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

2011-03-20 11:10马新民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马新民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

马新民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人文因素主要有文化底蕴、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因素,培养文化人、健康人和社会人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因素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对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提升民族素质与品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当前,要解决好高校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走进课堂,而且走进大学生心中,就必须对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人文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真心喜欢,并能终身受益。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

一般来说,高校的社科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社科类知识的接受除了学科知识体系的难度外,还受到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

大学生能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受到自身文化底蕴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是当然的文化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拥有知识与具有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也不例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中的心态文化层面,即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不断地存储、复制,我国的教育就像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着一批又一批既不了解社会又不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学子。不少大学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诵名文,也可以从语文学意义上考出“好成绩”,而在生活中却不得要领:可以拥有众多的偶像甚至为之癫狂,却从不关心或感受其成功背后的哪怕是一点艰辛的历程;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从家庭到社会的关爱,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却鲜有社会责任意识。知识的积淀不等于文化的积淀,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2.心理健康程度。

大学生能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受到心理成熟与健全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从整体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好的,但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并时有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自负、逆反和虚无等心理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以为然,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凭借自己偶然的经历甚至道听途说断然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有的以自己的喜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意取舍;有的则是为了学分不加思考地盲目机械接受。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表现。

3.社会阅历及实践程度。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是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总结。任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精神世界的人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十几年的校园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复杂的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书本、从课堂上了解到一些片面、单一、僵化和现成的知识。当然,部分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习得到佐证,但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历,是不能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规范的。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如果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瞬间崩溃,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因涉世不深、阅历太浅承受不起现实社会的打击、诱惑和生存压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理论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性情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行动中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具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生活中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社会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美好愿望,而实际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心理和实践三要素

1.学校教育,文化为先,培养文化人。

学校教育首先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文化传授过程,培养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任一课程,无论是公共课、专业课还是实践课都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各学科的知识技能为载体,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培养情趣、训练思维、提高品位,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工程。

从教学层面讲,高校教师要从文化的高度,把自然和人文、理科和工科、理论课和实践课彻底“文”化,一方面,以人文精神授课,另一方面,授课内容要展示人文精神。全体教师都应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和优化社会文化氛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把课堂变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

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讲,要大学生成为文化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文化人,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提高以文化力为基础的综合教育力,要把非智力的文化力上升到学校乃至教育软实力、巧实力的高度,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2.学校教育,健康为基,培养健康人。

健康是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平稳度过大一阶段的心理不适期。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关系的交集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心态的变化。有的把人性中消极的一面无限夸大、绝对化,不知不觉中掉入偏见的泥淖。为此,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应坦然面对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坦率承认并告诉大学生,人性中的自私、社会上的腐败都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结伴而行的,不应影响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的主流永远是积极向上的,要努力达到“胸中有太阳,处处有阳光”的心理境界;有的因生活、学习中受到挫折,出现了心理“早衰”现象,认同虚无,安于无为,这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都是极为不利的,必须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挫折意识,教育大学生把挫折与失败同样看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懂得这是大学生走向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次,通过各学科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学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学过程都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涵,就能够使大学生把人类历史上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内化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使教育活动走进大学生的心中,使大学生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有用、能用、实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校教育,实践为本,培养社会人。

社会实践就是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逐渐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生活,体验人生冷暖,感受人生得失,积累人生阅历,让大学生充分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就人生的积极意义。

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引入“社会人”的概念,强调人的社会特性,强调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每一个体都应有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才能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要引入“责任”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对他人和社会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人与人、人与社会实际上是一种责任关系,每个人现有的生存状态既是责任的原因,也责任的结果。要引入“多元化”概念,强调社会的进步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总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中发展,人也都是在积极与消极的互动中进步,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感悟,才能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心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因素,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及其教育的方法论研究》(08SJD7200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