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时期丽江的城与墙

2011-03-31 12:44马银行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城垣安州丽江

马银行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试论明清时期丽江的城与墙

马银行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今天,丽江古城因没有修建城墙而称奇于世。丽江经历了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对丽江的经营策略不同,再加上丽江战略地位时有变化,历史上丽江曾修城建墙,后因各种原因倾圮、消失。

明清;丽江;城墙

丽江经历宋元明清,具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丽江古城是丽江历史的见证,并因无城墙而称奇于世。目前学术界及民间基本认为丽江古城从未修建城墙。但笔者检索史料时发现历史上丽江曾修建过城墙,如明代通安州附“郭”、清代丽江府修建城垣。本文对明清两代丽江修建城墙的过程、原因及城墙功能等进行了比较试探,不足之处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明代丽江是否修建城墙

因纳西先民在平定和安抚地方中有功,云南残元势力被明朝平息后,明朝委任麽些首领管理丽江。终明一代,丽江是否有城墙存在?目前史学界和民间一般认为明代丽江没有修建城墙。

据《元一统志》丽江记载:“禹贡梁州之域……乃磨些蛮蒙醋醋为酋长,世袭据之……十五年改茶罕章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治巨津州志南罗波半空城。二十二年更置军民宣抚司”〔1〕555。据《云南图经志书》丽江府载“……今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丽江府”〔2〕89。木氏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重新营建府衙,“府治在通安州之大研厢,内有经历司、照磨所、万镒库,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建置。所属大有仓,其旌善、申明二亭,去府俱不远”〔2〕206。明代丽江军民府领州四、县一:通安州、宝山州、兰州、巨津州和临西县。其中据通安州沿革记载,“州治三赕,亦曰样渠头……后麽些蛮叶古乍舒匿赤侵夺其地。世袭据有三赕。至二十四孙麦兀,癸丑年归附国朝。初属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三赕管民官。十四年(公元1277年)更置通安州隶丽江路”〔1〕555。而丽江府治“在通安州之大研厢。”在辖区上形成了大研厢隶属通安州,通安州隶属丽江府,丽江府府治在大研厢的关系。

通安州方位考,据《寰宇通志》丽江军民府记载:“东山,在通安州东二十里,一名吴烈山……环拱于州……雪山,在通安州西北二十余里……珊碧外龙山,在通安州西南二十里……清溪……流绕通安州治前……”〔3〕61。而《明一统志》丽江军民府记载:“通安州,附郭……本朝因之……东山,在府东二十里……环拱府城。雪山,在府西北二十余里……珊碧外龙山,在府西南二十里。清溪……绕府城前……〔4〕206”《寰宇通志》与《明一统志》对丽江山川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山川所环绕的府、州名称不同,这说明通安州与丽江府可能在同一位置或相距不远。据《寰宇通志》公廨、馆驿条下载:“通安州,在府治西,洪武十六年建;馆驿,在城驿,在通安州治西”〔3〕61。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通安州附郭,在今府治东偏〔5〕5174。”清雍正年间采取改土归流,府址重新勘选,选址为金虹山下,嘉庆《重修一统志》丽江府古迹载:“通安故州,今府治”〔6〕567。说明通安州州治在金虹山下。前辈学者对此考证颇多,据龚荫先生考证州治在今丽江县城东三里〔7〕163,方国瑜先生考证州治在今丽江城郊平坝〔8〕842,郭大烈先生考证通安州治在今大研古城〔9〕106。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及笔者考证,基本认为明代通安州州治应在今丽江古城。

在《寰宇通志》、《明一统志》、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万历《云南通志》、《滇略》、天启《滇志》等史书中都没记载丽江军民府府治修建城垣。在清代地方典籍中,如乾隆《丽江府志略》、《滇南志略》、光绪《丽江府志》等也没记载明代丽江府署修建城墙,大都记载:“旧为土府,无城”。

但明代记载通安州附“郭”的文献颇多,如《明一统志》、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滇略》、《滇志》、《读史方舆纪要》、《肇域志》等史籍,大都记载“通安州,附郭。”“郭”乃城之外墙也,即城墙。明代通安州附“郭”,那么“郭”是何人何时修建?从丽江沿革来看,丽江至唐以降处于木氏家族的统治之下,“麦良,通安州人,唐麽些叶古年二十三世孙,宪宗南征,麦良内附,中统初,以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中,其子麦兀袭职”〔4〕206。而《纳西族史》记载“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州(通安州)。明洪武因之,以土知府木得兼管(他在元末就任通安州知州)”〔10〕278。在元代通安州史料中,尚未发现记载通安州附“郭”。可见通安州附“郭”应为木氏家族统治时期修建,其修建时间可能在元朝后期甚至在明朝初年。

明朝后期,记载通安州附“郭”的资料少之又少。《徐霞客游记》是对明代后期丽江风土人情记载最为详细的史料,但对通安州附“郭”并没记载。据此推测明朝后期通安州附“郭”可能已倾圮,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终明一代,木氏土司在丽江府署没有修建城墙,但史料记载通安州附“郭”,这说明明代丽江是有城墙存在。

二、清代丽江城垣修建始末

清朝励精图治,逐步实现一统,在西南诸省实施改土归流,丽江木氏土司也逐渐纳入改土归流的范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青海流沙,归诚受官,藏地悉平,中甸内附,云贵总督高其倬奏请朝廷改土设流。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首任流官知府杨馥莅任,在丽江修建流官府邸、城墙等。

(一)清代丽江古城城墙修建背景

丽江改土归流后,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流官主张修建城墙,巩固统治,维护地方安定,“自昔建侯置守,必依山川之镇,恃扼塞之形,阿以固内而捍外”〔11〕461。

从宏观上看丽江东连巴蜀,西界澜沧,南临鹤剑,北则直接吐蕃,且从明朝时期防御吐蕃转变为清朝进藏的桥头堡,据乾隆《丽江府志略》记载:“……丽江府地方……为藏地官兵往还要区”,是“滇省出入西藏的咽喉”并成为“藏地往返之兵资,其牲口、粮食”的基地。倪蜕对丽江战略位置如此重要而没有修建城墙感触颇多,在其《丽江杂诗二首》中记载“通蕃俱有路,设险竟无城。辛苦边防计,年年足践更。”〔11〕461从微观上看:清代丽江首派流官,由于丽江府素无城池,既修建仓库、监狱,宜建筑围墙,以资防范。而丽江又处于内外要冲,地方守卫,也需修建城垣,“地当内外之枢,民无城郭之卫,常何以居?而变何以守?”〔11〕256也有学者认为“流官畏惧土司潜藏之威胁,生怕土司伺机反扑,筑城以防〔12〕121。”从宏、微观两方面来看,丽江战略地位在清代已发生重大变化,城垣修建势成必然。

(二)清代丽江城垣修建过程

在派遣流官到任丽江之前,云南地方要员上疏朝廷,称:“丽江府素无城池,今设有仓库、监狱,宜建筑围墙、衙署、兵丁营房,一并估计,公捐盖造等语”。而清廷认为:“查公捐俸工,相沿成习,不无巧借名色,以为科派里里之计。”并下谕旨,“……该督虽称公捐盖造,但滇省历年捐助俸工,至今尚未清楚,今若又行捐助恐仍派累里民,应行令该都抚会同司道官尹等酌量。不派属员,不累里民,能捐助盖造即行捐助盖造,如力不能,请旨动用正项钱粮修筑,庶不致贻累民生。”〔11〕152云贵总督高其倬上谕事中称:“仍严禁不许科派累民。”

由于杨馥深识地方情况,被委派丽江担任地方守员,丽江城墙也是在其主持下修建。雍正二年春(公元1724年),到达丽江。雍正三年春(公元1725年),杨馥奉旨修筑,并延请昆明征士恺然王君查勘地形,城址选金虹山下。城墙竣工后,“周以丈计,凡七百二十,高以尺计,凡十有二,厚视高之三,下广而上锐,基以石,覆以瓦,环绕以隍,开四门:东曰向日,西曰服远,南曰迎恩,北曰拱极,皆竖楼于上。又别为小西门,以通桥道而便赴集。”城墙修建浩工颇大,但“工计逾几万,而不困于民;财计逾几千,而无与于官。”其城墙恢宏壮丽,“瞻望雉堞,谓可备捍御而绝窥凯。”认为此具有“摇控诸蛮,据内外之防”〔11〕256-257之功能。

丽江在城垣修建完成后,并没有挖掘城池。由于丽江地理位置重要,而城墙修建为土城,有些士人主张修建石城,“丽江内蔽鹤、剑,外控维西、中甸,为滇省出入西藏咽喉,应该建石城,庶资捍御〔11〕52。”但因各种原因并未付出实施。

(三)城垣修建的影响、维修与倾圮

城墙修建后,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方便百姓出入,曾开小西门,方便居民汲水与赴集。在清朝后期城中居民并不多,“丽江城垣,近以倾圮,城中居民甚少,而市廛繁盛,多在城外〔13〕452。”由于修建城垣材料不佳,对城垣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至城垣修建好后,也经历几次修缮。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因地震倒塌,知府樊好仁重修。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又倒塌,后未重修。但城垣倒塌后未及时修葺对丽江影响甚大,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杜逆倡乱,战火不断,地方失守,百姓生灵涂炭。在平定叛乱后,地方要员再次把修建城垣提上日程,“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臣派记名提督杨玉科带兵克复,时军务方殷,饷需奇绌,不能遽行兴建……行据署丽江府知府屈绍培率合属绅士,禀请筹款修筑砖城,以卫居民而固边圉……亦分别事势之缓急,经费之盈绌,次第办理,以符旧制〔13〕452。”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巡抚岑毓英奏请改建砖城〔13〕452。“归流时,板筑土围,历久圮废,厥后屡议兴修,以款巨不果〔14〕66。”

三、明清丽江城墙比较探析

明清两代,丽江城垣修建与否,取决于丽江的战略地位、地方官员的经营策略及城墙本身的防御功能。

(一)明清丽江战略地位比较探析

明王朝对丽江采取羁縻政策,丽江处于木氏统治之下,木氏对地方控制严密,运用险要地形,在要冲之地建关设隘,监视官吏及百姓出入;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进攻,对外不断用兵,增强了军事实力,其靖边的方位多处于维西、中甸甚至里塘、巴塘等地,消除了来自西北的军事威胁;通过政治联姻加强了对丽江周边府州官员及土司联系,某种程度上为营造安定、和谐的边界创造了条件;通过弘扬佛法笼络佛教上层人物,安抚统治区的百姓;对中央王朝忠心耿耿,为其分忧解难等,符合当时明王朝的边疆政策,获得了明王朝的鼎力支持。经过多年的经营,丽江逐渐成为滇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和辐源地,木氏土司运用各种手段牢牢控制滇西北各地,以致出现“世代无大兵燹”〔15〕的局面。但到清代丽江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青藏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的辖区,丽江成为滇西北入藏咽喉,为了固内捍外,清朝刚改土归流,地方官员鉴于当时丽江的内外形势,在清理弊政之后,修建城垣便提上日程。到清中后期,丽江社会趋于稳定,城墙的防卫功能逐渐衰弱,在城墙倒塌后不复修建。

(二)明清官员对丽江经营策略比较探析

明清时期地方官员对丽江管理方式不同。明王朝对木氏采取羁縻制度,这为木氏对统治区域的控制甚严提供了政治上的庇护。木氏采取宗族、军事、联姻等措施,使地方土酋臣服于己,其民众隶属于己;并且不断对外用兵,扩大了统治区域;利用丽江周围天设地造之险要地形,设置关哨,派兵把守;这样木氏土司俨然成为地方天子。而到了清代流官由朝廷派遣,代天子牧民边疆,其职责是守民而不是割据一方。在某些程度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尤其是集权控制的程度相对减弱。鉴于当时丽江的形势,因此作为新到流官为了固内捍外,修建城垣顺理成章。

(三)明清城墙的防御功能比较探析

通安州本是木氏统治的势力范围,木氏通过对外用兵、对内平定叛乱,增强了军事实力,使其统治的范围不断扩大,通安州所辖区即丽江坝子逐渐成为了木氏统治的核心区域,凭借丽江坝子周围之险峻的地理形势,构建了完备的防御体系。以致在通安州附“郭”倒塌后,不再修复。

改土归流后,丽江首派流官,鉴于当时的形势,便修建城垣。清代前、中期丽江地方社会太平,并无发生大的战争,城垣的防御功能并不凸显,再加上修建城垣的材料欠佳,以致竣工后不断修葺。由于当时丽江税收有限,财政吃紧,城垣倾圮后终无复修。

清代丽江城墙尽管倒塌时间久远,今天丽江古城一些地名还保留当时的名称,如北门坡、南门街等。城墙大致范围为今天的“五一街,振兴巷以东,至文明巷东端”〔12〕。城门位置“东门在今义正文明村口,南门在今天大研中心小学附近,西门在今五一路雪山书院附近,北门在今北环路附近。小西门在今崇善巷十字路口附近〔9〕111。”

四、结语

在古代城墙修建史上,“郭”与“城垣”在防卫、建筑样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郭”,廓也。也就是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而城垣在以上基础上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等。通安州附“郭”,但郭的形势已不可考。清代丽江修建的城垣,其功能既能卫君、又能守民。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置丽江县,并附“郭”,但记载“郭”的史料匮乏,其形势、功能也已不可考。在咸同年间丽江发生战乱,府衙、县衙惨遭破坏,战乱平定后重建,并未记载修建城垣。明代通安州附“郭”,但“郭”坍塌的时间较早,后并未重新修复。而清代丽江城垣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也倒塌了,距今已经有200余年,清代丽江所修城墙遗迹已无处可寻。纳西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尤其在民间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木氏对丽江文功武治早已深入人心,在地方民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通安州附“郭”的军事、民用功能记载匮乏,且倒塌时间甚早,而清代丽江城垣并非木氏所修,久远圮废。今天以至询问街头巷尾老者多不知矣。

〔1〕〔元〕孛兰盻.元一统志:卷7〔M〕.赵万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6:555.

〔2〕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6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明〕陈循.寰宇通志:卷113〔M〕.出版地不详,1947.

〔4〕方国瑜.云南史料从刊:7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7〔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清〕仁宗敕纂撰.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85(第二十八)〔M〕.上海:上海书店,1984.

〔7〕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163.

〔8〕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842.

〔9〕郭大烈,周智生.家住长江第一湾的纳西族〔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278.

〔11〕〔清〕管学宣.丽江府志略〔M〕.杨寿林,点校.出版地不详,1991.

〔12〕木丽春.丽江古城史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3〕周宗岳.新纂云南通志:卷23〔M〕.李春龙,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4〕〔清〕陈宗海.丽江府志:卷2〔M〕.李世宗,点校.出版地不详,2005:66.

〔15〕〔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朱惠荣,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930.

(责任编辑 袁登学)

On the Town and Walls of Lijia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MA Yinhang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Lijiang,Yunnan 674100,China)

T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is a town without city walls.This makes it amazing around the world.With varied strategic position in dynasties of past ages,government of Song,Yuan,Ming and Qing had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Lijiang.As a result,city walls which had ever been built were later pulled down for certain reasons and thus disappeared.

Ming and Qing Dynasty;Lijing;city wall

C912〔911

A

1672-2345(2011)11-0049-04

2011-09-15

马很行,助教,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城垣安州丽江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Observations of near-inertial waves induced by 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Seasonal variation and modal content ofinternal tid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叫一声丽江
去安州
绽放的丽江
能大能小
《土镇的百年孤独—安昌河小说研究》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安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