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04-12 11:36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徐 稳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徐 稳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向度。立足新世纪,回过头来从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寻找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从纵向上看,现代化可以分为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的现代化;从横向来看,现代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

所谓文化现代化,是指“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文化变迁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国际互动”。①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探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角度来看,有两类不同类型的现代化过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一类是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这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exogenous change),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很显然,中国的现代化是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是在外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开始现代化的。

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指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可以说,中国文化现代化涉及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二是对外国文化的选择、吸收和借鉴;三是现代文化的创新、国际交流和发展;四是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总是要面对如何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外来文化的激活作用在一个社会的变革之初表现得很尤为明显,因为在它的引爆下所产生的观念变革、思想变革成为了该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并且这种激活作用在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动或改革的深层推进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社会的大变革抑或改革的深层推进,势必要引入大量的外源文化因子作为酵母,激发和活化该社会的思想界精英,挺立时代潮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社会的重大改革作舆论宣传。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既代表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的方向性选择,它在“五四”前后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原因有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从诞生以来到现在一直是一种先进文化,它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文化而体现了其先进性。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弱势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总是向弱势文化扩散和传播,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正是这一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文化时代性要求的至上性成为先进中国人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滞后性,造成了西学东渐,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这在当时是一个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其实质是外来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交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在逐步实现中国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现代社会发展仍有正面价值的因素,是马克思主义顺利实现中国化的出发点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另一方面,整体上已与现代化进程完全不相适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在作为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走出一条全新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坦途。纵观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人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同样,中国人吸收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进程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从鸦片战争失败到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浪潮涌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变局,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西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迫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步觉醒的先进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开始接触、介绍、学习和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人必然会面临着文化选择的困惑。在这个比较、困惑和选择的历史过程中,知识界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点和思路。

第二阶段,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终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引发中国人重新思考和全面认识西方文化。人们逐步认识到,西方先进文化的精髓不只是坚船利炮,更根本地说不是坚船利炮,西方先进文化更有其制度内容,只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的文化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于是,维新派主张采取改良的方式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但忽视文化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采取暴力的方式,尝试推行西方的现代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缺乏现代民主制度健康成长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所以出现了帝制复辟的历史丑剧。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从辛亥革命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现代化探索的相继失败,使中国先进人物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与现代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结论,他们认识到文化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由此开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拓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民众进行现代思想启蒙,中国现代化的追求和梦想才能变为现实。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作了总体否定性的审视和批判,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来。这无疑是一场激进反传统、追求启蒙理念的文化转型。但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三种主张和选择:一是以胡适、陈序经等人为代表的西化论;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梁漱溟、张东荪、熊十力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三是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三种文化发展主张的激烈角逐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向和选择。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里程碑,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的“对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思想联结并不在于文化的概念、命题、范畴、内容的相同,而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文化属于西方文化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的一种,二者属于不同民族文化,它们之间在概念、命题、范畴、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通的地方,这种相通的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纽带或连结点。这种精神上的相通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的“对接”。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在历史上和逻辑上是一致的。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在文化发展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批判封建主义的武器,即资本主义文化;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即社会主义文化或者马克思主义文化。鉴于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中国革命的任务既要反封建以争得民主又要反帝国主义以争得民族独立,这种复杂的历史情势决定了这种文化选择的复杂与艰难。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但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发挥作用。这个结合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甚至是失败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有两次失误,一次是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一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两次失误的原因是相同的,即都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究其深层次的根源,依然是文化发展观念上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的的程度,首先要取决于其满足中国社会变革对理论需求的程度,它既要超越旧有文化的局限,又要植根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既要满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需求,又要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①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33页。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代化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一方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过程中批判地借鉴、学习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中国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有它能够中国化的文化价值理念倾向:首先,从文化维度看,在一个缺乏资本主义文明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内在需求、内在互动和内在转化的过程。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必须合理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方性、时代性、民族性等一切内容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理念,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主实现内在的交融和契合。最后,“马克思主义在与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西化思潮的争辩、论战和互动中凯歌前行,……进而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实现了灵与肉的融合即实现了中国化,从而结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②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31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历史转型,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转型,即由封建主义文化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它产生于东方,但也具有世界性的一面,也可以同外来文化相贯通:在古代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在近代又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在现当代则吸纳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在中国传播开始,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沃土中,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活力,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动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质的变迁,是一种文化发展上的伟大创新。总之,马克思主义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化,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有机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必然的逻辑结论和思想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A8

A

1003-4145[2011]08-0171-03

2011-07-12

徐 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佘克)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