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教育见习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011-03-20 11:10邬凌羽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师师范生建构

邬凌羽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论高师教育见习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邬凌羽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教育见习是高师为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实践课程,文章从主体价值观构建、促进个性完善、明晰学习目标、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自主构建等方面就教育见习对于学生成长意义进行探讨。

高师教育见习实践课程课程建设职业能力

高师学生培养方案一般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尽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能更全面地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技能、教学意识等方面上的不足,但第八学期的论文工作与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使得学生来不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完善,匆匆毕业并走进社会,也使得一些学生感到难以胜任工作。为此,高师在二、三年级各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中学参加教育见习,观察、体验、学习、模仿课程的实施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高师教育见习从认识、组织到实效均与教育实习存在极大差距,有必要从学生成长意义的视角,对教育见习的意义、作用及组织作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见习尽管是以学科教育实践为切入点,但从实践的反馈情况看,见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要更甚于单纯的学科教育的内涵,见习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进行职业能力建构的体验,促进教师职业主体意识的形成,促进未来的有效学习和行动。

一、加载社会价值意义,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英国社会学家马斯格雷夫认为:“知识因社会而不同,同一社会内知识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应由社会来定义。在此方式下,社会结构决定着知识的储存及其分配。”[1]基于此,课程决定者对课程形成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既不是出于对学科知识完备性的考虑,又不是出于应付新的纯粹经验的挑战,而是出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主导价值的要求[2]。但是,当今我国理科高师,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局限性,导致社会主导价值在高校的传播与影响作用的弱化,传统的教育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未能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存在着角色作为缺位现象,其结果是倾向于把传统的孤立的课程目标看成是学科本身的最终目标,学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学的社会价值。但又由于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的价值因素特别是主流的价值意识还是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影响或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职业志向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意识以及个体各自的内在爱好。对于当今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业前景、收入、职业稳定性等因素,其中也反映出影响职业价值观的真正因素是融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抉取上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教育见习等实践课程力图通过提供情景的行为实践,增强学生与社会有机的联系,使学生了解未来社会职业的真实、明晰社会责任、改变对社会的观点和看法,树立普通劳动者与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反省自己的经验,重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促使学生去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职业实践体验应成为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其对于高师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课程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提高责任意识,促进个性成熟与完善

在教育见习过程中,师范生尝试以教师的职业身份来定位与正视自己,逐渐展露出作为教师应具有的主体性行为特征,而对此种行为的支撑作用更多是来自于作为教师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具体表现为行为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效性显著加强,开展主动思考与反省,尝试用不同于以往的语言、举止、行为方式与评价标准(对自己、他人),并使行为更符合大众行为模式,也更具理性的色彩。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成熟:教育见习中,中学生的第一声“老师好”促进了见习生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转变,见习生潜意识中也开始把自己看作是中学教师中的一员,开始学着做事,而且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在完成见习任务回校后,会有意识地进行学生、教师二种人格的实践与演进。开始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会积极主动地优化自己,针对学校秩序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安排、课程、教材、考试等)进行更具自主的实践。思维、意识、行为日趋独立。当然,全新的实践环境,也会使师范生发现中学教育并非想象中那般和谐理想,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反省,并试着适应环境。

行为成熟:从对学生见习相关调查看,尽管有98%的同学认为见习太辛苦,但是几乎所有的同学还是认为见习收获很大。第一次亲临职场的实践尽管只是短短的几周,却对他们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催熟作用。师范生为更好地完成见习任务,努力以合格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个体在内心中主动展开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形象设计与优化,无形中进行着举止言行的模仿与优化实践,尽力去做好见习中要完成的听课、辅导、答疑、实验指导等一系列实践工作,表现出更强的自律紧迫感与更深的行为责任感,这一切都促进和加速了师范生行为的转化与成熟。

言语成熟:在见习过程中,师范生潜意识中的教师主体意识,会使他们更加留意、注重语言表达方式,并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言语风格出现,更加严谨,更具逻辑性。还会试学着如何更准确、到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思维方式的成熟:教育见习一个重要特征是让师范生学会独立面对学生、班集体、课程,自主应对新的角色对象,在与不同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的中学生的接触中,师范生必须改变以往观点片面、思维不够全面等种种不足,尝试换位思考,多元化考虑问题,试着从中学生、中学教师多个角度去联系、整合地理解问题。

三、强化危机意识,推进有效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师范生在与学科教师的接触中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种种不足;在与中学生的交流中,又会发现大学内容与中学内容的关联性不足、应用性脱节等问题;而同学间的实践表现与作为的比较,更使其知识应用水平、能力运用(包括敬业精神、教学艺术、人际沟通等)上的差距显现更为明显,并呈现清晰且放大的趋势。教育见习使师范生学会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感觉会演变为一种压力,一种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可理解为一种职业的意识,特别是高师学生学业上的优势并未与中学教学能力优势成正相关。在一定程序上,也促使师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之路进行抉择,是从事教师职业,或是学术求索,或是其它。因此教育见习对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是“认识不足,于事以补”,在于认识并克服其职业适应危机。通过见习,师范生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把危机转化为动力,努力去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与方法,通过日后自主而有意识的学习,习得更适合自己并与未来职业特点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前置职业体验、了解职业内涵,提高职业能力

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职业目标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学术科目的智力需求和工作性质变化的实际职业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实践性课程如教育见习有助于消除这种紧张关系,使诸如工作技能、经验等内容在课程建设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在日趋严峻的师资就业现实中得到了更为清晰的体现,需求方日渐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如试讲表现、实习成绩等)。从相关调查看,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有培养实践能力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而无法进行主动的职业规划与训练。而绝大多数高师学生的最终职业是教师,随着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变革,使得高师的职业化教育能力日益成为其立足之本,教师工作的情境性特点更是希望高师通过加强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手段,前置教师职业情境体验,尝试角色行为,让学生站在职业主角的角度对未来职业的行为、内涵、特征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与体验,尝试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切合点,以期确定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偏好与信心,从而进行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同时高师也应积极鼓励与推动与中学的联系,从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到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变革等内容去感受、了解并研究中学教学改革实践,认识与把握教师职业角色内涵的演进动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特征的角色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运用其目标定位功能,促进了学生职业角色的主动定位。

五、促进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构建

英国学者所罗门在1987年发表的《社会性因素对学生理解科学建构的影响》中指出,观念虽为个体拥有,但个体的科学观念也要经过同行、他人的认可与社会的赞同等,社会因素不可忽略。这种社会因素可能是影响学习科学和形成科学态度的唯一重要因素[3]。当今高校学生的知识构建的影响大多来自教学计划、教师、同学。高师教育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于中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成果认知相对滞后,导致社会因素对于知识建构的影响作用弱化,甚至缺失建构的大方向。如在中学科学教育日益强化科学探究、贴近生活、扩大知识面、注重现代科技知识对于现实生活指导意义的大背景下,高师教育却还停留在重知识轻方法与过程的教学理念上,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课堂教学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概念、规律的严密性现象还主宰着高师的课堂教学。高师教育理念与中学教学理念的断层是高师学生知识结构缺乏社会性建构参与的一个缩影。

中国教育尽管逐渐从与社会的隔阂中走出来,但其与社会的关联性还有待加强,而实践教育是加强学生与社会、职业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见习中的师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者到教学一线去观摩,体验、学习教师工作的真实与未来职业内容的全部,包括从课程教学、学生管理、教师间团队合作、学校教学活动组织配合等。见习使得学生从学习的主体转变为实践的主体,从依赖教师指导转化为开展主动实践。见习也使得高师课程知识从静态的文本过渡到动态的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批判、探索、重组与建构成为必要与可能,并实现了知识与未来的职业意识、内容与行为的关联,也使建构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1]Musgrave,P.W.Knowledge,Curriculum and Change. Angns&Robertson.1973:2.

[2]楚江亭.真理的终结——科学课程的社会学释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999:86.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生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