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吸收FDI的趋势分析

2011-04-04 04:12张家友四川师范大学胡剑波西南财经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4期
关键词:利用外资跨国公司金额

■张家友 四川师范大学 胡剑波 西南财经大学

后危机时代中国吸收FDI的趋势分析

■张家友 四川师范大学 胡剑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FDI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它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吸收FDI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额连创新高。然而,2008年,因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继而演变成全球的经济危机改变了这一趋势。进入“后危机时代”后,FDI更是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了重大的影响。

一、当前全球FDI发展态势

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FDI流入量从2007年1979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下降到2008年的16970亿美元,下降幅度为14.25%。截至2009年底,全球FDI流入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再次下降34.35%,降至1114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发组织)预测,全球FDI流入量在2010年将会回升至1.2万亿万美元以上,2011将进一步升至1.3~1.5万亿美元,2012年则向1.6~2万亿美元挺进。

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FDI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全球FDI目的地和来源地的相对重要性预计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经历了6年的连续增长之后,FDI在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流入量于2009年下滑27%,降至5480亿美元。虽然FDI出现了收缩,但是这一类别表现出的危机抵抗能力却强于发达经济体,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在全球FDI流入量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2009年,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将近半数全球FDI流入量(42.9%)。在这最大的FDI接受国中,中国于2009年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全球FDI接受国位居前6位的目的地中,有半数为发展中或转型期经济体。其次,初级部门、制作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三个部门的FDI不约而同出现了下滑。制造部门的FDI受挫最大,该部门的跨国并购与2008同比下降了77%,初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跨国并购交易的收缩幅度相比要稍微低些,分别为47%和57%,以致初级部门和服务部门在全球跨国并购交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而制造部门所占的比例大幅度缩减。再次,公司进一步国际化。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了FDI的流量,但他却并未使生产的日益国际化进程停止不前。2008~2009年,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销售额和增加值的下降幅度与世界经济的收缩相比极为有限,外国子公司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创下了11%的历史新高。2009年,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稍有增长,升至8000万名工人;外国子公司的资产增加了7.5%。

二、当前中国吸收FDI的现状

(一)我国吸收FDI的总体规模

中国从1979年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开始,FDI企业在我国就逐步增加,流入量一直在稳步增长。2008年以来我国吸收FDI继续保持较快地发展势头,实际利用FDI金额为923.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8%。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际利用FDI金额为 900.33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2.56%,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所吸引的FDI总额仍旧遥遥领先;新批项目个数为23435个,较2008年的27514个项目数同比下降14.83%。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95612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968.72亿美元。根据2010年上半年中国吸收FDI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FDI金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中国历史最高点;累计使用外资额将超过10000亿美元;新批项目个数将到25000个左右。

(二)我国吸收FDI来源地情况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际利用FDI的国家和地区仅为30多个,到90年代末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中国投资,而今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我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是,中国利用FDI的来源地构成却极不平衡:(1)亚洲十国/地区所占比例最大。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FDI金额为598.81亿美元,较2008年的554.10亿美元增长8.07%,占全年66.51%的份额。(2)欧盟主要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所占比重仍旧偏低。2009年,我国实际利用FDI金额为50.68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1.48%,占全年5.63%的份额。(3)北美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出不稳定性,忽高忽低,所占比例是所有区域中最低的。2009年,我国实际利用北美的FDI金额为34.17亿美元,较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03%,占全年3.8%的份额。(4)部分自由港来华直接投资的份额逐步减少。2009年实际利用 FDI金额为 175.62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减少68.36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8.02%。

(三)我国吸收FDI的方式结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其经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外商投资主要采取合资方式和合作方式;90年代中后期,外商借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大好机遇,选择了对自己极其有利的独资方式迅速抢占中国市场。进入21世纪,独资方式的外商投资额首次超过合资和合作方式投资份额的总和,并以更快的速度继续增长。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利用外资方式的金额数量有所影响,但是影响甚微。2009年,外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686.82亿美元,较2008年同比下降5.02%;合资和合作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72.73亿美元和19.03亿美元,较2008同比分别下降0.26%和增长6.85%。

(四)我国吸收FDI的行业结构

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看,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服务业)次之,投资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比重最小。据统计,2009年,三次产业利用FDI项目数达到23435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项目数为896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 3.82%和1.59%;第二产业项目数为10324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0.76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44.05%和55.62%;第三产业项目数为12215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85.28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52.13%和42.79%。总体上来看,与2008年相比,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比增长19.96%,第二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减少5.97%,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比增长1.53%,可见,虽然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除了第二产业在吸引FDI受到一定的影响之外,第一和第三产业吸引FDI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还有继续上扬的趋势。

(五)我国吸收FDI的区域分布

从外商投资结构的地区结构来看,中国各地利用FDI极不平衡。FDI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吸引的FDI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虽然这种地区差距有所缓和,但其外商投资区域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以实际利用外资为基准,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从1998年的84.92%上升到2007年的87.7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则分别从9.52%和5.56%下降到2007年的7.29%与4.92%。受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下降到84.7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则分别上升到8.05%和7.16%。2009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回升到86.18%,中部地区所占比重下降至5.93%,而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却保持微弱的上升态势,增至7.9%。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FDI的发展趋势

(一)第一产业将成为FDI的重点领域

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全球FDI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但投入农业的FDI则呈现上升趋势。1990年,全球农业FDI为每年不到10亿美元,2005~2007年,该投资额却已经增加了2倍,达到每年30亿美元。此外,处于东道国价值链下游产业的跨国公司(例如:食品加工和超市)也投资于农业生产和订单农业,进而促使其对该行业的参与规模出现成倍增长的局面。在危机中商业周期比较敏感的行业,如化工、金属与非金属制品、机械设备、汽车的FDI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周期不太敏感、需求稳定、处于较快发展阶段的产业,如农业等受到的影响就要小的多。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第一产业FDI实际利用外资额由2008年的11.91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4.29亿美元,再到2010年上半年的8.99亿美元,一路呈现增长态势,预计2010年全年第一产业FDI实际利用外资额将接近20亿美元。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国家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良好的市场前景、危机带来的行业重组机会、企业寻求自然资源的投资动机、以及人们对农业领域认识的提高等有利因素,农业领域的FDI势必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第一产业FDI的发展。

(二)服务外包仍旧是外商投资热点

目前,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占全球投资的近2/3的份额,服务外包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据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估算,2009年全球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300亿美元。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跨国公司更加注重节约运营成本,服务外包无疑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由于稳定的政治局势、良好的经济环境、广阔的市场、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深厚的产业基础、优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基础设施等众多优势的汇集,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据国家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资料显示,虽然受到外部环境一定的影响,中国的服务外包在2009年仍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离岸服务外包产业从2008年的46.9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10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5.14%。据中心预测,2010年还将增长40%至14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扩大金额、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

(三)利用外资发展低碳经济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导致全球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大量的消费需求所致,而消费需求品的生产者主要是在华的跨国公司。因此,跨国公司应该为转向低碳经济做出不可推卸的贡献,原因在于他们不仅在广泛的国际业务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GHG),还在于他们最有能力创造和传播技术,以及为减少GHG排放的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跨国公司必然既是问题的一部分,又是解决办法的一部分。有一项研究表明,为了将GHG排放量限制在2℃的目标所需的水平,在2010~2015年间,全球需要每年额外投资 4400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所有的研究都强调,要在促使全球经济更加有利于气候方面取得进展,私营部门的资金贡献必不可少。因此,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将以跨国公司和外国投资为目标的低碳政策纳入国家经济与发展战略。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我国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GHG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合作

随着中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步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仍旧较高,能源密集度在不断提高,能源消费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由此决定了中国温室气体(GHG)排放总量大、增速快。2000~2005年,中国CO2排放量增长了58.9%,而美国仅仅增长1.7%,分别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56.9%和3.2%。在经济增长方式仍旧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为主的背景之下,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积极参与CDM项目国际合作无疑是中国减少GHG排放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2012年前发达国家需要减少约50~55亿吨CO2排放量,其中一半的减排量由发达国家内部完成,余下超过25亿吨则需要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技术来开发新能源,或是通过改造发展中国家现有能源设施的CDM项目来实现减排目标。世界银行研究认为,中国将可以提供全球CDM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按现行价格和《京都议定书》的目标,CDM市场规模在150~250亿美元之间,其中有30~50亿美元CDM交易来自中国。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为适应由吸收外资为主转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将加速对外直接投资,这也必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4.023

猜你喜欢
利用外资跨国公司金额
2001年-2020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资金来源情况表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
利用外资概况
立案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成交金额前10名营业部买入的前3只个股
一周资金净流出金额前20名个股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