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011-03-20 15:23田燕美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职高生导语游戏

田燕美

(余姚职业技术学校,浙江 余姚 315400)

一、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地去探究它,甚至以此为乐事。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能够乐此不疲。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设计新颖、动人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导语。一段好的导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各种吸引学生的导语。

1.由学生表演导入新课。例如我在讲授借条前,先安排两位学生表演了一段“借钱不还”的小品。精彩的表演,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品让学生们认识到借条能切实保护自身利益,生活中离不开借条。由于认识到借条的重要性,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由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职高生大多不爱学习,不爱看语文课本,不过他们喜欢看课外书。课余间经常有学生捧着厚厚的小说、故事书等读得津津有味。课前可讲解一些学生喜欢听的传说、故事等,以吸引他们的眼球。例如我在讲解《荷花淀》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白洋淀九十九个淀泊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荷花淀便是其中一个美丽的淀泊。很久很久以前,荷花淀里并没有荷花,那么它的荷花是怎么来的呢?接着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给学生们讲了仙女荷妹下凡与后生结缘的传说故事。学生们个个听得有滋有味,连班中一位绰号为“睡不醒”的学生也拿出十分精神,听得专心致志。动人的故事能使学生融入教学,何愁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设疑导入新课。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热情。而设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讲《卖白菜》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1毛钱=?学生们讲了各种看法后,我慎重地告诉他们,我们今天将看到的一毛钱是无价之宝,即使是历史上的“和氏璧”也是买不回来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接着开始了《卖白菜》一文的教学。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兴趣盎然,带着疑问进入课本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情感极为丰富的学科,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并有所感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只有两者都结合,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与内容相一致的情境。对教学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我运用音乐、美术等手段。如教学《窗》一文,在学生朗读语段时,我不失时机地配上优美的音乐,并在讲台前的屏幕上展示出与内容相应的一幅幅画面。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在教学戏剧单元时,我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演绎剧情,这对于把握剧情、人物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根据剧情表演,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自己分好工,然后分别积极地准备着,有的买来了道具,有的布置场景,有的设计服饰(他们用废报纸、塑料袋等制作了演出时穿戴的服饰),有的设计人物动作、台词……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的努力获得了演出的圆满成功。课堂上,“演员们”生动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如雷般的掌声。通过戏剧表演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课本搬上舞台,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水平。同时,通过表演,学生对作品人物、主题等理解得更深刻到位。总之,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探索、内化新知识。职高生在学习上有较大的惰性,尤其对于语文、英语这些文化课,更是缺乏兴趣,但他们活动兴趣浓厚,活动精力充沛。在语文课堂上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愿识记文中重要字词的现象,我搞了一个叫“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游戏,在游戏中,全班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那些平时爱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甚至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一个游戏就把老大难问题轻松地解决了。又如,教学“听话与说话”,我采用了多种语文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如绕口令、传话游戏、推销商品。在轻轻松松的游戏中,学生们认识到学会说话、听话的重要性。一学期即将结束,很多学生还记着这堂课。职高生不是不爱学习,关键在于采用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要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将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还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教学《合欢树》,我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母亲,谈谈母子往事,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的内心情感被触动,有的在讲述母子往事时,因为感动而痛哭流泪。有了情感基础,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把握了母亲形象,领会了文章的情感。课堂教学也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母亲,有了感恩之心。又如教学《离太阳最近的树》前,我带领学生拍摄了许多环境污染的照片,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文字、图片,再进入《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课后,班里还开了个环保专栏,实际行动起来,保护环境。课堂与生活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有用的,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多数职高生接受完职高教育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所以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要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职高生因学习成绩差,再加上初中时不受老师重视,大多自卑心强,不敢、不善表达。而人们应聘工作时要过的第一关是面试,面试过不了关,何来工作,更何况是好工作呢。因此,几乎每堂课前3—5分钟,我都会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天长日久,学生们的胆子大了,说话流利了,表意清楚了。

2.训练学生的书法练习。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学生应聘工作填写招工表,连字都站不住“脚”,肯定过不了关。所以每天上交一份写字练习,成了必完成的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下来,班中“龙飞凤舞”的字不见了,学生们练字的信心也足了,不少学生纷纷表示要把练字进行到底。

总之,唯有激发兴趣,才能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快,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语文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1]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职高生导语游戏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浅谈职高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导语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