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

2011-04-08 19:03王秀丽王华琳
哈尔滨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尿糖降糖药低血糖

王秀丽,王华琳,徐 荣,杨 敏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糖尿病(DM)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疾病,其患病率不断攀升。20世纪90年代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亿人,而到了2007年,该数字已经迅速增长到2.46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大于20岁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标化后为9.7%。据此推断我国已成为全球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上需终生治疗,自我管理、自我检测、自我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总认为在医院治疗后,就万事大吉了,放松自我管理,从而造成血糖控制不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在学会并掌握糖尿病知识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使广大糖尿病患者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检测、自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 自我检测

要控制糖尿病的先决条件是血糖及尿糖监测。在这一点很多患者,有知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次数上的不够,认为检测空腹血糖即可,对1 d检测8次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凌晨3点不了解,对检测间隔时间不了解,不能按时、按需检测血糖。老年患者可在夜间出现不被感知的低血糖等。尿糖检测不能代替血糖检测,原因是:①尿糖与血糖不同步,如当病人出现低血糖时,尿糖仍然可以出现阳性;②肾功减退时,肾糖阈升高,虽然血糖高而尿糖却反映不出来,但尿糖试纸价格便宜,使用方法简便易学,易于掌握。一般病人每日检测3次尿糖即可,即餐前1 h尿糖。当餐前尿糖持续全阴性,可改为检测餐后2 h尿糖,如餐后2 h的尿糖全阴性,表明糖尿病控制良好。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达到餐后尿糖全部阴性。一般来说对于越年轻患者(<40岁)要求越严格,年老患者(>65岁)要求可放宽。无论血糖还是尿糖的检测,都是糖尿病病情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患者调整治疗措施。有规律的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和保存血糖监测结果记录,为医生做出临床决策提供所需数据,帮助医务人员如何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一本监测记录可使患者全面了解治疗效果,使患者朝目标血糖控制有了努力的方向。目前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承受能力,而是患者对监测重要性缺乏认识。

2 自我治疗

糖尿病治疗手段发展迅速,各种药物、治疗方法很多,如何掌握和使用好这些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在药物使用方面,一些医务人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对此认识也很片面,主要是对糖尿病药物不了解,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文化知识相对落后,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有一部分靠别人灌输,而且观念落后,迷信偏方和江湖医生。服用药物后不是血糖控制不到位,就是血糖偏低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平稳。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和做广告的一些产品,甚至造成患者服药后死亡的现象,其教训是深刻的。注意给药的时间和次数,实际上给药的时间和次数要根据口服降糖药不同的半衰期和作用特点来决定。磺脲类药因其服药1~2 h后达到血药浓度高峰。故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都有不同程度胃肠反应,均宜随餐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的不良反应。再用口服降糖药时,只重视其疗效而忽视其副作用,从而易引起低血糖等发生。注意降糖药合理联用,可根据降糖药的不同降糖机制进行组合。如磺脲类降糖药或双胍类降糖药,多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则可加用拜糖平以帮助降餐后血糖。同时应用几种相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不可取。如某种降糖药反应不好,可以换用另一种。但患者在使用前一定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并咨询糖尿病专科医生后使用,最好让专科医生帮你制定降糖方案,以减少使用之后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糖尿病治疗的药物中胰岛素的使用上,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市场上胰岛素的剂型及种类较多,不是糖尿病的专科医生掌握起来都有一定困难,对于患者来讲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对胰岛素制剂不了解及使用方法不当。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胰岛素使用更应坚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②胰岛素用量做到从小剂量开始。③老年患者可能会使用多种药物,增强胰岛素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抗凝剂、水杨酸盐、磺胺甲恶唑、甲氨蝶呤、三环类抗抑郁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烟酸衍生物、β受体阻滞剂等。④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需要剂量调整。胰岛素用量减少10%~20%。⑤注意胰岛素使用的时间和种类。有些患者在不知长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的不同,结果最终造成血糖控制不稳定,对餐后2 h血糖高的患者,增加中长胰岛素,有可能增加低血糖发生。对于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宜只增加短效胰岛素的剂量而忽视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作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作用可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减轻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的压力。对高龄老年患者、精神异常、药物依赖或已有晚期严重并发症又无法自我检测血糖的老年患者,更应注意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剂量。⑥注射部位及方法不对,在注射胰岛素后未停留一些时间,而是将其立即拔出,导致药液流失,结果造成胰岛素不足;后预混胰岛素用前混合不充分,导致用药比例不稳定。注射部位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治疗。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血糖监测变化,自身胃肠功能情况、进食多少等,随时调整注射剂量。在注射药物期间,身边应常备甜饼、糖果等,以防低血糖发生,告诉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应按时进食,患者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时,应及时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心慌、手抖、多汗、烦躁、头晕、饥饿感,应立即给予患者口服糖水或加餐,重者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

3 自我管理

医务人员指导糖尿病人自我管理,是糖尿病患者治疗成功的保证。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对糖尿病的治疗不再是单纯的控制血糖水平,更要防治并发症,缓解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性化指导。具体措施:①建立患者档案,记录患者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自我管理教育内容、病情现状等;②制定自我管理教育卡,患者出院前有负责护士发给自我管理教育卡,记录有科室电话、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疗法、自我保健、自我管理、复查时间等内容;③自我管理实施程序,由糖尿病教育护士负责糖尿病教育,每周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1~2次讲课,出院后1月内每2周进行1次电话或家访,并要求病人门诊复查1次,以后每月1次,特殊病人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次数,患者可随时电话咨询。“缺乏糖尿病知识就像缺乏胰岛素一样”,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已经诊断就应该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并且要长期的随时进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糖尿病患者就学会了自我管理,掌握了治疗糖尿病主动性,是治疗糖尿病成败的关键。

[1]胡明,孙振球.生存质量测评在糖尿病患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1):99 -101.

猜你喜欢
尿糖降糖药低血糖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两味鲜为人知的降糖药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血糖正常而尿糖不正常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空腹血糖与餐后段间尿糖定量测定法在社区糖尿病筛查中的运用价值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