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正名》在当今社会的启示

2011-04-12 07:12唐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正名荀子命名

唐隐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荀子《正名》在当今社会的启示

唐隐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当时名实混乱的时代,他的《正名篇》不仅探讨了语言本体的问题,而且对事物的命名提出了“名实相符”、“约定俗成”、“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等观点,辩证地论述了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这些,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荀子;正名;名副其实;约定俗成

一、荀子正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据历史学家考证,“名”这个汉字在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又有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道:“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可见,名是人或事物的符号、名称,作用是使对象分明。

春秋以降,原有的奴隶社会的一切都逐渐崩溃:天子权威衰落,礼乐文明瓦解,夷狄文化冲击。社会巨变和文化的动荡,一方面使人们陷入茫然无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重新确立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确定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关系,创立某种作为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文化。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揭开了诸子学的序幕,其后,墨子、杨朱、孟子、庄周、惠施等多哲人纷纷创说立教,聚徒讲学。一时间思想的长空,群星闪烁。而“天下无道”却是那个时期最普遍的特征。孟子曾这样描述孔子的时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1]这一切在孔子看来都是源于“名不副实”,他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正名论是在孔子正名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论语》中,孔子的很简短的“正名”的观点,荀子则写了整整一篇文章来完善孔子的学说。儒家的学说长期没有得到发展,各种新事物纷纷出现,原先的那套话语体制越来越僵化,无法呈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能实现指示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伦理政治功能。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新的话语来完善表达机制。

荀子“正名”就是在“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涌数之儒亦乱世。”这种社会思想体系越来越混乱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当今社会命名怪现象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词义。每当改朝换代,新王取代旧王,以及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总会有一批旧词语随之淘汰,新词语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这本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然而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以及由于改革开放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国人在新词的命名上似乎越来越追求一种“时髦的刺激”效应,不管我们能不能理解接受,那些滥用词语、嗜痂成癖的人却越是乐此不疲的污染着语言,尤其网络爆红的语言,更是一代更比一代“雷”。当然,“雷人”的词语不仅仅限于网络,现在,大到豪华小新车,小到香皂,化妆品,国人在命名上为了追求洋味,盲目滥用词语,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命名新现象。上海有家个体面馆,卖的是地道“国产”肉丝面,却冠之以洋名“莉娜”。诸如此类的怪现象层出不穷。还有国产的格兰仕,乍听怎么就是一欧洲品牌。还有更为奇者。河南省临汝县有家生产玩具飞机,健身拉力球的工厂名曰:“河南省临汝高档玩具产业会社”。会社明明是日本国的用词,却被国内土生土长的工厂用来命名,真是滑稽可笑。

《刘子·鄙名第十七》载:“昔有贫人,命其狗曰富;命其子曰乐。方案,而狗入于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祸。其子后死,笑之曰:“乐!”而不自悲也。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刘子以此得出结论说:“立名不善,而受其弊,审名之宜,岂不信哉!”古人都知“立名不善”,“受其弊”,而我们现在却热衷于这些荒唐的词语怪诞的名称。又如一些相当规格的书籍报刊也经常出项许多庸俗低级、妖妖调调的书名,像什么《过把瘾就死》、《开发女人自身资源》等等,这些荒谬的名称在正规的书籍报刊中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再如最普通不过的肯德基(KFC)、必胜客(Pizza)、麦当劳(Mcdonald’s)现在已经被些污染语言的人改成KPM了。

三、荀子正名的原则在现今社会的应用

荀子不是语言学家,没有以专著形式提出一整套系统的语言理论来引起人们的注目,但决不能因此忽略他对语言本质所作的开河论述,他的《正名》篇集中反映了他卓越的语言观,堪称公元前3世纪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学论著,本文就《正名》中荀子命名思想的论述来探讨其对社会命名的指导意义。

(一)名实相符

关于名的释义,文章开头已经作过解释,这里就不再赘述。荀子又说:“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意思是说,名是指对客观存在的实进行的联系与概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实,富也。从而贯,贯为货物。”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又进一步解释道:“以货物充于届下,是为实。引申为草木之实。”段玉裁又说:“形而不名,未必失方圆黑白之实。”可见,“实”既可以指草木之实,具有事物的涵义;又可以指黑白之实,具有事物属性的涵义。

荀子虽没有像给“名”下定义那样解释“实”,但在其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说的“实”是“名”的指称对象,这里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事物或事物的类 (如“山”,“渊”等),事物的性质(如“喜”、“怒”、“乐”等)及其关系(如“良臣”、“父子”等)等等。

名是指实称的,为实所决定的,因此,制名必顺依据实。相同的实必顺用相同的名,不同的实必顺用不同的名。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名不副实的现象。在娱乐界,某位歌手碰巧唱了一首好歌或扮演了一个好的角色,出了点小名气,然后他又趁热在一些影视剧中客串了一些角色,或者唱了几首流行歌曲,同时又被媒体大加炒作,冠之以“影”“视”“歌”多栖明星,也不管他是否具备“星”、“家”的素质。在商业界,某商家为了促销某种商品,大肆宣传“买一送一”活动。在没有其他说明的前提下,人们通常认为买的“一”与送“一”是同一类型同一质量的商品。而事实上,这些商店所送的商品仅仅是一些圆珠笔、纸巾等小礼品的活动,也就构成名不副实的事实。

荀子认为“实相同,名亦相同;实不同,名亦不同”的观点,在现代这些名不副实的社会现象中仍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约定俗成论

荀子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又说:“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可见,名称只不过是人类社会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即“约之以命”。关于这个问题,晚清著名学者王先谦注得很好,他说:“若约为天,则人皆谓之天矣。”[3]也就是说,约定呼上天为“天”,大家就把上天叫“天”,并非上天这个概念非名之为“天”不可。

荀子的这番话使我想前段时间《环球时报》上关于城市改名的报道。2008年初,河北省政协委员提出,随着省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石家庄市”需要改成一个更加响亮、能承载省会文明和人文素养且耐人寻味的名字。一石惊起千层浪,一个更名的提议引来数十万网名激烈论战。浮躁的时代创造浮躁的逻辑。一个名与它所表达的概念或观念,只要符合语言大众的共同约定,那么这个名就是合适的名。具体到城市,独特的风格,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城市的名字首先应易于识别,便于记忆。作为城市组成部分,它还应该符合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质,并与周围的建筑相协调。如果说将石家庄改成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是不是这个名字就可以承载得了文明与素养了?难怪有网名恶搞:“如果嫌石家庄不够洋气,直接改成华盛顿得了;如果嫌石家庄不够出名,那么直接改成三鹿市或者三聚氰胺市得了。”石家庄这个名字已经深入全国人民的心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如果非得给其冠以一个“响亮的、耐人寻味”的名字,也许并不能为广大群众接受。

(三)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荀子《正名》有个总的原则,那就是:“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旧名不可以随便乱改,新名却可以约定俗从,旧名是传统的精华,新名是时代的产物,这种结合,充分体现了荀子的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路。名的异同要以实的同异为转移。例如,在以孙中山为领导的民国时代,人们尊重爱戴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全国各地的城市许多都是用“中山”来命名的,“中山路”在任一个城市都可看见。而在蒋介石统治中国后,众所周知,蒋介石的字是“中正”,“中正大道”则开始是遍布全中国。到了共产党解放中国后,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是“解放大道”了。而今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中山路或者解放路,而中正路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循旧名”有循的依据,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他对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始终是得到广大人民承认的。至于中正路的消失也是不难解释的,我们就不再过多解释。而自从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新中国后,解放大路就是“有作于新名”的结果,这些道路名称更改,是政治历史的原因。还有,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建了一个美术馆,题名里仁馆。《论语·里仁》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也就是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而在这,美术馆的取名很显然循于传统文化的命名。

四、荀子命名的方法对当今社会命名的启示

荀子在《正名》篇中所阐述的制名原则,即名实相符、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约定俗成等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乱命名的怪现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关于具体如何命名,如何做到“志无不可喻之患,事无闲废之祸”[3],荀子也有具体的方法,他认为有语言表达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在语言与世界的对应性不强,因此提出了“缘天宫”。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3]

“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3]

在荀子看来,我们对事物的命名最主要的就是缘天宫。缘天宫实际上是重视人的感觉系统对世界的反应,要求语言体系的重建要回到语言与世界的对应本身,而不是一味追求语言的逻辑构建。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于世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心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最终对接触的事物理出其种类。然而我们现在越来越模糊“心有徵知”,单纯地从我们的耳、目、口等感官世界来界定事物的名称。前不久发生的侯耀华侄女状告其侵占财产一案,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现在对事物的认识是否处于表层。大众只是从形形色色的媒体真真假假的报导中感性地认识侯耀华其人。他留给大众的印象就是一所谓著名相声演员、笑星等等一系列彩色的光环,在这些“著名的”名称的定义下,是不是我们大众运用“心有徵知”,做到“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的认识,现在看来,是那些感性的认识以及名不副实的称号所带来的错误的信号,使我们产生了错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如荀子所说“心有徵知”,然后“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就不会被侯耀华之流的虚华的光芒所蒙蔽。如果我们能早点认识本质的东西,也就不会胡乱地给事物冠以虚名了。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3]。依荀子的说法,命名本是简单的事情,相同的事物就取相同的名字,不同的事物就取不同的名字。“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3],但事实上,“邪说辟言”,“用名以乱名”的现象却是比比皆是。“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3]就像人,从婴儿到老人,不过是形体的变化而已,本质就是人。说到这,不得不重提石家庄市更名的事情。如果石家庄市在本质上,也就是说在经济、文化、民生等问题上没有丝毫的发展变化,仅凭将石家庄市改成所谓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正定市,“有化而无别”,改与不改,又有何异?

我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言说方式陷入了很深的困境,受到来自外界与现代化的严重挑战。在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名词不断翻新的时代,荀子正名思想的启示在于,要本着中国文化的根本,结合事物的本质,因“实”而定名,以实现中国传统话语的现代转型。我们遵循荀子的正名思想,可以还世界以本真,还事物以真名,使人不至于在眼花缭乱的“酷名”下迷失方向。我们要立足中国传统的制名思想,面对外来的文化冲击与影响,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最终达到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4.

[3]王先谦.荀子集解·正名[M].上海:上海书店,1991.279.

I206

A

1005-1554(2011)01-0017-03

2010-12-22

唐隐(1986-),女,江苏宿迁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正名荀子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为何P2P“正名”席卷网贷界 “另类”广告凸显行业危与机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