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管理思想的特征

2011-03-24 01:43张文辉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仁政仁义孟子

张文辉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曾受业余于子思门人。游历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公宾客。因自己的主张不被见用,晚年离开政治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将孔子的“仁”的管理观念发张称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指“必自经界始”,主张“省刑罚,薄赋税”,“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从性善论方面提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认为人天赋有仁义礼智四端并有不虑而知的良能。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反求诸己”,也就是排除个人感官的感性认识,进入一种超验的理性境界即“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这就是孟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也是中国孟子至高的管理思想精华之所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学说,使一个社会的管理制度,群体关系,意识形态和行为实践都实现了良好的稳定性,系统性运行,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和保护了当时社会人伦关系和生产力的稳定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孟子的管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主张以仁义为先导的管理财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先富后教”的管理思想并提出了富民的具体做法,如置民恒产,适时耕作,保养资源,平衡供求,推动商业发展的各种税务制度等。形成了一套相当精密的发展经济的管理理论。孟子和孔子一样,想的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 梁惠王上》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 告子下》从文中看,孟子这里说得“利”并非我问今天说的“利益,财力”那麽简单,这里的“何必曰利”指的是与一切合仁,合义之利相对的一切不仁不义之利。他是针对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为求不仁不义得利而讨论的。以为这种利在深层次的社会实践中将会逐步损坏社会人伦的基层基础。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难以实现人人相亲相爱,团结协作,互利互助的文明氛围。有可能使社会倒退到类于禽兽的野蛮状态。

仁政的的前提是有好的管理

孟子主张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而仁政就必须从有效的管理开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尤为如此。《孟子 公孙丑上》说: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尽心下》说:“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当时的国君,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并不是要造福整个社会群体。其目的只是满足个人私欲。获得不仁不义的权利和富贵。孟子认为这都是一些不正确的管理方行为。

孟子的“仁政”的管理思想,极力的反对争霸破坏社会管理的不义行为,而主张社会的主管者应该肩负起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管理职责,孟子认为必须要现有好的管理建设,仁政王道应先以发展全社会的管理开始。《孟子 滕文公上》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底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主张应该把田界划分清楚,这是社会实行公平正义的基础。国家主管者首先以公正的态度推动公家和私家以农业为主的管理活动做好“管理建设”。增强公平正义的管理效益。这是“仁政”的管理行为表现。

管理的目的是富乐民生

孟子仁政的首要任务是管理建设,是人民以此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孟子对合义合仁的管理措施行为来富裕百姓民生,提出了不少的理论策略。具体分析有五项。

第一是置民恒产。战国时期,属于普通百姓的土地恒产十分有限,作为发展生产的需要,国家主管者应该以尽仁尽义的管理行为为宗旨,只有这样才符合当时社会的封建土地关系的基本管理规律。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每户人口的多少和土地厚薄来做适当的规划,斟酌分配,从而达到“居者有裹粮”《孟子 梁惠王下》,“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孟子 滕文公下》

第二是实施耕种,保养资源。孟子在主张在经济管理中既要尽全力发展生产又要顾及到长远利益这体现出孟子非常实际有高远的管理眼光,孟子认为无论是农业、渔业、畜牧业、纺织业,生产管理必须要适时运作,根据四季的寒暑冷暖具体安排,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保养,,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收获利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孟子认为谷物种植不违农时,蚕桑种植要适时,鱼鳖的捕捉,材木的采伐,鸡豚狗彘的蓄养也都要适时取大舍小,不误繁殖,使得资源取用和保养两得其宜。这无形中带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

第三是平衡供需 物货等值。平衡供需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方法,在孟子的时代生产丰盛过剩时,出现“狗彘食人食”,或者生产匮乏出现“涂有饿殍'的社会现象。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在生产过剩时,以合理的价格对过剩产品进行收购储藏,在生产不足,民生困顿时应该开启仓库,赈济灾民。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长期的供需平衡,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孟子又提出了商品价格应该有商品的本身尤劣来决定。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一段孟子和陈相得对话中针对许行陈相主张市价的说法提出来的。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许子认为凡是市场上的商品,只要是同一属性,价钱应该相等,这中理论显然是违背价值规律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市价主张,孟子的主张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利可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和选择性,直到现在都是很有价值的理论。

第四是主张发展商业。孟子重视尚业的发展,并认为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各种商业活动的发展,孟子认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商业活动的物品交换,这样在能使社会秩序健康正常运行。

《孟子 公孙丑下》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孟子认为商业在古时兴起并由相关组织管理。

《孟子 滕文公下》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孟子在这指出,商业可通功易事,相互辅人,为社会生活有福益的功能。他肯定商业是社会人群能分享其事,随而通享其功,从而形成社会上行业相互补充的管理局面。

第五是富民需薄税。孟子主张薄税的管理,其意旨在富民。《孟子·梁惠王下》说: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 者弗息,涓涓胥谗,民乃作匿,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国家打仗,军队将会消耗普通百姓的粮食,以至于出现饥饿贫困,这显然是在“夺民之财” 《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主张人民对于横征暴敛的国君没有义务交税。

《孟子·尽心下》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又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感觉统治阶级如果实行布缕、粟米、力役三征的管理,则百姓承受不起。如果实行其中两种,百姓也会出现饿肚子的现象,所以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实行单一税制。认为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富裕。从而达到君臣国家都富的目的。

管理的成功在于仁政

孟子主张仁的管理将会带来人民的用护,并使一个国家经济建设长治久安,永保兴盛的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国君通过仁政管理,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资源充足,市场运行有序,人民生活负担减轻,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这样是自己国家的人民心悦诚服,工、农、士、商依照规则各司其业。自然在当时社会形成近悦远来的现象。从而使天下归心,四方诚服,同时国家也有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万世无忧。

综观孟子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他非常重视合理的管理财利。他鄙视不仁不义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这不能给国家人民带来长远的发展,孟子认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管理是不仁的,他们实行暴政,残虐人民,以不义的方式求利。孟子认为这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妄想。他改变了这种方式,反其道而行之,从事以符合仁义的管理行为,首先把经济管理好,使得人民都富裕安乐,最终达到天下归心,四邻臣服,从而实现“王道”天下。这在当时诸侯纷争,人心不古的战国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的眼观来看其价值都同样是不可估计。(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猜你喜欢
仁政仁义孟子
仁义不过是“客栈”?
孟子说仁德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