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字 背 后 的 文 化

2011-03-20 11:10汤荣青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老虎汉语

汤荣青

一、引言

提到“百兽之王”,国人经常会联想到两种动物——狮子和老虎。可中国的狮子最早来自古波斯(今伊朗),《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狮子者,波斯国王所献也。”所以,老虎才是中国的“土特产”。这从两个词的构词能力上也能看得出来,前者远不及后者在汉语词汇中的构词能力强。在古代,虎就被先民作为图腾来崇拜,是人们崇拜的图腾物,也是原始部落的守护神、族名。相对于外来且少见的狮子而言,中国人更畏惧老虎、崇敬老虎。因此,在汉民族的心目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有一种猜测,君王的“王”字很可能就是古人根据老虎额上的图形创造的。在民间,虎也被视为镇邪驱魔的神兽,因而在农村的堂屋里常挂有“虎”的中堂画。由“虎”而衍生出来的文化,可谓丰富多彩。

二、字里乾坤

在大自然中,老虎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属于肉食性动物。凡人都对它退避三舍,深怕成为虎口下冤魂。这从古人给“虎”造的字也可以看出来,最早的“虎”字,就是直接画出虎的形状。而甲骨文、金文中的“虎”,横着看都像是巨口利齿、纹身长尾的老虎,小篆则像虎蹲踞的样子。

聪明的古人造出“虎”字之后,意犹未尽,又从老虎身上的不同部位取材,造出了更多形象生动的汉字。老虎凶猛,除了让人忌惮的满口利齿之外,就是它的虎爪了。所以,从老虎的爪子,中国人造了“虐”字。甲骨文“虐”从虎从人,金文下边的人演变成匕(即死人)。小篆增添一个“爪”,经由隶楷变化时又省掉下边的人,写作“虐”(下为反爪),都表示虎抓人欲噬的意思。《说文》对“虐”的解释是:“残也。从虍,虎足反爪人也。”

现实中的老虎,大多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由虎的斑纹,古人造了“彪”字。《说文》:“彪,虎文也。从虎,彡象其文也。”用汉字中通常表示纹饰的“彡”作为字的一部分来表示老虎身上的斑纹,可谓既抽象又具象。老虎不会总是潜伏在隐蔽之处,它总会采取行动,人们用“虔”来表示老虎的行貌。《说文》:“虔,虎行貌。从虍,文声。 读若矜。 ”而老虎的叫声,则是“號”。 《说文》:“號,呼也。从号,从虎。”段注:“嗁号声高,故从号;虎哮声厉,故从虎。号亦声。”就连“虎”字的发声也源自老虎的吼声。

更有意思的是下面几个字。“豦”,从虎,从豕。两根会意,以老虎与野猪之间的搏斗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戏剧意味;而从自然的角度,野猪也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虎猪相争,其过程必定十分惨烈,由此又生发“剧烈”一义。而与“豦”字形相关的“遽”、“劇”(简作剧)、“據”(简作据),各自的意思都与之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刚才是虎与豕相争,若换成两虎相争,则成了“虤”字。《说文》:“虤,虎怒也,从二虎。”甲骨文、金文像两虎对争之形。狭路相逢勇者胜,两虎相峙,必定虎目圆睁、凶相毕露。古人这里用具象表达抽象的概念,可谓神来之笔。两虎相争,要斗个你死我活,再在下面放上一个“贝”字,成为“贙”字,便将人类对钱财的争抢用两虎相争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可不谓形象逼真。

可以说,由虎,古人造了许多字来表达它自身和与它相关的事物,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三、虎的别称

《说文》:“虎,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古书《骈雅·释兽》中提道:“山君,虎也。”朱谋讳在所著的《虎苑》中说:“虎为兽长,亦曰山君。”所以老虎又称“山兽之君”、“山君”。

古代,虫可以用来指称动物甚至人类,老虎也曾被称作“大虫”。《搜神记》中就曾载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肴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水浒传》第二三回有云:“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斑斑”、“斑子”,不了解的人刚开始一定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其实,它们也是老虎的别称。原来中国人有避讳的习俗,比如皇帝、长辈的名字就需要避讳。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讳,所以“虎”字改为“桿”;“虎丘”改称“武丘”、“兽丘”;“虎牢”改作“武牢”、“兽牢”;“虎贲”改作“武贲”。因为避讳,又联想到老虎身上的斑纹,古人就用“斑斑”、“斑子”代指老虎。

四、民俗生活

文章开头提到了虎在民间被认为有镇邪驱魔的作用,而被视为神兽,并且在农村的堂屋里常挂有“虎”的中堂画。《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就有这样的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鋭,噬食鬼魅。”因此,日常生活用品中就多蕴含与这种文化心理相类似的事物。 如“虎枕”、“虎子”、“虎头鞋(帽)”、“虎皮膏药”、“虎魄”、“虎戏”,等等。

虎神不仅能够辟邪,而且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而虎形象在出生礼仪和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虎是娃娃的保护神。家人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睡虎头枕,希望以此来辟邪,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一样虎虎有生气。

而“虎子”可不是老虎的孩子,它其实是一种便壶,因形作伏虎状,故名。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汉代王室贵族亦有以玉为之者。汉、魏、南北朝古墓中常以虎子作为随葬品。

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五禽戏”,其中之一就有“虎戏”,为强身术的一种。

五、虎字成语

因为虎的构词能力强,在许多成语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如 “如虎添翼”、“虎视眈眈那”、“虎头蛇尾”、“骑虎难下”、“狼吞虎咽”……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孔疏:“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虎啸生风,而虎本是威猛之兽,再为其添加一对翅膀,那还了得!《三国演义》中,张飞字翼德,喻其身为一员虎将,如再添翼,真是“如虎添翼”也。

而人们更加熟悉的成语“狐假虎威”,则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虎兕出于柙”、“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则与“虎”的象征义“凶猛”、“残暴”、“凶恶”有关。 前者出自《论语·季氏》,喻义是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又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后者出自《礼记·檀弓下》,喻义则是反动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六、结语

中国,一个泱泱历史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世人不管在祖国的哪片土地上俯身便可拾掇起一片文化的碎片。而从一个“虎”字,我们就可窥见其一隅。如此璀璨夺目的文化,是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事实也告诫我们,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我们肩上的担子沉重。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唐汉.发现汉字:图说字根[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2.0版光盘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

猜你喜欢
老虎汉语
两只老虎
学汉语
躲描猫的大老虎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老虎变成猫
白老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