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消费语境下《鲁豫有约》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1-03-20 12:18徐洁玮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鲁豫有约鲁豫奥普拉

徐洁玮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艺术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传媒消费与《鲁豫有约》

传媒大亨默多克认为,传媒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现象,是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的集中体现。它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①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1月推出的,打出的口号是“说出你的故事”。凤凰卫视自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背景立台以来,一直致力沟通两岸三地甚至整个华人圈,它以专业的创作团队、理性的创作思路办好每一个栏目。作为凤凰卫视精品栏目的《鲁豫有约》,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的大环境下,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了一批文化层次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收视人群,注重节目的内涵与深度,很好地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寻访具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充满人情味”,这样的栏目定位,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栏目刚开播的时候是周播制,一周录制一期节目。观众可以在栏目里看到一些特别的嘉宾,有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名人,也有那些经历过特殊年代的普通人,这些嘉宾的真实经历与人生感悟会吸引观众,甚至产生共鸣。《鲁豫有约》自开办后到2005年,在除卫视外的19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始终名列前茅。

但是自从2005年《鲁豫有约》改版后,新的播出周期和新的播出内容受到了学界、业界甚至普通观众的很多争论,收视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一度退出湖南卫视的黄金时段,改到安徽卫视播出。《鲁豫有约》的由“热”变“冷”体现出了传媒消费语境下媒体角色定位的转变和当代消费社会对传媒要求的变化,也同时反映出受众地位的提高。

二、传媒消费语境下《鲁豫有约》的嬗变

1.传媒消费主义的影响

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的重要表现就是以大量的娱乐节目服务于受众感官和本能的体会,给观众以消遣享受。在美国,传媒消费主义的影响颇为明显,以类似于《鲁豫有约》的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为例可以看出,美国的脱口秀内容广泛,话题涉及比较敏感的性、种族歧视、家庭暴力。在节目中,你可以看到嘉宾坦然地面对镜头诉说自己的经历与遭遇,有令人振奋的喜事,也有让人咋舌的悲剧,甚至连主持人奥普拉也会面对全世界将近3000万的观众诉说自己早年的悲惨经历。在中国,这些看似有些涉及别人隐私的内容让人觉得面红耳赤;但在美国,这些内容无疑是大众所津津乐道、愿意收看的,因为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可以看到一些自己所感兴趣和关心的内容,是一种放松与享受。媒体也正是为了投其所好,为了赚取收视率,更是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金钱的回报。②

2.从“受众”到“消费者”

在过去电视传媒业还不发达之时,受众对于传媒的态度是“你播我看”。但是在当今传媒业日益发达,传播手段和传播类型越加丰富的情形下,每个栏目最惧怕与最期望的也许都是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观众可以通过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选择这个栏目,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放弃这个栏目。受众明显转变了自己被动的局面,遥控器在手,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收看。

这种姿态的转变也让媒体在开播栏目时要有所考虑,比如栏目的内容是否符合受众的口味,栏目的播出方式是否符合受众的接受能力。也许媒体还要分析受众的心理,开始有意识地把栏目塑造成能让最多人喜欢的模式。

有人说《鲁豫有约》的改版是冲动的,改版后的《鲁豫有约》降低了自身节目的内容水准,娱乐化成分开始增多。但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受众的精神消费需求,《鲁豫有约》不得不用通俗、浅显、娱乐化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受众对节目产生兴趣。可见,在《鲁豫有约》制作组的眼里,受众显然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做的节目,就是要让最多的人喜欢。

三、《鲁豫有约》遭遇发展“瓶颈”

现在网络上关于《鲁豫有约》改版后的评论越来越多。特别是《鲁豫有约》退出湖南卫视之事,让这档红极一时的谈话节目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其中有针对鲁豫主持风格与水平的质疑,也有对栏目自身质量的质疑。

1.对主持人的质疑

很多网友认为陈鲁豫的主持风格始终如一,让人产生厌倦感。有时会明显感到她在做某期节目时准备并不充分,有时谈话中会出现冷场,或者提出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甚至有网友特地整理了她在一些节目中出现的笑话汇集成幅,有些问题实在让人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也有人认为陈鲁豫无法达到奥普拉的境界,因为她们的人生经历,形象塑造,采访风格、沟通技巧、神态特征都不相同。而且由于中国社会背景的缘故,内敛的中国文化熏陶让陈鲁豫面对镜头时少了几分奥普拉的勇敢与洒脱。

2.对栏目质量的质疑

由于改版后的《鲁豫有约》由周播变为日播,陈鲁豫本人和整个摄制组成员的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一般一进棚就是十多天,有时候还有其他的工作环节。最多的一天录三期节目。但是量的提高并没有带动质的飞跃。由于时间紧凑,给予陈鲁豫和摄制组幕后所做工作的时间便会减少,这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比如以前制作精细的背景资料短片变得简短粗糙,以前精心布置的谈话场景变为一个大舞台和一张大沙发,以前鲁豫静心思考后有个人魅力的评论也因现场录制的缘故变得笼统单调。

改版前的《鲁豫有约》定位在精英文化,邀请的嘉宾是其他媒体约请不到的,做到了其他节目做不到的深度,因而名声大噪。但是改版后的《鲁豫有约》不免让人有些大跌眼镜,邀请过童话大王郑渊洁,高峰的私生子,甚至是绯闻缠身的璩美凤。虽然都是大家平时所关注的话题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贴近了民生,但又仿佛在以前大家所习惯的精英文化中注射了一剂稀释剂。

一体化控制装置在中小型灌排泵站中的应用………………………………… 史湘琨,宋成法,李端明(12.40)

3.栏目自身存在的问题

改版后的《鲁豫有约》,不论从谈话现场的道具摆设布置,还是从节目为了增加的互动环节所设置的300个观众席,我们都会在里面或多或少找到《艺术人生》与《实话实说》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改版后《鲁豫有约》的定位没有改版之前那么清晰,这种介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感觉,未免让人有些不太适应。由于由周播改为日播,也就意味着所邀请的嘉宾要增多,那些《鲁豫有约》过去定位的比较高端的嘉宾已经无法满足节目播出次数增多的需求,于是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所邀请的嘉宾层次表现出参差不齐。

四、《鲁豫有约》发展策略分析

1.主持人需要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我认为鲁豫应该在自己的主持风格上有所突破。《鲁豫有约》自开播至今已有9年之久,如果主持风格始终如一,会让受众产生疲惫感。当然,一个主持人的自身主持风格与外在和内在的原因都有直接的联系,比如成长经历、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等等。鲁豫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的熏陶都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这也一直让她以一个谦逊的似乎是来求教的姿态来主持自己的谈话节目。而奥普拉则是个一个命途多舛的黑人女性,她的成长生活经历,让她面对很多嘉宾的访谈时能够表现出一种“我理解,我明白”的态度,给人一种“邻家大婶”的荧幕形象。③这是鲁豫所欠缺的,在她的节目里,有时候观众能明显感觉到她对于嘉宾的经历并不是特别的理解,也许正是因为她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那些事。另外由于中国与美国的社会体制存在的差别,鲁豫也无法像奥普拉那么直言不讳,在节目中说得那么让人义愤填膺,颇为爽快。鲁豫在节目中要考虑到中国的政治局面,一些敏感的话题就不会多作涉及;鲁豫要考虑到来访嘉宾的感受,那一些自己有建设性的观点就不便在镜头前说出,所作的评价多是平平淡淡,或者是对来访嘉宾的祝福。

但是鲁豫可以在自身风格的优势基础上做一些新的尝试,继续把谈话节目做得精美而深刻,而不应该囫囵吞枣,敷衍了事。对于采访嘉宾的背景资料要作详细的研究,并且提出大众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有新的角度,如果都是大家心里能想到的观点,那么主持人所作的评论就会略显单薄。

2.节目自身需要改变播出方式

《鲁豫有约》改版后由周播变为日播,工作量的加大也影响到了节目自身的质量。我认为《鲁豫有约》可以先一周播出两到三次,等栏目渐渐成熟稳定后再改版成日播。并且,改为日播就一定符合电视观众的收受心理么?每天都能收看到风格差不多的《鲁豫有约》会不会对电视观众所造成的心理期望产生影响?我们不能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追求传媒消费语境下的平衡而去盲目提高播出的频率。物极必反,只有把节目本身做成精品,并且精益求精,才能留住观众。

3.增强观众与节目多维度的互动

改版后的《鲁豫有约》增设了观众席,所要追求的效果便是来访嘉宾、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三维信息互动。但是现场的互动并不热烈,与《实话实说》相比相差挺多。当然,《鲁豫有约》和《实话实说》有本质的区别,《鲁豫有约》更侧重于嘉宾人生经历的表述。但是如果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对于鲁豫接下来节目的进行会起到促进作用。并且现场观众所感兴趣的很可能也是电视机前观众所感兴趣的,一起分享嘉宾的心路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现场观众互动外,《鲁豫有约》栏目组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网页或者论坛与观众进行互动,如可以让观众参与讨论邀请什么嘉宾,聊什么话题,并且对已播出的节目与观众交流,听取观众的意见与建议。

《鲁豫有约》还在继续播出中,我想这个节目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只是还需要在细节方面有所改进。与奥普拉相比,鲁豫有自己的特色,也许她的优点正是我们中国观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没有哪一位主持人能让所有的观众接受,但是鲁豫只是在尽力做到最好。在传媒消费语境下的《鲁豫有约》,要认清自己的使命,清晰地确立好自身的定位,制作优良精美的节目,这样才能像《奥普拉·温弗瑞秀》一样长盛不衰。

注释:

①袁爱中.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国际新闻界,2005,(4).

②苗隶.美国经典电视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③陈虹,聂德云.《奥普拉·温弗瑞秀》与《鲁豫有约》的对比研究.视听界,2004,(04).

[1]董爱华.传媒消费主义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03).

[2]邓向阳,王美虹.我国传媒消费文化对传媒消费的制约及其解决路径.统计与决策,2006,(20).

[3]邢彦辉.传媒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循环.当代传播,2006,(03).

[4]谢金文.从消费看新闻传媒.新闻记者,2006,(12).

[5]徐静,孙丹.传媒消费语境下《百家讲坛》发展路径研究.新闻界,2009,(3).

[6]万凡.《鲁豫有约》:站在TV“娱化”时代的风口浪尖.新闻天地,2008,(05).

[7]孙璐璐.陈鲁豫:中国的“奥普拉”.时代人物,2008,(07).

[8]刘秋燕.后数字化时代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形态拓展研究——以《鲁豫有约》为例.视听界,2008,(05).

[9]陈虹,聂德芸.《奥普拉·温弗瑞秀》与《鲁豫有约》的对比研究.视听界,2004,(04).

[10]肖凡.“鲁豫有约”:新时期的新实践.今传媒,2006,(04).

[11]陈丽君.我看《鲁豫有约》改版.视听界.

猜你喜欢
鲁豫有约鲁豫奥普拉
奥普拉捐款
对话《鲁豫有约》制片人许小浒:《鲁豫有约》是能量传播的黄埔军校
浅析《鲁豫有约》访谈节目的特色
从《鲁豫有约》看陈鲁豫的柔性访谈
真实的鲁豫,鲁豫的真实
鲁豫的礼物
学跳舞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