺术进行科学分析

维特根斯坦反对对艺术的科学分析,回击现代科技对艺术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推动艺术的复兴。维特根斯坦在美学中回击科学,主要表现在他对心理学美学和实验美学的批判。特别是心理学美学,维特根斯坦谈论很多。总的来说,维特根斯坦认为心理学本身是受科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一门虚假的学科,因为它试图对人的心理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因果联系,而维特根斯坦认为因果联系是虚假的,是一种科学的迷信,他在很多地方批评了弗洛伊德。我们这里并不详谈他对心理学的批评,而只是谈论他对心理学美学的反驳。他说:“人们常说,美学是心理学的分支。这种看法认为,一旦我们更为先进,一切东西——所有的艺术之神秘——就都可以为心理学的实验所理解。这个看法简直太荒谬了,可它就是如此。美学问题与心理学实验毫无关系,它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得到解答的。”[8]维特根斯坦认为,审美解释不同于心理学说明,审美解释并不是因果解释,审美的理解和判断不同于也不依赖于心理学实验。即使我们知道了我们审美时心理和大脑发生的过程,我们仍然不理解审美现象。当一个人为审美印象所困扰,追求解释时,他所希望得到的不是心理学的实验结果,而是审美的理由或动机。在科学中流行的原因说明不是在审美艺术中适用的理由解释,以独特的方式去看才能看到事物的美,美是在种种不同的关联中显示出来的东西。但是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阻碍阻挡我们以具体独特的方式看待事物,所以,艺术欣赏需要特定方式的沉浸。

(三)论艺术欣赏

处于不同的生活世界,对不同的艺术或者对同一门艺术,人们的欣赏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因为,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和它们建立了不同的关联或者没有建立起一种关联。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艺术欣赏中起着基础作用,在《混合的评论》(Vermischte Bemerkungen,1980年出版的英译本改名为《文化与价值》(Culture and Value)中谈到对音乐的理解时,维特根斯坦认为对音乐的理解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说:“在我看来,这个乐句是一种姿势。它潜入我的生活之中。我把他看成我自己的乐句。”[9]维特根斯坦否认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必定伴随着一个什么东西(他认为这是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一个普遍倾向,他对此的反对也和他对心理学的反对相关),正如他认为语言中并不伴随着一个思想的东西一样,倾听就是理解,就构成理解本身,并不需要一个其他的过程和东西的存在,“把理解称为一个与倾听相伴随的过程,那是错误的。(当然,也不能把它的表现——那种充满表现力的演奏称为倾听的伴随物。)”[10]

维特根斯坦反对那些所谓的艺术批评和理论,他认为要把读者可能做的事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做。因为人们生活世界的多样性,艺术欣赏才会出现多样性,艺术欣赏要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重要的是我们的整个生存方式,而不是字词本身,不存在对艺术欣赏和美的共同定义。至于对所谓艺术欣赏有什么高下之分,维特根斯坦更是嗤之以鼻,他说:“人们说,某个人有‘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可是,一个没有这样的特质的人并不会因此而成为盲人或聋子。”[11]因为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建立起了不同的关联,“对某人谈论一些他不懂的事情,那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你补充说他也不能理解。(这经常发生在你所爱的人身上。)”[12]维特根斯坦反对艺术欣赏后面往往依靠某种思想的看法,因为这种思想往往是虚构的,并被强加给艺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美感并不能脱离具体的对象而存在,“维特根斯坦称为‘美感’的东西必定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感觉,而是一种对对象的直接发生的反应。”[13]

那么,用什么方式来解释艺术呢?维特根斯坦十分看重艺术与时代的联系,特别是与那个时代的文化,“因为,如何理解‘充满表现力的演奏’呢?一定不是通过演奏的伴随物加以解释。——那么要用什么来解释呢?可以说那是一种文化。——谁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接受教育,他就会对音乐作出如此这般的反应,人们就可以教他使用‘充满表现力的演奏’这个词。”[10]因此,要描述一套审美规则,就完全意味着要描述一个时期的文化,而不同的时代的文化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把时代与文化作为艺术和欣赏的根基,他深刻揭示出: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总是倾向于把艺术作品和现实联系起来,和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和自己在生活世界中积累的一切东西联系起来,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对于他所处的时代,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缺乏深刻人性的时代,因而看东西也比较肤浅,人们失去了更深刻更重要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四)论艺术天才

作为一个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十分关注艺术中的天才,总的来说,他的天才理论和康德相似,认为天才是天生的,自然形成的。维特根斯坦十分推崇天才,是因为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不利于天才产生的时代,现代的人有才能,但缺乏天才。他说:“天才(Genie)是那种使我们忘记大师的才能的东西。天才是那种使我们忘记技巧的东西。……”[12]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并不是什么奇迹,相反是在生活中自然出现的,就如同植物生长在大自然中一样。人们会说,艺术向我们显示自然界的奇迹。艺术立足于自然奇迹这个概念之上。(花正在开放,这里有什么奇迹呢?)人们说:“瞧,花是怎样开放的!”[12]天才是在人的性格中表现出来的,是性格在其中表现出它自身的一种才能,它是与生俱来的。现代社会艺术衰落,只有大师,没有天才,在论述具体的艺术家时,维特根斯坦总认为古典艺术大师的很多精神在现代艺术家那里已经失落,认为后来所谓的那些艺术大师也往往只是对前人的复制和模仿,很多东西被浪费在细节上,但是缺乏真正的思考,特别是维特根斯坦钟情的音乐艺术,他举了很多例子,例如,他说:“在贝多芬的乐曲中,例如在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里,第一次表现出那种可能被称为讽刺的东西。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讽刺,也许是对命运的讽刺。在瓦格纳那里,这种讽刺再次出现,不过转为以市民的方式。你当然可能说,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彼此以不同的方式来模仿贝多芬。可是,在贝多芬那里是天上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变成了尘世的东西。同样的表现方式出现在贝多芬的乐曲之中,但它服从于不同的规律。在莫扎特或海顿的乐曲中,命运没有发生任何影响。这不是这种乐曲所关注的。托维这头蠢驴有一次说,这一点或者类似的情况应归因于莫扎特从来没有接触过某个种类的读物。仿佛这表明音乐大师们的乐曲只是靠书本加以规定的。当然,乐曲与书本有些联系。但是,如果说莫扎特在他的读物中没有发现任何伟大的悲剧,难道他就不可能在他的生活中遭遇这样的悲剧吗?难道音乐家只有通过诗人的眼镜才能看见任何事物吗?”[12]

三、生活世界的美学意义

美本来就应该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有的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因为我们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成体系的美学理论。其实,他们并没有看到,美学的本性恰恰是反对理论言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讲,中国古代的美学才具有真正的美学精神。老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道不远人”命题,禅宗强调日常生活即是妙道。在中国美学中,美既不是世界之外的存在,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就在活泼泼的“人”的世界中,美体现在日常现世的人生体验和人伦生活中,就是一种富有意趣、充满快乐的生存形式。古人那种不同于现代人的诗情画意的生活,恰恰是美学精神的真正体现。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虽然没有美学这门学科,但是,古希腊人那种感性与理性的充分协调发展,正是后世美学所追求的目标,即结束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专业化的理性和艺术都产生于劳动的分工,都是人的异化的产物,因此,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它们最终都会消失在人的生活中,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会消解。现代理性的危机,正为美学摆脱理性的束缚提供了契机,美学正一步步的向其本源——日常生活回归,并最终自我消解,因为美学面对的本就是先于科学的规范世界的更为始源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不是脱离人的抽象一般的生活,而是每一个人都被抛入其中的感性具体的生活。美既不高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而是就在鲜活生动的人类生活之中,因此,我们要将美的始源、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返回本源,将美学置入生活世界。

作为一个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整个出发点其实就是美学,具体地说,就是为谈论美学找到了一条非形而上学的道路,他从另外的角度(主要是语言学),将一切思考的重心拉回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在宗教、伦理、哲学、语言学、美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彻底地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美学思维方式,消解了传统的美学问题。他几乎对所有的现代问题都做了回应,对人类的命运做了重新思考,其涉及知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足以使其成为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承认,他所做的只是推倒以往的理论大厦,然后清扫这座大厦的地基,对这座大厦的重建他是不感兴趣的(虽然他也有所憧憬)。所以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建构什么哲学和美学理论,维特根斯坦对生活世界也并不作评判(他认为只有上帝有评判的权力)。但他这种彻底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无疑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指明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开创了新领域。维特根斯坦将美学放在了知识的最基础的层面上,将美学推入到了知识和真理的核心地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方面,美学不再依附哲学,反而成了哲学的出发点,维特根斯坦将哲学变成了一种审美活动,他说他自己写哲学像在写诗,他不是冷静思索哲学问题,而是像艺术家一样用激情去思考哲学,他不是为了生计,为了扬名而从事哲学活动,而是一切从他的趣味、他的天才性格出发,从本质上说,他的哲学活动就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美学和伦理学同一的理论,看到了美学与伦理学的某种联系,如果说前一个方面把美和真联系了起来,那么这一方面把美和善联系起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美学和伦理学的同一性,美学不再和伦理学背道而驰,不再受伦理学的支配,它们是同一的,这为后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使得审美行为不必拘泥于艺术等领域,它可以面向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审美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审美的最终结果,依然是要改变异化的社会现实,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其伦理目的是不证自明的。此外,维特根斯坦在他的美学理论中蕴含的深刻的平等思想,反对文化和审美有什么高低之分,反对文化霸权,强调不同文化不同审美形式存在的多样性和合理性,也直接开启了后现代热门的文化研究。在具体的美学理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倡关注人的审美活动和一个时代的文化,都已经成为了现在美学研究的热点。

[1]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第三版序言[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2]Luding Wittgenstein.Culture and Value,Oxford[M]. Bsicil Blackwell. 1980.79.

[3]Roger Scruton,Wittgenste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usic[J].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2004,44(1).

[4]Luding Wittgenstein.Culture and Value[M]. Oxford. Bsicil Blackwell,1980.15.

[5]维特根斯坦. 1914-1916年笔记[M]. 陈启伟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75.

[6]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63.36.

[7]维特根斯坦. 一种哲学考察(褐皮书)[M]. 涂纪亮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09.

[8]Ludwig Wittgenstein,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66.1-3.

[9]Luding Wittgenstein,Culture and Value[M]. Oxford:Bsicil Blackwell,1980.73.

[10]维特根斯坦.纸条集[M]. 涂纪亮,吴晓红,李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58.159.

[11]维特根斯坦.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M]. 涂纪亮,张金言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49.

[12]Luding Wittgenstein,Culture and Value[M]. Oxford:Bsicil Blackwell,1980.86.43.56.82

[13]Thomas Tam. On Wonder,Appreciation,and the Tremenduos in Wittgenstein’s Aesthetics[J].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2002,42(3).

On The Major Idea Of Ludwig Wittgenstein’s Aesthetics

XIAO Lang
(School of the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20072,China)

Wittgenstein is the greatest thinker in the modern west. The aesthetics and art is Specially important in his life. Wittgenstein insists the aesthetics and art can not be told,opposes the general aesthetic theory,and opposes to analysis the aesthetics and art by scientific method. 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e between the art create and enjoy and the living world,and thinks we are living in the scientific age which do not avail the birth of the genius. Wittgenstein’s life is an artistic life.

Wittgenstein;Aesthetics;Art;Living World

B83

A

1009-5160(2011)-0009-04

肖朗(198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学.学往往是同时在同样的场合出现。他说:“而且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5]在维特根斯坦那里,伦理和美都有价值,但是它们并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更不能空谈价值。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天才美学
党天才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天才or怪咖
外婆的美学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纯白美学
论维特根斯坦前后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基于“综观”概念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