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其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2011-04-12 04:46
关键词:师生关系效能课堂教学

房 敏

(德州学院 历史社会学系, 山东 德州 253023)

1 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含义与制约因素

1.1 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这一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它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以自身为思维对象,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坚韧性和主观的努力程度。

通常我们认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但依据自我效能理论,教学能力并不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是由环境等外界因素造就的,而是教师良好的教学效能感使然。一般而言,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被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它括两个内容: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能否教好学生的主观知觉与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则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及努力程度,甚至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1.2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制约因素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

1.2.1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外部制约因素

1)学校领导方式。学校领导采取民主式的管理,引导教职员工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主动听取教师的建议,并且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就会受到莫大的激励,愿意为了学校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反之,如果学校的领导采取“一言堂”的专权化的管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就很难高涨,教学效能感也不能得到提高。

2)学校文化。在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里,教师会感到工作的动力与责任,教师的工作态度、学生观念等各方面都会比较积极,教学效能感较高;反之,在一个管理不善、缺乏尊重的校园里教师就会懈怠,没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教学效能感就比较低。

3)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多种人际关系中,但是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到教师的自我定位,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4)第三方的评价。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得到学生、家长、领导和同事们的表扬与肯定,他就感觉受到尊敬,感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他的教学效能感就比较高;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的总是负面评价,他就会感到失落、工作乏味,体会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他的教学效能感就会逐渐降低。

1.2.2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部制约因素

1)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素质是个多元化的概念,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一般而言,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那么教师就表现得比较自信,不管是在与学生相处时,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较强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效能感就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反之,教学效果就差。

2)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积极、乐观、开朗活泼、独立自主、乐群善交的教师,教学效能感较高,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质量一般较高;相反,态度消极悲观、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教师,教学效能感往往较低。

3)以往工作经验的积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建立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根据挫折理论的观点,如果教师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历的挫折比成功多,教师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自己的定位就出现受挫“回归”,即以较低的定位来缓解自身的不平衡心理,这样的教师耐挫能力也较低,对客观事物的期望值也不高,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影响他的效能感的提高。相反,如果教师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成功远比失败的经历多,就会充满自信,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定位就比较科学、合理,耐挫能力就较强,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就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2 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1) 教学效能感通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实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自信心强,比较乐观,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强,敢于在教学中开拓创新,大胆使用新的教育理念。他们把师生关系定位为双主体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合理的目标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缺乏自信,耐挫能力较低,教育改革的动机不强烈,制定的目标不合实际,要么过低,要么过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

2) 教学效能感通过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倾向于选择难度较大、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他们能创造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倾向于引导式的教育而非直接的灌输控制。在课堂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整体的表现,准确把握教学节奏,较多运用成功教育形式,对学生积极鼓励与引导,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而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总是持怀疑态度,对学生发展总是抱悲观的态度,逃避教学改革,不愿意去和同事交流教学中的经验和难点,对学生态度冷漠,缺乏控制和管理教学情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机智。

3) 教学效能感通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情感体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又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效能感与目标达成之间的良性循环。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常会感到工作压力大而精神倦怠,缺乏成就感而毫无进取心,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4) 教学效能感通过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将师生关系定位在主体间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但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高低要依靠学生来反映,因为学生是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教学中是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欲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其内在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另一方面也受教师的启发。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学识结构、教学能力等的优化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 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

3.1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经验,而且还能从同事中得到归属感的满足,有助于提高教师效能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效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具有潜能的、能创造的、处在发展中的个体,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并给予指导与帮助。另外,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或者学生难住老师的尴尬局面,教师应该坦然面对,坦诚与学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2 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科学研究,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如果教师对学科知识掌握全面而深刻,就会增强其表述的清晰性,提高教学信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科研水平。组织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能够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起到替代性强化作用。对于新教师,其教学效能感尚末定型,容易通过教学实践锻炼、观摩教学等方式加以改变与发展。对新教师要在逐步增加教学任务复杂性和难度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教学和管理学生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可能获得成功,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信息,这有助于塑造和提升其教学效能感。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要促进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有效。

3.3 引导教师正确地进行教学归因,合理看待成败结果

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直接影响随后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这就是归因效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归因积极,则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增强教学效能感;相反,归因消极则会降低自信,降低教学效能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归因时,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既要从教的方面找原因,也不可忽视学的因素,既要注意到成功中客观因素的促进,也要注意到失败中主观的疏忽,正确看待教学的成败。

3.4 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效能感

1) 关心年青教师的成长,注重年青教师的岗前培训。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适应职业要求,可以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让专家型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策略、教学技术与心理上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这能较快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 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学技能培训,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面对新方法的实践中认识自己的教学潜力,提高其教学效能感。

3) 为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创造条件,并以民主公开的态度充分接纳教师的意见。倘若校领导能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对教师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而善意的建设性意见,那么这个学校教师的教学热情就会很高。

3.5 教师要严于律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是提高其效能感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理想。一个教师拥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不但会成为其本人追求进步的动力,还能使其遇挫折但不丧失斗志。其次,教师要积极提高业务水平,努力追求成功。教师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充实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新成果提高教师效能感。青年教师尤其应本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参加各种教学观摩课,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联系。最后,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要学会慎独。教师首先应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经历,因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这既有助于促进学生进步又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其结果都可能提高教师的效能感。教师还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不足,坦诚地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 吴岩.大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 罗晓路.专家一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2001(6).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效能课堂教学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