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蚁族”的调查研究

2011-03-20 20:28亓兰达何银泉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蚁族南京农业大学南京

张 杨 叶 青 亓兰达 何银泉 屈 勇

(1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3南京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4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5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对南京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蚁族”的调查研究

张 杨1叶 青2亓兰达3何银泉4屈 勇5

(1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3南京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4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5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蚁族”是一个由“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组成的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称其为“蚁族”,是因为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南京“蚁族”的具体情况是: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大学毕业生 “蚁族” 低收入群体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最初的定义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延伸了: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蚁族”,每一个人都有蚂蚁的一面。那些渺小的、一步一步不断奋斗的人,都是“蚁族”。京蚁、沪蚁都已经有人在研究了,那么南京的“蚁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他们是否有不同于其他“蚁族”之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不论以前是“蚁族”,现在是“蚁族”,还是将来可能会成为“蚁族”,我们都应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切实解决“蚁族”的生活、工作、心理问题。

调查组在南京使用滚雪球的调查方法进行取样,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0.48%。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工作状况、收支状况、居住状况、婚姻情感状况、长远规划、心理健康状况七大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190个调查样本中,“蚁族”在男女生中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当,分别占58.42%和41.58%。学历方面,70%左右为本科生,而且不少出自“211”大学,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年龄方面,14.21%的“蚁族”在22岁以下,74.74%的 “蚁族”在23—25岁,9.47%的 “蚁族”为26—28岁,1.58%的“蚁族”在29岁以上,说明大部分“蚁族”是大学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却必须在刚入社会时就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这对“蚁族”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26.32%的“蚁族”工作不满一年,47.37%的“蚁族”已工作1—3年,分别有13.16%和13.15%的“蚁族”工作4—6年和7—9年,而工作10年以上的“蚁族”寥寥无几。刚毕业的大学生占了南京“蚁族”的一半,而经过几年奋斗之后,“蚁族”现象已逐渐消失,这对于不管现在是“蚁族”还是将来会成为“蚁族”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好现象。对于多数人来说,“蚁族”或许只是人生路上一段不可缺少的经历。

一、工作状况及长远规划

根据调查,30.53%的 “蚁族”的工作与专业一致,47.37%的“蚁族”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干,22.11%的“蚁族”的与专业有相关性。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都是从事销售行业,他们的收入普遍在1500—2000元之间,超过2000元的极少。还有一部分则是理工类院校的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工资在2000—3000元,也有少数热门专业(资源相关、高端产业等)的大学生在3000元以上。20.53%的“蚁族”还时常要加班,63.68%的人偶尔有加班的情况,其中近60%没有加班费。有59.47%的“蚁族”希望自己可以尽快涨工资,13.68%的“蚁族”希望公司方面替自己缴纳三险一金,29.47%希望公司能提供临时居住的房屋,16.84%认为自己的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公司能够组织相应的培训,还有7.37%有其他方面的希望(少加班或不加班,给加班费,节假日可以休息,专科本科可以同等地位地竞争上岗,等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52.6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有比较不错的未来,16.32%不看好正在从事的工作可能换工作,还有31.05%对自己当前从事的工作没有看法。

对于未来的发展,65.08%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34.92%没有;15.34%准备在这里奋斗1—2年,65.61%给自己的奋斗期为3—5年,还有19.05%准备奋斗6—10年。如果奋斗不成功,有56.91%的大学毕业生会回家,43.09%不愿意回去。对于自己在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56.08%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充满了信心认为未来一定比现在好 (其中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居多),37.04%没有太多的期望,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天日子打一天工的态度生活(工作时间4年以上的居多),还有6.88%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多是工作两三年的人)。

48.40 %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可能就是 “蚁族”,51.60%认为自己不是。有58.9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 “蚁族”的出现是由大学扩招造成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41.08%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没有经过艰苦地奋斗怎能成功,所以他们坚信:只要我们还在努力,未来就一定会更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在刚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都充满激情和希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奋斗却只能换来微薄收入时,开始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未来将会怎样。在这样的继续“奋斗”过程中,大家最初的激情也就慢慢褪去,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期望也随之变得平淡,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

二、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和收入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以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日常生活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本次调查着重从消费、居住和婚姻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消费情况。

在对南京“蚁族”的调查中发现,受访者月收入基本都在1700—2000元之间,61.58%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不少人认为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现在轮到我们照顾他们了,可是我们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南京的工资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却不低。71.58%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如果月收入只有2000元,在南京生活确实还是很艰苦的。

我们通过对过去一个月的主要消费项及支出的分析,发现“蚁族”支出最多的项目是房租,平均每人每月443元,其次伙食费,平均每人每月414元,这与近年全国大城市房租提高和物价上涨有关。

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一个人生活,房租和伙食费自然会占很大比重,每个月用于储蓄和购物的钱也不少,在这些数据中关于学习方面的数字引起了我们调查组成员的注意。我们发现“蚁族”们用于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的费用最低,很多人完全没有或者只花少量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作为职场新人,每天的工作很忙,基本抽不出时间来学习;第二,在除去房租等必要生活费后已经没有钱来购买学习资料;第三,依赖于公司进行培训,等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好好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给自己未来的扬帆启程做足厚实的铺垫。学历代表你的过去,财力代表现在的努力,学习能力代表则你将来的成就。不管现在如何,保持学习是未来的立足之本。

(二)居住状况。

因为收入较低,不能承担过于昂贵的房租,南京“蚁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蚁族”一样,大多居住在远离城区的城乡结合部或者更偏远的郊区,主要分布在玄武大道地区、城东马群的百水芊城、城北月苑小区周边、四方新村等,大约占被调查人员的30.16%。此外,还有很多租住在离市区相对远些的老小区,如江宁、马群、栖霞等地。从调查数据上来看,这部分人群占了17.99%,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南京“蚁族”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市区,这也许可能与南京目前“蚁族”规模尚小,而廉租公寓也大多分布在市区有关。所以从居住地来看,南京“蚁族”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和一些离市区较远的棚户区,但还没有形成像北京那么大规模的集中居住地,他们的居住地周围也存在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员,在市区主要集中在廉租公寓,在郊区则零星分布。在居住面积上,南京“蚁族”也有着和全国其他地区“蚁族”明显不同的特点,在被调查人群中,居住面积小于15平方米的只占16.4%,更有38.62%的“蚁族”居住面积大于30平方米。因为收入有限,所以大部分“蚁族”都是合租的,比例达71.43%。有超过一半的南京“蚁族”居住在市区,再加上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是比较发达的,南京“蚁族”普遍反映出行比较方便,只有3.17%的人回答交通不便。因为居住面积较大,治安环境不错,55.79%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居住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25.26%的受访人员表示不满意,可能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面积有关。

(三)婚姻情感。

因为收入水平较低,工作流动性较大,居住不固定,“蚁族”的社交圈子也比较小,大多局限于公司和网络,所以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较小。在调查中,有60.53%的受访者处于未婚且无恋人状态,36.84%的受访者虽有恋人但没有结婚,只有2.63%的受访者已婚。在有恋人的这部分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以前同学,还有就是同事或者朋友介绍。对成家立业的先后,有一半多的人选择成家与立业同时进行,但也有36.84%的受访者选择先立业后成家。在对恋人的期望上,75.53%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和自己一起共同努力。这说明,“蚁族”们的事业进取心都很高,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希望,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在有恋人的受访者中,对自己的情感满意与否的人各占一半左右,这其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收入和工作不稳定。从受访者的年龄来看,大部分“蚁族”在25岁左右,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这部分人的结婚比率应该是很高的,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固定的住所,他们无法在爱情和婚姻上考虑更多。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婚姻观也逐渐变得现实起来,像“蚁族”这样的低收入群体,再加上没有住房,想在这个大城市站住脚都比较困难,更不要提谈婚论嫁了。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必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未来我国男女比例会出现严重失衡。

三、心理健康状况:挫折感、焦虑感较为严重

作为一名“蚁族”,其必然承受来自自己和外界不同的压力。在工作方面,65.43%的“蚁族”认为有压力,而有34.57%的“蚁族”认为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小,其中部分“蚁族”因为刚刚开始工作,经验不足,薪金较低,可能在工作经验丰富之后工作压力会有所减少,工资也会提高。对这部分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大多数“蚁族”来说,其从事的工作都是销售、保险一类的跑腿工作,提升的机会较少,因而在南京工作的压力太大。在收入水平方面,79.26%的“蚁族”有压力,只有20.74%没有压力,低收入是“蚁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211”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低于2000元的工资确实太少,而在南京生活的成本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那么高,但绝大多数人时常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在婚姻方面,45.41%的“蚁族”有压力,54.59%认为没有。对于“蚁族”而言,在面临生活、工作、社会多方面的压力时,有一部分人会同时感到未来婚姻情感方面的压力,而另有一部分人会把这种压力暂时搁置,专心于事业,但是就长期而言,婚恋压力会越来越大,或多或少是对“蚁族”心态的一种挑战。在居住方面,多数人因为房租问题住在城郊结合部,离工作单位较远,人均居住面积较小,治安卫生差等问题突出,虽然南京“蚁族”居住的“蚁巢”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条件较好,但仍不尽如人意,居住问题也形成了“蚁族”生活中的一大压力。如此多的压力,“蚁族”平时多用上网、睡觉、吃东西等方式来排遣,网络聊天、在网上更新自己的状态几乎成了“蚁族”们每天必做的事情。相对于用一些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蚁族”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方法来勇敢面对生活。总体而言,“蚁族”们对自己现状还是抱有希望,相信再经过几年努力,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40.74%的“蚁族”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比较满意,33.86%对自己并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对所处的状况还有点迷茫,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四、“蚁族”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蚁族”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城乡二元结构下,不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不同的生活条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期望、理想、能力,等等。

(一)客观因素。

1.大城市的吸引力。大城市可以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物价房价飞涨,特大城市的“蚁族”的生活压力变大,于是他们选择逃离北上广,转向南京这样的城市。

2.就业形势。2003年初,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滞留现象。很多企业不愿花代价培养新人,招聘时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没有机会,哪来工作经验。

3.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为什么找工作如此困难?郎咸平曾提出一种产业链理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是整个产业链的7个环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分别占了这条产业链的6和1,6就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1是产品制造。发展中国家1是根本,而发达国家则控制了6。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6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这6个产业链环节主要控制在发达国家的手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想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出国,或者挤在国内的大城市抢工作。

(二)主观因素。

1.择业观相对落后。1998年开始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必然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很多人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

2.过于自信。很多大学生自我感觉太良好,总是眼高手低,适合他们的工作或者说他们可以胜任的工作,都是他们看不上眼的工作。目前大学毕业生对于求职存在着认识不足和准备不足的问题,只知道要找工作,但是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儿,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各种工作或者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看到职位名称后就开始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这会是什么什么样的,或者是受到周围人对这些职位和工作的看法的影响,自己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一行,以至于在做决定时非常茫然。

3.追求梦想等综合因素。为了自己的梦想,认为在城市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够把父母接到城市一同生活;希望下一代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

五、解决“蚁族”困境的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改善大学毕业生低入群体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缩小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差距。

“蚁族”之所以宁愿蜗居在大城市也不愿回家,是因为二三线城市与大城市差距实在太大。

(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反思教育扩招和教育产业化。

学校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结构有清晰的说明,应用型科学和研究型科学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大学的教育不可以商业化,不可以像市场一样“跟风”:社会上某一时间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或课程。

(三)提升职业能力。

你想留在大城市,获得机会和享受优质生活,你需要大都市。但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大城市需要你,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四)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局限于大城市,可以考虑去一些发展潜力好的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是冒险者的天堂,并不适合所有人,那里机遇与风险并存,并不是每个人去了都可以淘到金子的。另外,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线城市”,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五)加强心理辅导。

“蚁族”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庞大而又不可忽视的群体,已经形成“蚁族”特有的文化,并且在逐渐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总体而言,“蚁族”们对自己的现状还是抱有希望的,相信再经过几年努力,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但是如果两三年以后还是一样的状况,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希望社会能多关注和支持他们,给予正确的引导。

(六)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个群体,不要过度关注。

社会不应靠说教去告诉“蚁族”走哪条路,而应用真爱和良心去温暖这个群体。更重要的是在关爱之余,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经营自己的人生。

(七)其他。

建设“蚁族”集中住宅和廉租房,促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自主创业……

“蚁族”受过高等教育,乐观开朗,敢于接受挑战,相信通过奋斗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校门已走出,而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敞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渡,也是一个必然阶段。不少“蚁族”表示,从表面看他们很苦,其实那是打拼的过程,人生的经历本就包括艰难和辛酸,条件差正应该是艰苦奋斗的起点。不管是选择留在大城市继续追梦,还是选择逃离北上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张慧鹏.“蚁族”,个人的悲剧抑或是时代的创伤[J].中国工人,2010,(6):20-25.

[4]阳玉平.我国“蚁族”之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09,(12):102-104.

[5]刘新庚,李炎利.大学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3):1-3.

[6]李纯.生存之上,生活之下——“蚁族”的幸福在哪里[J].精神文明导刊,2010,(6):48-51.

猜你喜欢
蚁族南京农业大学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