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2011-03-20 11:10李海娇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思维能力人文

李海娇

(丰县金陵初级中学,江苏 丰县 221700)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另一位西方史学家高脱曾说:“历史需要艺术家的天才,科学家的组织与分析能力,研究者的敏锐与勤奋,以及哲学家的真知灼见。”这都说明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

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激发思维活力,拓展思维天地,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他认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发现问题出发。因此,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处处设疑、时时释疑,使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本质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这一方式从以往的课堂问题讨论法演变而来,区别是问题的可研究性,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更宽阔、更深入的层面上了解和认识学习的难点、重点,而且由此可以学习到初步的史学方法,懂得历史需要探究,体验探究需要反思,感悟反思需要质疑。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性和更大的自由度。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如在学习《德日法西斯化》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已经自学过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化的进程。那么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英依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而德国和日本却走向法西斯化,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有关内容思考这一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大胆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理性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必须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人类历史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此历史要全方面反映人类物质创造的历史和人类神创造的历史。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还要求明确历史教学是培养而不是仅仅灌输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以宽容和乐观期待的态度,让教学效果产生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挖掘历史,续写历史来发挥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并升华为人文精神。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的教学策略,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养的示范性。思维训练中要重视对课本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基础知识框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也要注意知识向课本外的延伸,将书本知识与书本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适度引进新材料、学术新观点和新研究成果。在课本观点之外,让学生听听“另一种声音”,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历史事物形成的完整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内容可以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课外知识,如笔记、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在讨论中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中融合了“人文性”的历史教学,就使课堂有了生机、有了活力。让我们再多些人文的精神,让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相伴他们终身。用《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说:“历史由人来创造。当你理解了人,你就能完整地、丰富地生活。”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将苹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结果学生画得很像老师画的苹果。而美国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这样的:他每人发一个苹果让学生画,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得不像苹果,第二次画得有点像苹果,直到第三次才画得像苹果了。以上实例体现了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的是强迫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共性教育;美国的教学则重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只重视对学生的共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只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看不到活生生的学生的丰富情感。学校如同加工厂,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加工成模式化的产品。缺少个性发展、缺少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的角度去获得成功。新课程提倡转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究,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阐述独到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方面地开展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李玢.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2]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江苏教育研究,2000,(3).

[4]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5]苏德贵.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2005,(06X).

猜你喜欢
研究性思维能力人文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培养思维能力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培养思维能力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