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保税港区建设地方高校特色物流专业——以重庆高校为例

2011-04-03 03:12田桂瑛
对外经贸 2011年12期
关键词:保税港区应用型

田桂瑛 汤 良

(1.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401524;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随着中国保税港区的批建,国家振兴物流产业的政策相继出台,物流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因此,继2008年重庆保税港区获批以来,重庆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且招生形势看好,尤其2011年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更是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物流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重庆各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师资及学生情况,在培养模式上走差异化路径,打造专业特色,以便因材施教培养出各具特色的物流专业人才,从而在就业时形成差异化竞争,增强各自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及重庆市高校的具体情况,探讨保税港区所在地方高校物流专业如何打造特色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依托保税港区打造地方高校特色物流专业的意义

物流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除了国家少数211高校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外,其他本科院校的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在企业从事实际的物流工作。因此,物流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就近择业,因此,该专业应尽量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重庆保税港区获批后,随着保税港区的发展,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因此,重庆各高校的物流专业紧密结合保税港区建设,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对服务保税港区经济发展,为该专业学生就近择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打造保税港区地方高校特色物流专业的路径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培养体系的指导纲领,因此应首先从培养方案入手。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是理论型的、应用型的,还是综合型的,应该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切不可只重视培养理论型人才,而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将其差别体现出来。例如重庆大学,应偏重于物流前沿理论的探讨及相关理论教学;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则应侧重于有关物流软件或物流装备的应用与操作等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应用型或综合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还应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为学生设定寒暑假调研目标,以便实地调研或实习,做到学用结合。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由于企业在招聘时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这与学生在校学习没有实习时间形成矛盾,致使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因为考虑到找工作时需要工作经验等问题,无心学习,要么逃课去实习,要么根本不来学校上课,对学校的正常管理造成较大影响。如果学校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则又会影响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软件操作及少量的物流装备操作帮助学生积累相应工作经验。学校应尽量完善相关实验室建设,尤其是物流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并安装ERP软件等专业软件系统,帮助学生熟悉物流的采购、订单、库存、配送管理等相应的操作流程。对于物流装备方面,学校毕竟不是企业,无法在装备使用中创造利润,所以,要求学校购置物流装备供教学所用根本不现实,因此只能借助到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等形式来完成。

3.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学生创业

学校应在鼓励学生创业方面做好动员及培训工作。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当今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与传统模式相比,现代模式更侧重于物流信息的收集、传播与控制。因此,物流专业的学生可借助专业优势,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等结合起来,创办具有当今信息时代特色的物流企业。

三、建设地方高校特色物流专业的对策

1.校企结合,教师先训

由于物流专业偏重于实践操作,不能仅从书本到书本,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但目前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根本不具备实践操作技能,若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又不太现实。因此,学校应重点考虑强化培训在岗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借鉴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经验,将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先在教师身上融合。重庆医科大学的教师,整个寒暑假基本上都在其附属医院里进行实践操作,与病人面对面接触。教师同专业医师的区别在于:专业医师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教师则是轮岗操作,基本上每个岗位至少执行一周,并就其中问题与专业医师进行探讨,以便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由于物流专业本身也涉及大量的实训操作,与医生看病相似,因此重庆医科大学的做法值得一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学习借鉴。

2.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共建或专门建设实训基地

各高校因教学需要而单独建设实训基地,耗资太大,而把学生引到企业实训,则又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另外,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短期实训又无法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企业通常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生成规模的短期实训。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协调某些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或者政府出资建设专门的实训基地,供本地各高校进行相应的实训,也可以有效解决实训基地缺乏以及各高校重复建设实训基地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3.重视教材建设,鼓励自编教材

因大部分物流方面的教材都是以理论为主,既无法体现地方保税物流特色,也没有结合各个高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一些与保税港区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如保税区管理等,则根本没有现成的教材。针对此类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鼓励高校教师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及本地保税物流发展情况自己编写相应教材。当然,这需要高校教师做大量的实地调研、考察及文献搜索等工作,同时还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密切合作,比如必须取得有关部门尤其是保税区管理部门的配合等。要做好这一工作,应从两个途径解决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基金,在完成有关基金项目的同时完成有关调研、考察及教材编写工作等。

[1]戴正祥.基于课堂教学的国际物流专业方向培养导向之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8).

[2]张日新.大学的经济属性、政府角色与成本补偿[J].重庆社会科学,2011(3).

[3]张一力.基于地方资源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4]宋新刚.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8(11).

[5]陈潮珠.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物流紧缺人才[J].广东合作经济,2007(5).

猜你喜欢
保税港区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验收
青岛汽车口岸进入“保税时代”
港区使命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港区文化牌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港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