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黄蓝”战略谱写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
——山东省东营市海洋工作纪实

2011-04-01 01:59杨同更郭成秀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东营市渔业海域

杨同更 郭成秀

实施“黄蓝”战略谱写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
——山东省东营市海洋工作纪实

杨同更 郭成秀

东营市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一二期工程鸟瞰

“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东营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全市海洋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主要产业生产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7%,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临港石化、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海陆联动开发步伐加快。海陆联通的大动脉已经打开,东营港已是国家一级开放口岸,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被确定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性中心港,进一步加强港口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极大提升了东营港的主体功能地位;由陆向海拓展进一步加大,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被国务院批复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和优先发展区;由海向陆延伸进一步增长,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四区一城”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增加了海洋经济总量,提升了产业层次。

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岸海域已全面监测,近岸海域生态、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海洋污染事故等均能有效检测;管理信息化水平上升,能为海域管理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海域现状、动态变化信息和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海洋执法监察力度加大,开展了多项专项执法活动;加强伏季休渔和地方性资源保护力度,组建了渔民专用CDMA应急救援通讯系统,提高了渔政管理工作水平。

海洋科技创新取得阶段性进展。海洋监测及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取得新进展;完成了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海洋科技人才和骨干企业;全市渔业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构建了市、县、乡三级渔业技术推广和养殖病害防治网络体系。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东营市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未利用土地45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334.8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海岸线长413千米,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海洋管理基本经验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树立科学管海理念

一是逐步完善各类涉海制度。东营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完善了《东营市海洋功能区划》《东营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东营市海岸带综合管理(ICM)规划》《东营市海岸线勘定方案》《东营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秩序》《东营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通知》等配套制度,编制了《东营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修复规划》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规划》等相关规划,实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创新,全市管海用海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在海域管理工作中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完善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加强海域管理人员培训,严格执行征收标准和使用海域使用金专用票据,理顺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程序,目前全市已累计用海项目达到568个,确权海域面积8.17万公顷,确权发证率、海域使用金征收率均达到100%;积极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抵押制度,共招标拍卖海域使用权38宗,面积1.41万公顷,抵押海域使用权16宗,抵押贷款3890万元,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三是不断加大海洋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海监执法机构,实现了职能、机构、人员三到位;连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海域工程建设项目和油气开发、养殖用海、入海排污口的检查力度,促进了海域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全市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及养殖用海项目确权发证率和环保设施达标率均达到100%。四是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开展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暨“数字海洋”建设,按照国家及省里的统一要求,结合东营市实际,建立起具有东营特色的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管辖海域多点位、定点、大范围远程自动实时监视监测监控,对重点海域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视监测监控,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实现海洋科学发展

全市从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公益服务入手,不断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是海洋监测预报体系不断完善。东营市于2006年成立了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配备了先进实验室1400余平方米、大型监测预报设备二十余台;近两年,投入近300多万元建设了东营港海洋环境观测站、海洋预报信息中心、通讯网络及卫星地面接收等海洋预报系统,可实现观测潮汐、波浪、温盐等十多个海洋观测要素,已具备了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发布的业务能力;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6处,定期监测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对沿海陆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开展监测并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强环评管理,修复资源环境。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海上倾倒、溢油等污染案件;建立了东营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环保管理提供了快捷的技术手段;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增养殖放流项目,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对虾、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鳖等名特优水产品的人工增殖放流、贝类底播增殖等渔业资源修复项目,近海资源量得到有效恢复,捕捞量明显提高。三是大力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建设,选划建立了东营利津底栖鱼类生态、东营黄河口生态、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东营广饶沙蚕生态等五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五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691平方千米,占全市海域总面积的30%。近年来,不断加大推进管理机构建设的争取力度,完善管理制度,积极编报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建设管理模式,科学进行本底调查,从2009年开始每年进行2次本底调查,进一步掌握了保护区海域环境及资源变化情况;紧紧围绕特别保护区建设需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海洋公益性项目,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多个国家级院所联合申报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增强海洋科技支撑

一是组织实施东亚海项目。东营市从2002年起着手争取入选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东营市项目经市政府同意于2007年正式成为网络成员;东亚海项目的实施对东营市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09年6月,在东营市召开了东亚海计划第三期项目启动大会,东营市与国家海洋局分别签署了两项合作协议,为今后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和广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2010年,东营市和厦门市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办的第三届东亚海大会,在国际上展示了东营市参与实施东亚海计划以来取得的成绩;2011年7月,东营市成功承办了东亚海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年会(PNLG大会)。二是争取国际对海洋事业的专项基金。广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不断拓宽视野、创新工作理念。目前,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技术援助项目“渤海沿海资源保护与环境管理”项目已经完成;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海事组织联合资助的东亚海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平行示范点建设”及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网络建设示范项目”正在东营市积极实施。

东营市独特的河海交汇景观 →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渔业,优化海洋经济结构

东营市沿海营养盐含量丰富,初级生产力高,生物资源多样,是鱼、虾、蟹、贝类的良好繁殖场所,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称。近年来,东营市积极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优产业结构,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74万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5万吨,渔业总产值86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6%、20%和135%。其中海参养殖面积达到9万亩,产量2400多吨,实现产值3.6亿多元;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9000多吨,产值3亿多元;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产业持续发展,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5亿元。规划建设了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功能定位为集养殖加工贸易、休闲旅游商居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滨海生态渔业区,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20万亩海水渔业示范区板块和10万亩淡水渔业示范区板块。黄河口中心渔港和广利国家一级渔港的建设带动了全市渔业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升级,东营市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有序可持续的水产捕捞业、先进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功能形式多样的渔业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渔业产业,有效提升了全市渔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了全市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展望

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核心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前沿城市,东营市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着非常难得的重大机遇。东营市“十二五”期间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全省乃至我国海洋经济强市与沿海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机遇,充分发挥东营市地处大河三角洲区位独特、海洋资源与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按照“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海洋环保产业为突破口,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蓝色经济区。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海洋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85%以上;海洋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建成现代化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胜利八号平台

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海洋,推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一是构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大力发展海洋高效生态经济,争取国家把东营作为海洋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建立以海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在全国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体制改革先行与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二是构建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以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入海口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三是构建山东重要的海洋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渗透能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聚集区,培育高素质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创新,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山东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

实现现代渔业的跨越发展

以建设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为目标,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为总抓手,以发展生态高效渔业、拓展现代渔业增养殖基地、提升渔业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为手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有序可持续 的水产捕捞业、先进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功能形式多样的渔业服务业等五大现代渔业产业,有效提升全市渔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224万亩,水产品产量54.79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62亿元。

一是加快健康养殖业的发展。加快渔业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力度,整体规划建设“三带七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产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其中,“三带”指浅海养殖带、滩涂养殖带和淡水养殖带,“七区”指浅海养殖区、海参高效生态养殖区、海水虾蟹生态养殖区、沿黄大闸蟹精品养殖区、“上农下渔”综合养殖区、淡水特色养殖区和设施渔业区。二是加快渔业增殖业的发展。在沿海海域及黄河流域,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实施耕海牧渔工程,重点实施渔业保护区建设、人工增殖放流和人工渔礁建设,全面构建渔业增殖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突破水产捕捞业的发展。将以全面落实国家相应政策为原则,逐步减少近海捕捞能力,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实施捕捞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远海捕捞和远洋捕捞;加强渔港、渔村等设施配套与建设。四是推动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在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渔业重点乡镇、重点渔港等地,依托较为发达的渔业增养殖业及捕捞业,大力发展现代化水产加工业,扩大加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全市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全国知名的黄河口特优水产品牌。五是加快渔业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推动现代化渔业物流业发展,构建新型渔业营销方式;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增加渔业科技贡献率;建设多功能的渔业合作组织,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完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对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跨越发展

一是坚持海陆统筹。以海洋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形成海陆一体发展、保护格局。二是完善海洋管理的三大手段。完善海洋法律手段,建立符合海洋管理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海洋行政管理手段,规范海域使用秩序;建立有效的管理经济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近海资源。加强海洋污染防治,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扩大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报范围;加强近海捕捞管理;广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加强公众尤其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等的海洋意识教育。四是加强海洋科技与调查管理,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组织海洋科技重大项目,建立海洋知识创新体系;搞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调查,大力开展“科技兴海”工作;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新技术在海洋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五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建设,建立全市海洋灾害救助保障体系。完善风浪潮防护体系,继续推进防潮堤、沿海防护林建设;建设渔港(避风港)和渔业海难救助体系,推进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信系统建设。六是依法审批海洋开发活动。全面实施海洋许可制度,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上来;推进海上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管理水平。七是加强海洋服务体系建设。建全、完善海洋开发与管理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海洋服务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系统、海洋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海洋救捞、潜水和水下作业服务系统建设。

本文系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No.201105005)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东营市渔业海域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遗落海域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