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审美特征

2011-03-20 11:10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声部节奏音乐

任 岩

音乐审美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那么合唱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合唱的和谐统一性

任何艺术都具有审美的特征,合唱艺术审美特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人声的和谐与统一”。合唱是将人声作为和声的基本元素,是人声艺术的最高境界,它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著名的毕达格拉斯学派(Pythagorasian School)认为:美是和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音乐的美就是不同高低、强弱、快慢声音的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在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的内在结构中,都会在各个音乐要素之间,在一定的作品风格与素材选择,在节奏、旋律、和声、配器及织体之间,表现出一种有机统一整体性。如果将某一个要素独立于这个整体之外,将会失去合唱艺术的完美性及和谐性。合唱最容易表达人的细腻情感,最适合表达诗的境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合唱要求每一个合唱队员都准确地把握旋律、节奏、音高、速度、力度、音程、音色、和弦、调性等。要求各声部之间不仅在纵向的关系上达到和谐与统一,而且在横向的关系上又要有旋律的起伏和色彩的对比,脉络清晰,结构严禁,层次分明,井然有序,音乐形象鲜明。

二、合唱的团结合作性

团结、合作、交流,是完成一部大型合唱作品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大型合唱作品是把所有的人按照各声部的要求排列组合在一起的,在指挥的统一指挥下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节奏要特别准确。合唱队员以服从指挥为第一天职,个人一定要服从集体,各声部要配合整个合唱,既不能突出,又不能太弱,而要恰到好处。声音控制、呼吸技巧很好地把握,这是唱好大合唱的至高无上的美学原则。合唱队员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既能够增进友谊又能够促进团结。尤其在一些大型的合唱活动中,合唱具有感召力,最容易鼓舞集体士气,使一个集体团结向上,斗志昂扬。著名音乐教育家、指挥家马革顺先生说得非常好:“合唱是培养人们互相团结和集体主义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合唱的审美性

合唱的审美性在音乐艺术审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合唱的审美性要通过合唱的演唱过程和欣赏过程来体现,演唱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审美体验,在欣赏过程中,人的情感通过作品对象化了,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达到了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目的。合唱艺术形式比较直接、明了,容易被大多数普通人所接受和理解,它色彩更丰富,感情更细腻。合唱的节奏美是其它音乐形式不能比拟的。它铿锵有力,情绪激昂,节奏是音乐形式中运动特征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才使合唱作品表现出张弛运动质感。节奏的表现功能生动而丰富,它给予我们逼真的生命跃动的各种感受,更向我们揭示了人声、音乐,以及大千世界与人的本体自然生命的密切联系。它向我们展示的音乐时间结构以美学的感染力和哲学的内蕴,将我们投入到音乐的本质状态之中,使我们体会到音乐的存在与人类历史发展、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四、合唱的叙事性

合唱的叙事性与一般的声乐作品相比,要更丰富、更曲折,所展现的场面更恢弘,塑造的艺术形象更详明、生动和丰满。在较为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中,都有较复杂的戏剧情节,人物刻画鲜明、细腻,例如亨德尔的《弥赛亚》,它的脚本出自《圣经》,第一部分是基督即将来临的预言和基督的诞生;第二部分是基督的受难、死亡和基督的教义;第三部分是以信仰拯救世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而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鲜明的主题和情节:告别、突破封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跃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喜报、大会师。对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画卷,给予了全面的再现。一首优秀的大型合唱作品就像一首叙事长诗一样,既有人物的精美刻画,又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对后人有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五、合唱的教育性

合唱艺术相对于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方式更直接,形式简单明了,内容比较丰富。合唱的思想性非常鲜明,因为有诗一样的歌词,作品的思想内涵很容易被广大听众所理解。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已被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所熟悉。这首合唱作品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最后乐章的一部分,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听众更明确理解《第九交响曲》的思想内容,在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人声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一部分诗句,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十九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梦想的乌托邦——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体现了作者典型的从黑暗到光明的理想。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最后部分——合唱部分不但是整部作品的高潮,而且是整部作品的中心。《第九交响曲》创作完成于1824年,这一时期法国大革命正处于低潮,革命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第九交响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和革命热情,它在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大合唱活动中,在演唱与排练的过程中能够凝聚人心,并且要求每一个成员都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从而培养成员的协调能力,培养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合唱的演唱与排练过程中,要求得更细,比独唱歌曲更严格、更复杂,横向上、纵向上、声音的强弱控制上都要考虑到的整体的协调与配合。合唱的演唱与排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对合唱艺术美的直接体验与感受,又有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的综合学习,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我们从音乐美学的层面上来思考,分析和明确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在价值,探索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和影响人自身各种因素的调整与平衡,能够影响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柏拉图就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之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和谐与宇宙和谐,与灵魂和谐是相通的。”(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他把音乐当作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把音乐作为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得力工具。他认为:“音乐的使命是教育人民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节奏与音调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会变成高尚优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影响年轻人的多种手段中,音乐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一个天性精细、充满激情的人,不可能忘记别人的忧患、痛苦和不幸,……这种良好的品格是音乐培养出来的。”合唱艺术形式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整体的协调与配合,来完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受过良好音乐教育,尤其是合唱艺术教育的人,会很敏锐地判断善、恶、美、丑,并且很准确地排斥和去除丑恶,吸收善美,从而形成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秀的内涵等品质,就会很容易被人接受,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在社会交往以及工作协调中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会少一些曲折和坎坷,很容易取得成功。反过来,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又可以促进与其他人的友谊,影响其他人并带领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集体,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这样的人多一些,就会促进整体工作。

猜你喜欢
声部节奏音乐
花有自己的节奏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YOUNG·节奏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