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的花园——论《喜福会》中许露丝婚姻中的跨文化交流困境

2011-03-20 11:10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特德喜福会露丝

李 杨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1.引言

在小说《喜福会》中,许露丝无疑是一个既引人注目又使人同情的人物:她美丽迷人,柔弱温顺,虽然同白人丈夫特德的婚姻始于爱情,但最终走向离婚的边缘,充分表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交流困境。在《离婚之痛》的《信仰和命运》这两个章节里,谭恩美深刻描绘了双方自认识到离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侧面反映出中美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屏障和交流困境,也表示出作者对互为异文化的中西文化交流共存的潜在希望。

2.本文化与异文化

本文化是民族自身的文化,即本民族文化;异文化是区别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沉淀,都会有些固定的、共同的历史、传统、集体意识等。以色列著名学者钱姆·甘斯(Chaim Gans)明确指出:“国家民族具有文化特性,而且还拥有共同的语言、传统和历史感。”①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之源,也是内部成员文化特征的共同承载体。在《喜福会》里,虽然谭恩美没有直接表露出自己的文化偏向,但是美国作为“本文化”的承载体已经不言而喻,而那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母女们,也间接成为异文化的代表。

许露丝的白人丈夫特德出生中产家庭,就读医科学校,属于美国“本文化”的主流,与亚裔许露丝相爱并结婚完全契合美国崇尚自由和多元化的精神。美国社会学者张涛曾评论道:“美国人真正的民族意识,即社会成员相信自己同属于一个与群体或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的国家整体——得以在不断的社会冲突和磨合中进一步升华和巩固。”②尽管如此,作为对异文化的排斥,其表现性还是在特德母亲身上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她阻挠许露丝与特德的婚姻,歧视作为少数族裔的许露丝,甚至在两人的婚礼上,坐在教堂前排的长凳上大哭起来。

同样,许露丝对于异文化代表的特德,一开始也表现出些许对抗。对此,德国学者马勒茨克评论道:“人与人之间谈话中,人们会显示出带有各自文化烙印的不同的世界观……谈话者大多并没有想到他们之间的世界观是有区别的。”③她与特德想法不同,谈话沟通理解也不同,在特德母亲暗示自己不要再继续同特德交往时,她反应平静,远远没有特德暴跳如雷般的激动,这些无不暗示在许露丝的内心深处,“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强烈的不同。

3.跨文化交流和交流困境

当不同文化族群的人们走到一起时,跨文化交流便由此开始。跨文化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也包括 “通过越界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④许露丝同白人丈夫特德自双方开始认识起,跨文化交流便随之展开。起初不同文化间排斥与吸引共存的状态使得交流极具魅力,许露丝自己也承认:“特德最初能引起注意的,恰恰就是那些与我的哥哥和我所认识的中国男孩子们的不同之处。”特德身上异文化的特质深深地吸引了许露丝,而许露丝的异文化特质也让特德对她爱得如胶似漆,“彼此难以分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露丝发现:“中国人有中国式的建议,美国人也有美国式的建议。”“个体的品质——包括耐心,幽默感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可以影响这种文化冲击的深度和时间长度。……与其他类型的‘冲击’一样,文化冲击通常是短暂的,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⑤当最初的激情被日常的生活细节取代以后,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才开始。

欧洲著名学者恩贝托·埃科(Umberto Eco)指出:“两种不同文化的相遇,有三种可能:(一)文化征服,(二)文化掠夺,(三)文化交流。”⑥许露丝与特德从认识到结束婚姻,共同走过17年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一直是特德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交流模式也大概具备“文化征服”的特质:露丝在生活里“总是特德来决定……从来没想过要违抗他的决定”。这种交流模式最终导致交流困境:特德认为露丝的依赖和温顺是逃避责任,两人不平等;而特德让露丝自己作决定时,她反而觉得“特德处处都在逼胁着我……似在有心折磨我”,露丝感觉双方交流出现问题后,觉得“脑子越来越糊涂了,都成一团浆糊了,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示”。

双方的交流就如同他们的花园那样:最初,枝繁叶茂,随着双方的懈怠和正常沟通的欠缺,终于破败凋零。在露丝准备签下离婚协议书时,花园的景象生动体现出双方的交流困境:“大片的百合花,已变得枯萎不振了;沉甸甸的雏菊,因为没有东西支撑住,几乎把花秆给压断了。石板小道的夹缝中,杂草丛生,……这曾是那么美好的花园,一下子变成一块荒地了。这一片败落荒芜的景象,令我忆起曾在一本杂志里读过的一番话:当一个丈夫不再注意修整家中的花园时,这说明他正在想把这个家连根拔掉。”此时,极具东方特点意象的花园已成为双方交流的象征,使大多数读者在为花园凋零而扼腕时,更可以细细玩味其中的深意。

注释:

① Chaim Gans,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5-16.

②张涛.美国民族意识的开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4.

③[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30.

④P.A.Bruck:Interkulturelle Entwicklungund Konfliktloesung:345.

⑤[美]加里·奥尔森,苏珊·希马尼亚著,戴冰译.解读美国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212-213.

⑥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3.

⑦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250.

[1]Chaim Gans.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张涛.美国民族意识的开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美]加里·奥尔森,苏珊·希马尼亚著,戴冰译.解读美国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9]梁茂信主编.美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特德喜福会露丝
Never Let Go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最好的老师
参考译文
投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