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百年发展史研究
——兼论张之洞对武汉纺织教育的历史贡献

2011-03-23 00:17李和山杨洪林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张之洞学堂湖北

李和山,杨洪林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武汉纺织大学百年发展史研究
——兼论张之洞对武汉纺织教育的历史贡献

李和山,杨洪林*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张之洞督鄂十余年,不仅在湖北武汉建立起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等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而且建构了近代工业教育体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公亲自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将农桑、丝绸织造教育纳入工艺学堂教育之中,由此揭开了近代纺织教育的历史新篇章。他在开创近代纺织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112年来武汉纺织教育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武汉纺织教育的惟一传承者,其教育史、校史应遵循唯物史观得出具有112年悠久办学历史的科学结论,她与华中农业大学同时开办,与武汉科技大学同根同源,是具有百年历史渊源的一所国立纺织大学。

张之洞;近代纺织教育;武汉纺织大学;百年渊源

2010年3月1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武汉科技学院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这也是当下国内惟一的以纺织命名的大学。她不仅具有促进湖北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转型,推动纺织行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湖北省的纺织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最迟也应上溯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之洞亲手创办湖北工艺学堂之时。作为湖北武汉纺织教育的惟一传承者,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历史不应仅仅局限于1958年以来的52年,而应上溯到1898年,距今112年的办学历史。经考证,自1898年以来,虽历经百年沧桑,其间几经分合、偶有间歇,但纺织教育薪火延续至今、发展脉络清晰、历史逻辑相承。本文拟对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纺织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研究,藉以科学探寻武汉纺织大学的百年办学渊源,以及湖北省及武汉地区纺织教育的悠久历史。

一、武汉纺织工艺教育的筹办

张之洞督鄂十余年,在湖北武汉建立起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等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举世公认,张之洞是武汉近代纺织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实际上,张之洞还是近代武汉纺织教育的开创者,他为武汉乃至中国的纺织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研究武汉乃至中国的纺织教育必须研究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纺织业、开创近代纺织教育的历史,惟有如此才能科学地判定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历史,做出科学结论。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人。他总督湖广18年,以湖北为舞台,成就一番千秋伟业。他在武汉兴实业、开新学、办军政,使武汉一举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他“生平精神所寄,犹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1]在兴办近代实业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近代实业教育体系。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十二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调任前,他先后奏请设立广东织布局,创建纺纱厂、织布厂和炼铁厂,并从国外订购了一批机器设备。年底赴鄂上任后,他立即致电两广总督李瀚章,协商将所购炼铁厂、织布厂机器及业已开办的枪炮厂移往湖北。征得李瀚章同意和清廷准许后,这批机器陆续运抵武汉,各类工厂得以相继开办。到光绪二十四年,武汉先后创办了布、纱、丝、麻四局,以及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水泥厂等一大批近代企业。使湖北一跃成为晚清时期全国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在当时的亚洲亦居于领先地位。

张之洞开办纺织企业,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利源、塞漏卮,即发展民族工业、增加税收财源,堵塞贸易漏洞、减少洋布进口。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闰二月《粤省订购织布机器移鄂筹办折》中说:“鄂省沿江产棉之区甚多,……在省城文昌门外勘得官地一区,……劝谕商民集资购机,广设布局,保我利源,似为今日销土货、塞漏卮之要策。”[1]十九年(1893)三月他与湖北巡抚谭继洵并呈朝廷的《会奏兴办蚕桑事宜折》中说:“窃惟足民之政,农桑并重。……欲为代谋生业,广辟利源,酌地土之宜,计惟有兴办蚕桑。”[1]在张之洞的督办下,纺织企业的生产进展顺利,成效十分显著。这从他二十三年(1897)正月二十八日《华商用机器制货请从缓加税并请改存储关栈章程折》中可以看出:“湖北织布局一开,而江汉关进口之洋布,已岁少十万匹。”[1]可见,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洋货进口,振兴民族纺织业,而且效果十分显著。二是通过发展经济见效快的纺织业,为发展钢铁、军工重工业奠定基础。他在光绪二十年十月《增设纺纱厂折》中说:“窃照湖北省织布局官办有成效,并拟以布局与铁政局联为一气,协济铁厂经费。”[1]张之洞以创办纺织工业作为钢铁等重工业的先导,意在为重工业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和产业基础,从而形成相互支撑的合理的工业结构。

随着武汉纺织业在纺织种类上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产业链上游资源短缺和人才不足等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光绪二十年(1894),张之洞奏请开办纺纱厂以解决生产资源问题。此前他已预料到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就未雨绸缪,在光绪十八年就积极引进美国优良棉种,分发各地试种,可惜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才指导缺乏经验而终遭失败。张公毫不气馁,吸取经验教训,第二年再次购买棉种分发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考察研究国外棉花种植方法、编写了《种棉章程》免费分发,对棉农种植予以指导。为了开办丝织业,他组织编写教材,详细讲解种桑、养蚕、缫丝等方法,并招募技术人员来武汉进行教授。他在十九年三月《会奏兴办蚕桑事宜折》中说:“始以十六年令檄司道筹款设局办理,屡经派员前赴浙江购运桑苗,分发州县栽植,……由臣等辑刊《蚕桑简编》,详列栽桑、养蚕、摘茧、缫丝诸成法,……复委员赴浙江采买接本桑株暨应用器具,并招募匠师来鄂,以浙法训授本省子弟,为各属倡导。”[1]张之洞主持编写了《蚕桑简编》一书作为培训技术人员的教材,以普及种植桑树、养蚕、缫丝技术。光绪二十年,他采购缫丝机器,在武昌望山门外筹办缫丝局,同时派工匠赴上海学习,回武汉后在繅丝局组织技术培训。此时进行的还只是针对纺织业实践需要进行的职业培训,我们可将此视之为武汉纺织教育的准备期,尚处于探索筹备纺织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张之洞开创产学结合的现代纺织教育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改革探索,遇到了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对此张公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中分析:“窃惟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惟中国农民向多朴拙,其于地学、化学、机器利用素未通晓,士大夫又多不措意于此,工商各业不过就其所已知已能,各谋生理,罕能同心考求,以规远大。是非官为提倡,断不能开发民智,日起有功。”[1]他所开创的由工厂兼办学堂进行职业培训的模式,无疑是培养工业人才的创新途径,但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固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认为百工是低贱之业,对种植桑棉、掌握纺织技术不屑一顾,严重限制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民因缺乏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难以适应现代桑棉种植和工业化纺织生产;工商业者则受自己的狭隘视野所限,追求实际商业利益,忙于自己的生意而无暇顾及职业技术教育,难以从战略上考虑纺织业的建设发展。因而,要振兴民族纺织业和民族纺织教育只有利用国家行政力量,采取官办纺织业、官办纺织教育的方略,才能解决纺织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这样的国情、区情促使张之洞选择了通过兴办学堂,以解决纺织人才匮乏问题的方略并做出了科学决策。

二、湖北工艺学堂的开办与纺织教育的创设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张之洞曾经调任两江总督,二十二年又回鄂执任总督。随后几年中,湖北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工商业发展十分缓慢。他深刻认识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教育方式,已成为由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严重障碍,必须通过兴办学堂来“开民智”,即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在他的亲自筹划和操劳下,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北工艺学堂终于开办。武汉的现代纺织教育,由此诞生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二十六日,张之洞奏《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请朝廷允设立农务学堂,同时请求“于洋务局内设立工艺学堂,选募东洋工学教习二人,一教理化学,一教机器学,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商学者入堂学习,并派中国通晓化学、制造之士人帮同教导艺徒,讲求制造各事宜。”[1]奏折被清廷批准后,张之洞在闰三月十六日发布了《招考农务、工艺学生示》,开始招收学生。

此年的闰三月十三日,湖北巡抚谭继洵奏《湖北试办工艺附蚕桑局折》,请求在蚕桑局内附办工艺职业教育,折内说:“光绪十六年,臣继洵到任后,即经会同督臣之洞(张之洞)督饬司道筹款兴办农桑,曾于十九年筹款兴办蚕桑,会奏在案。近年广招学徒,添设织机六十张,仿织浙江丝绸各料,精益求精,销路宽广,经费足资周转,即拟扩充规模,饬令工匠、学徒讲求工艺,以备农桑蚕织之不足,藉抵外洋朘削之利权。”[1]张之洞经过研究思考,决定将丝绸织造教育纳入工艺学堂教育之中,丝绸厂改为学堂用地。他在九月的《札曹南英蚕桑局停工归并农务、工艺两学堂并将工艺局归并工艺学堂》中饬令:“兹特饬令蚕桑局总办曹道南英暂行停工,……织绸事隶制造,应即归并工艺学堂,遗出蚕桑局织绸全厂房屋,即作为工艺学堂应用。”[1]他果断地将桑蚕局丝绸厂改为工艺学堂,在学堂内开设丝绸织造教育。可见,湖北工艺学堂既是“武汉科技大学”教育的肇始,又当然地是“武汉纺织大学”教育的前身。

工艺学堂招生告示发布后,前往报名的绅商不多,张之洞不得不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再次发布《招考工艺学生示》,改为招收十二至十六岁的绅商子弟六十名,并要求“各项工艺必须亲手操作方能切实通晓,各生均须听各门匠首教习教导、指挥,实力操作。不准袖手旁观。”[1]经过近一年紧张的筹备运作,1898年底工艺学堂终于开学,这一历史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即把过去的职业技术培训转换为正规的学堂教育,它标志着湖北武汉近代纺织教育由此揭开历史新篇章,武汉步入了近代纺织教育的历史形成期。

此后,在张之洞的运筹、督办下,武汉的近代纺织教育逐渐进入兴盛期。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初一日,张之洞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称:“其原有之工艺学堂改设于旧日之江汉书院,分课理化、机器制造、织染、建筑各门之学,其学工师之学生,定学额六十名,附设艺徒额三十名。”[1]工艺学堂改设于江汉书院,由梁敦彦充提调、查双绥充副提调,目的在于培养高级工业技术人才,成为培养包括纺织染整在内的工程师摇篮。

张之洞创设的工艺学堂教育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教育密切服务于经济建设,根据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和教育内容;二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立足于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三是注重多学科交叉与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而非单一的学科结构;四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堂自创办伊始,就强调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据《东方杂志》所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工艺学堂所造各种新式机器与价格如表1所示:

表1 工艺学堂所造机器及其价格

三、湖北工艺学堂的发展、沿革与武汉纺织大学冠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张之洞据此计划对湖北的书院和原有文、武、实业学堂实行全面调整。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才正式对工艺学堂进行调整。张之洞离鄂后,武汉的现代纺织教育进入曲折发展期。

张之洞通过实践认识到,兴办实业教育也应从初等开始,循序渐进。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欣然批准了武昌知府黄以霖筹设农工商小学堂的计划。这年6月,武昌府初等工业学堂开办于省城昙华林,“主要讲授工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以培养初步具备近代工艺或传统工艺技能的技术工人或匠作人员。”[3]随着师资的需求,光绪三十三年(1907),工艺学堂被分为官立工业教员讲习所和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官立工业教员讲习所位于武昌丁栈旧址,“目的在培养工业学堂教员。因受经费限制,先办染织科一班,于宣统元年八月开学”,“教职员亦有廿三人,其中有六人为兼任教员。”[4]中等工业学堂由提学使黄绍箕请设于昙华林,据《中等工业学堂章程》规定,其本科分为土木、金工、造船、电气、木工、矿业、染织、窑业、漆工、图稿绘画等10科。至此,张之洞在武汉创办的包括纺织在内的工业教育,形成了由初等到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并举的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1914年,中等工业学堂改名为省立甲等工业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本科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机械工学大意、工业卫生、工业经济、工业簿记、外国语、体操、实习等。专业科则分科肄业,如染织科之科目,为应用化学、应用机械学、化学分析、染色法、机织法、纺绩法大意、织物整理、制图及绘画等。”[3]可见此时已经建构了包括纺织化学、纺织机械、针织工程、染整工程、艺术设计等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纺织教育体系。

1922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分机械、染织、图案三科,这三科与纺织工程学科关系甚密,属于纺织职业教育性质。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商科中学校、省立五中等校合并,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高级工科中学校迁往汉阳梅山脚下针钉厂,名为第二中学校第三部。1927年,第三部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内分纺织科、土木科、应用化学科、机械工程科,除土木科外都与纺织相关。1935年,教育部令各地兴办职业学校,省教育厅将附属各省立中学的中等职业教育独立出来,湖北省立第三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武昌职业学校土木科和应用化学科以及汉口市立职校、江陵高中的土木科迁巴东东瀼口,新成立巴东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后“迁宣恩小关,又迁四川彭水,复回宣恩”,1942年改名为“省立高级工业专门学校”。[2]可见,即使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的纺织教育亦未中断。抗战胜利后,1946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回汉阳针钉厂,1947年2月恢复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名。学校历经劫难十年后,重又回归湖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武汉。它表明从张之洞总督创建湖北武汉纺织教育到解放前,这一教育薪火相传从未中断,而且在逐步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9月,汉阳高工迁至武昌西卷棚,与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不久,另两校被划拨出去独立建校,原汉阳高工留在西卷棚,更名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这是新中国继承近代教育传统、重视工科教育的体现。学校设土木建筑科、电气科、化工科、纺织科、机械科,在诸学科中纺织学科位列其中。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工纺织科迁至武昌三层楼成立武汉纺织学校,武汉有了独立的纺织学校,这是湖北武汉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1954年,国家进行学校重组重构,武汉纺织学校与开封纺织学校、沈阳纺织学校、新乡纺织学校合并,组建了郑州纺织工业学校,虽然离开湖北辖地付出了迁建的代价,但是三年并校对武汉甚至我国的纺织教育不无意义,它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历史机遇,对此后的纺织教育不乏推动作用。事实上,武汉作为纺织重镇,始终没有放弃在武汉地区延续纺织教育、创办纺织大学、开创纺织教育新局面的努力。1956年9月23日,“武昌一纱、裕华、震寰等三沙厂试办的夜大学开始上课,系统复习高中数理化等功课,10月21日考试后编为两班。夜大学按照纺织工学院教学计划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学制六年,教学数理化等课程,再学纺纱、织布等专业课程。学员学习六年后,要求达到纺织工学院毕业生水平。”[2]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纺织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了培养纺织专业技术人才,经纺织工业部批准,1958年,武汉市纺织工业局重新在武昌三层楼组建了“武汉纺织工学院”,这是我国中西南地区惟一的一所纺织本科院校。

1961年,学校迫于自然灾害而暂停办学,等待时机东山再起。1974年,湖北省轻工业学校开办,设立了纺织科和机械科,原“武汉纺织工学院”的部分师资在此任教。1978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春潮迎来教育的春天,“武汉纺织工学院”在武汉南湖之滨重获新生,在全国纺织院校中鼎足而立,纺织学科逐步健全。1999年,在全国高校重组、更名风潮的裹挟下,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学科特色虽未在校名中得以彰显,但纺织学科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其标志性的成果是2010年1月12日,徐卫林教授主持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庆福教授主持研发的“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获得“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3月19日,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同意武汉科技学院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10〕49号),武汉纺织大学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纺织”学科冠名的多科性大学。

鉴于历史事实,我们足以得出这一论断:从1898年(光绪24年)张之洞正式开创近代纺织教育至今,湖北武汉纺织教育虽有学校合分、曲折发展,甚至间歇,但112年来武汉纺织教育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湖北武汉纺织教育的惟一传承者,武汉纺织大学的教育史不应是割断历史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所认为的52年,其教育史、校史应遵循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而得出112年历史的科学结论。她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同时开办,与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艺学堂)同根同源,是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渊源的一所国立纺织大学。任何一个尊重历史逻辑者,任何一个珍视自己辉煌悠久办学历史的“纺大”人,都应认同并坚持这一科学结论。

从张之洞兴办纺织教育的历史中可以发现:他创办纺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和促进纺织业的发展;他排除万难执著兴办纺织教育的根本动因,则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他不仅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而且亲自主抓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他创办的纺织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实现了两个维度的开放——放眼世界、向世界开放,着眼中国、面向全国开放,积极主动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他始终秉持科学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我们今天建设发展武汉纺织大学,必须研究发掘张之洞的纺织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中得到教益与启迪,发扬张公的优良办学传统,把武汉纺织大学建成国内一流的“纺大”,培养一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1]苑书义,孙华峰,等. 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3,759. 879. 1229. 941. 879. 1285. 1285. 1298. 3705. 4905. 1494.

[2]李珠,皮明庥. 武汉教育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217.335.741.

[3]苏云峰. 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M].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261.257.

[4]熊贤君湖北教育史(上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02.420.

Abstrat:During the times of supervised Hubei more than ten years,Zhang Zhi-dong not only set up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n Wuhan,such as metallurgy,mining,military,textile Sectors,but also constructed a modern industrial education system. Guangxu 20 years(1898)he established Hubei Technology School,including Agriculture,mulberry industry,silk textile courses,etc.Thus a new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textile education was opened. He created modern textile education process,developed a unique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Wuhan Textile education has been kept 112 yea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as the sole inheritors of Wuhan Textile Education,has a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a National Textile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s Hundred-Years History——And The Study of Zhang Zhi-dong’s Contribution to Textile Education in WuHan

LI He-shan,YANG Hong-lin

(College of Humanities,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3,China)

Zhang Zhi-dong;Modern Textile Educatio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Century Origin;

G529

A

1009-5160(2011)-0086-05

*通讯作者:杨洪林(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张之洞学堂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