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非言语交际》述评

2011-04-03 07:45马博森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意向性韵律言语

管 玮 马博森

(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58;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语用学与非言语交际》述评

管 玮 马博森

(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58;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Wharton,Tim.2009.Pragm atics and Non-Verbal Comm unic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x+219 pp.ISBN-13:9780521870979.

1.概述

非言语行为是如何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来帮助说话人传递交际意图的?对这一疑问,以往的语用学研究关注很少,学者们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了言语交际行为上。伦敦大学学院的名誉研究员Wharton的新著《语用学与非言语交际》(Pragmatics and Non-Verbal Comm unication)意在改变这一现状。该书共分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 2009年出版。我们先择要介绍各章内容,然后做一简评。

2.内容简介

第一章“自然语用学”(Natural Pragmatics)是全书的导论。作者除了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外,还对一些常用概念如“natural”、“language”、“pragmatics”、“communication”的涵义做了说明。作者认为人们交际时产生的表情、手势和韵律等自然交际特征包含重要信息,但以往的语用学研究过多关注言语交际,而对非言语交际却研究甚少。在 Grice(1957,1989)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交际涉及意图的表达和识别,不是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关联理论又从认知角度出发,吸收了 Grice的意向性交际(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观点,提出明示-推理的认知语用学研究框架。《语用学与非言语交际》一书将关联理论作为研究非言语交际的新途径,着重探讨如下四个问题:1)自然非言语行为与意向性交际有何联系?2)如何理解非言语行为?3)非言语行为传递的是何种信息?4)自然的非言语行为与非自然的非言语行为有何联系?

第二章“自然与非自然意义”(Natural and Non-natural M eaning)主要探讨第一章所提到的四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即自然非言语行为与意向性交际之间的关系问题。Grice(1957)在其“意义”一文区分了自然意义 (meaningN)与非自然意义(meaningNN)。Grice举例指出,“mean”在“Black clouds mean rain”中,属于自然意义用法,体现事物作为自然符号 (sign)的意义,而在“His remark meant so-and-so”中,属于非自然意义用法。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区别相当于“说出”(saying)和“展现”(showing)的区别。Grice及其后来的语用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非自然意义上,放在了“说出”上。而有关自然意义,即“展现”的研究很少。本书作者认为,自然非言语行为,即 Grice所说的自然意义,可被故意展现出来,因而可用于显性意向性交际之中。

第三章“语用学与语用原则的范围”(Pragmatics and the Domain of Pragmatic Principles)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中心思想,然后提出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最后介绍了用于分析自然交际的一对重要概念:转化编码和非转化编码。关联理论兼顾交际双方,视交际为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传意者将意图公开地表达出来,受意者根据明示行为,在推理中寻找关联,付出认知努力,获得传意者的交际意图。在关联理论中,明示行为不仅包括言语行为,也包括眼神、手势等非言语行为,因而明示-推理交际涵盖了 Grice所说的“展现”与非自然意义,即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关联理论的目的在于全面描述显性意向性交际的特征,将“展现”和非自然意义均当做显性意向性交际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与 Grice不同,Grice旨在描述非自然意义的特征,关心的是“说出”,是非自然意义。本书作者认为,明示行为构成一个从展现到非自然意义的连续统(showing-meaningNN continuum)。这一连续统的存在意味着语用原则或准则的应用范围应涉及整个显性意向性交际而非仅局限于非自然意义的范围之内。本章的原创性在于,作者认为对语句的理解依赖于自然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之间的互动。自然非言语行为,如表情、腔调等,不仅在理解交际者意欲传递的命题态度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理解其意欲传递的命题中也起重要作用。

转化编码和非转化编码由 Blakemore(1987/2002)的概念编码(conceptual coding)和程序编码(procedural coding)发展而来。作者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者会将听到的言语在大脑中转化成相应的概念,这是对概念的转化激活 (translational activation),获得说话者要传达的概念表征 (命题内容)。这个编码过程就是转化编码 (translational coding),类似于 Blakemore的概念编码,编码的信息即概念信息。但有些言语并不转化为概念,而是缩小听话者寻找关联性的范围,引导推理方向,这个编码过程就是非转化编码 (non-translational coding),类似于Blakemore的程序编码,编码的信息即程序信息。

第四章“感叹词与语言”(Interjections and Language)对感叹词如 ouch,wow,yuk等进行了分析,它与第一章所提到的四个问题中的第二和第三个有关。具体而言,本章探讨三个问题:1)感叹词传递的是何种信息?2)感叹词如何传递信息? 3)感叹词是语言的一部分吗?过去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种将感叹词视为语言的一部分,如Ameka(1992),Bes meres&W ierzbicka(2003),W ierzbicka (1992),W ilkins(1992)等,进行复杂的语义分析;另一种认为感叹词并非语言的一部分,如 Goffman(1981)等,分析围绕感叹词在社会交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作者认为,感叹词传递的是态度信息,与说话人的情感或心理状态有关。在感叹词所传递的信息中,有些完全表达的是对命题的态度,有些表达的则是对引起某种感觉的感知对象或事物的态度,而有些表达的纯粹只是一种感觉。在上述所有这三种情形中,感叹词所编码的信息都是非转化性的或程序性的。

第五章“自然编码”(Natural Codes)讨论微笑、发抖等自然现象。作者以动物行为学家 Hauser(1996)对交际的进化研究为基础,将自然现象分为自然符号 (natural sign)和自然信号 (natural signal)两种。自然符号,如树的年轮、雪地上的脚印等所包含的信息可为某一结论,如树龄、动物出没过等提供证据,人们通过推理来理解它们。与自然符号不同,自然信号,如蜜蜂的舞蹈、黑长尾猴的报警叫声等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它们由自然编码支配,通过特殊解码机制来理解。自然符号不具有交际性,而自然信号具有内在交际性。自然符号和自然信号的区分不仅可用于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于解释人类的行为,如发抖等人类自然行为属于自然符号,因为它们仅为观察者提供信息,不具有示意功能 (indicating function)。而微笑等人类行为则属于自然信号,因为它们具有内在交际性,具有示意功能。作者认为,Grice有关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的区分不够详尽,因为自然信号既无法归入 Grice所说的自然意义也无法归入他所说的非自然意义。作者认为,尽管表情、腔调等自然信号不是语言编码,但属于具有交际功能的编码信号,同样可以运用非转化编码概念来分析。换句话说,所有自然编码所编码的都是非转化性信息。

第六章“韵律与示意动作”(Prosody and Gesture)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探讨韵律与示意动作,涉及第一章所提四个问题中的第四个。以往的韵律研究普遍认为,理解过程中的各类韵律信息构成一个从纯语言性 (如,对词的重读)到自然性(如,气愤的腔调)的连续统。本章最后讨论了 Kendon(1988, 2004)有关示意动作 (gesture)的研究。Kendon认为示意动作构成一个从手势 (gesticulation)到手语 (sign language)的连续统。该连续统与本章所提出的从自然韵律信号到非自然韵律信号的韵律连续统类似。尽管 Kendon从行为视角对示意动作的研究大大促进了人们对语言和示意动作之间互动的认识,但他的研究忽视了对交际意图的分析。

第七章“读心师”(M indreaders)从心理学层面对非言语交际展开进一步探讨。Grice的开创性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心理解读 (mind-reading)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所谓读心术是指人们依照潜藏于他人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该行为的一种心理解读能力。作者认为,人类拥有相当强的心理解读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进行成功交际非常重要。一旦这种能力遭到损害,人们的交际就会出现困难。自闭症患者便是这方面的例证。本书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可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心理解读能力的认识,如,自然符号和自然信号对心理解读能力缺陷者带来的问题可能不同,同理,自然符号和自然信号是否被显性地展现出来对心理解读能力缺陷者带来的问题也可能不同,这些区分在心理解读文献中通常都是不考虑的。此外,较之提供心理状态方面的证据而言,提供物质证据的自然符号或自然信号也许更容易被心理解读能力缺陷者理解,这一区分在心理解读文献中通常也是不予考虑的。本章最后讨论了Lieber man(2000)的相关研究。依据 Lieber man的研究,自然行为所产生的次注意力印象是在基底神经节中处理的。这为本书所作的意外性、隐性信息传递与显性信息传递的区分提供了某种神经生理上的证据。

第八章“展现-非自然意义连续统及其他”(The Show ingmeaningNN Continuum and Beyond)首先将本书所提出的展现-非自然意义连续统与 Goffman的应叫-语言连续统、Gussenhoven的自然-语言韵律连续统以及 Kendon的手势-手语连续统加以对比,认为其他三个连续统缺乏解释力,原因在于它们均建立在交际的编码模式 (code model of communication)基础之上,忽视了推理在人类交际中的作用。作者将这样的连续统统称为编码连续统 (Code-Continuum/C-Continuum)。作者指出,与上述三种连续统不同,展现-非自然意义连续统关注意图推理在交际中的作用,属于明示行为连续统 (Ostensive behaviour-Continuum/O-Continuum)。明示行为连续统可涵盖编码连续统中的所有要素,但反过来不行。本章接着讨论了语言的演化问题,认为明示行为连续统可用于从历时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进化与发展。作者最后围绕对本书开头所提四个问题的回答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并对关联理论及本书所提观点的应用价值做了展望。

3.简评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拓展了意义的研究范围。受现代语用学的奠基人之一 Grice(1957)“意义”一文的影响,之后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主要围绕非自然意义展开。尽管这类研究抓住了语言交际中的主要方面,但却使得参与并影响交际的另一要素——自然非言语行为(如表情、手势等)——长期受到忽视。作者认为,自然意义也是显性意向性交际的一部分,我们应重视对自然意义的研究。本书正是对自然意义研究的一种积极尝试,这一研究拓展了意义的研究范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交际的本质特征。

本书首次从认知语用视角系统地探讨了自然非言语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有些学者也注意到了非言语交际现象,如采取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 Bolinger(1983)等;采取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的 Goodwin(1981),Schiffrin(1994)等;采取社会学或人类学研究视角的 Goffman(1964), Gumperz(1982),Hymes(1972)等。但这些研究者均未对此现象作出认知上的解释。本书以关联理论为研究框架,借助关联理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即概念编码和程序编码 (本书称为转化编码和非转化编码)的区分来分析自然非言语现象。

本书重视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自然非言语现象过程中,作者不仅吸收哲学、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大量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所研究现象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跨学科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创新的源泉。

本书重视研究的应用开发。现有研究表明,自闭症、阿斯波哥尔综合症 (Asperger’s syndrome)和右脑损伤患者对韵律意义的识别存在困难。作者认为,如果将本书有关自然韵律信号和自然韵律符号等概念的区分应用于对存在韵律意义识别困难的人群的研究,那么,我们对这类人群的大脑损伤的认识程度可能就会更深入一步。这样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应用开发价值。

本书也还存在少数不足之处。比如,有些例证乃作者自拟,显得不够自然,且主观性较强。这样,相关结论的可靠性也会受到影响。尽管研究自然非言语现象为语料的采集和加工带来了困难,但随着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这项工作的难度已大大降低。此外,多模态自动化分析技术 (Gibbon et al.2000)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大规模自然语料的多模态分析来更深入细致地认识自然非言语现象在人类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毕竟瑕不掩瑜,我们认为这仍是一本富有特色,值得向广大语用学爱好者推介的书。

Blakemore,D.2002.Relevance and LinguisticM 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 atics of D iscourse M 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bbon,D.,I.Mertins&R.Moore.2000.Handbook ofM ultimodal and Spoken D ialogue System s[M].Boston:Kluwer Academic.

Grice,H.P.1957.Meaning[J]. Philosophical Review,66: 377-88.

Grice,H.P.1989.Studies in the W ay of W ord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ndon,A.1988.How Gestures Can Become like Words? [A]. In F. Poyotas(ed.).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Nonverbal Comm unication[C].Toronto:Hogrefe.131-41.

Sperber,D.&D.W ilson.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管玮,浙江大学博士生、浙江财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电子邮箱:wellewell@ 126.com

马博森,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电子邮箱:mabosen@126.com

(责任编辑 吴诗玉)

猜你喜欢
意向性韵律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关于冬天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