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不求甚解”

2011-03-20 11:10傅世风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艺术作品美术

傅世风

(舟山市定海二中 教育集团 北校区,浙江 舟山 316000)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重要的是领会精神。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学习的智慧,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创作的实践者日常接触美术作品,在自我的欣赏和交流之外,更担负着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工作。欣赏美术作品虽然与品读文学作品有所区别,却有诸多相通之处,都需要欣赏者根据自身经验、文化和艺术修养,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共鸣。作为大文学家的陶渊明,知识渊博,但他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的意思,在于抓住原文的纲要和精神,每有会意便因之而无法欣喜。而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许多做法却往往与之相反,大多教师认为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作品的相关知识,不管学生愿不愿接受,能不能接受,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以为作品的分析越全面学生了解得也越多。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原本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对上欣赏课就觉得很头痛。

要改变这样的课堂局面首先就要调整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的面面俱到并不可取,脱离学生的认识基础,过于深奥的理论性教学也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似乎可以看成是对我们教学思路的点拨,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作品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作品传递思想的丰富性是学生对作品“不甚解”的原因,“不求甚解”是欣赏中合理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作品,可以不要求他们理解作品所包含的全部要素,而是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从而形成新的审美经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升。根据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不求甚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学生的必需的方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所传递思想的复杂性是“不求甚解”的必然。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出艺术家复杂的思想情感。当我们置身于人类几千年美术发展史的长河,面对无数风格骏异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否完全读懂作品,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美术教师要想全面读懂作品,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有些作品即使花时间去研究也未必全能够弄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是那些写实的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罗丹的雕塑等,学生容易接受是因为再现性的艺术作品表现的形象接近客观真实,但容易接受并不代表能完全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作为一件优秀的再现性的艺术作品,并非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而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表达主观的精神世界。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难以测量的深度和那难以揣摸的神秘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对客观形象的理想化的表达。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如同那缥缈的夜曲,仿佛听见,却又捕捉不到,作品传达出的神秘气息有谁能说出它的究竟。安德鲁·怀斯是美国20世纪伟大画家,他高度的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让人深为叹服。但怀斯的画里有另一种内核——“提炼出的抽象”,在超级写实风格中加进了主观理想和愿望,如《远方》就是一幅很有深意的画。他的作品都具有丰富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作为再现性写实的艺术作品,尽管其内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作品外在的美感仍能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审美愉悦。那么对于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又会是怎样的呢?表现性艺术,重视主体意识和个性的表达。表现性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更有抽象的表现,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欧洲的现代艺术,出现的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已摆脱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作品强调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有些作品根本没有具体的物象,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就是几何图形,康丁斯基的绘画强调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完全不同于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习惯像不像的审美评判,必然会在欣赏过程中产生迷惑不解。因此,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不可能全面理解作品,对作品“不求甚解”是美术欣赏的必然。

二、“不求甚解”是为了有的放矢、有所取舍,抓住作品欣赏中的关键和重点。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活动的集中体现,作品中包含了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技巧及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等综合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这些关键因素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由于教师的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和课堂把握能力等因素,课堂欣赏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其一是作品欣赏停留在表层,教师津津乐道于作者的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情节内容和有关作者的趣闻轶事,而对作者的艺术观念、风格特点和作品本身的构图、色彩、空间处理等形式因素却甚少涉及。这种肤浅的欣赏教学无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其二是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的过于专业和深奥的分析。教师应该明确自己面对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过于理性的分析会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如画面构成、笔法技巧等,教师讲得越全面,学生听得越糊涂。从以上分析可见,要让欣赏教学更有效就需要学生的“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是为了有的放矢,抓住作品欣赏中的关键和重点,“不求甚解”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所进行的教学。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把握作品欣赏的重点,教学中要有所取舍,避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关键是通过作品让学生获得审美知识和经验。其次,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太多理性的分析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尽管学生对作品最初的感受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最后,引导学生欣赏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画面色调、构图、气氛、感受、作品含义等,当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适当地对作品形式作一些理性分析,使教学得到不断深化。

三、对“不求甚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进一步思考。

美术欣赏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其源于艺术作品所传递着人的复杂的思想情感。“不求甚解”是中学美术教学的必然,除上述外,也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因素有关。

1.学生的认识水平制约。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艺术修养现状往往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艺术认识和审美经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自然由“不求甚解”向“甚解”转变。

2.课堂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时间是有限的,深入的欣赏也只能是有限的几幅作品,而有些作品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不求甚解”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作品欣赏过程的必然。

3.“不求甚解”是学生开阔美术欣赏视野的需要。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想涉猎更多的艺术作品只能是 “不求甚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了解更多的美术作品,获得更广博的艺术审美经验。

[1][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2]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浙江省教育厅.

[3]艺术概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美术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艺术作品美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