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客主以首引 极声貌以穷文
——对汉赋美学价值的再认识

2011-04-12 20:23
关键词:汉赋文学创作

张 文 晋

(兰州师范学校,兰州 730070)

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诗歌的发生、发展与流变的过程。从远古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伊始,到《诗经》的形成与发展,再到辞与赋(尤其是楚辞)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说每一次的流变都是“诗之余”。

辞与赋,作为两种文学体裁,都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最早出现的。辞,即楚辞,汉代人用以称呼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的作品。赋,作为文体,初步形成于战国,而大声于汉代,故有汉赋的专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是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开始兴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①。根据现存材料,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荀子》的《成相》篇,就是作者采用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类讴谣而写成的。《赋篇》其题材也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由他吸收进来进行尝试写作的。这种文体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汉赋的这些特点的形成以及汉赋快速进入上流社会甚至成为整个社会的典雅文学,与汉赋源于隐喻不无关系。一方面隐喻(即谜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借助于隐语和暗示的手段表现劳动人民对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作为开发智力、测验智能的方法而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它委婉曲折,亦庄亦谐,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雅俗共赏,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劳动人民在创作隐语时,也将自己的是非观念、爱憎感情融入其中,“寓教于乐”,通过巧妙的寓意和影射,起着一定的讽谕、劝戒和教育作用,这与诗歌、散文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初步奠定汉赋体制的是枚乘的《七发》。《七发》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中间虽然杂有少数楚辞式的语句,但就通篇来说是间有韵文的散文,在状物叙事上则带有铺陈夸张的特点,这就是所谓“七体”的格局。它奠定了赋的基本形体,为后来赋家所继承发扬。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

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寢,云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透过班固的叙述和描写我们得知汉赋的流传与发展除自身的文学特质而外,汉武帝、汉宣帝大力提倡与推崇,加上地方王侯的喜悦与追风以及不同层次的作家群体的广泛参与有着很大的关系。汉赋的写作、流传以及整理加工基本上是由皇宫及王侯官府的人承担,汉赋结构宏伟,词汇丰富,多用骈语、排句,层层渲染,间有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其作品的主流思想也是歌颂“上德”。也有人认为“班固对汉赋的完全肯定和赞扬,也使我们认清了汉赋的社会作用和本质,它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②。

赋发展到汉代,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汉武帝等皇帝的大力提倡下而盛极一时,它的艺术表现也日趋完善。中国文学发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文学样式起初在民间逐渐兴起,渐渐被文人所重视、所运用,从一种鄙视的俗文学而成为文坛的正统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它的体制更加完备,表现方法更加精细,但它的生命也就慢慢停止了发展。汉赋也不例外。东汉末年,以张衡、赵壹、祢衡等人为代表的以表达个人对时代、社会变化感受为内容的抒情小赋的出现,就展示出赋的流变已经开始了,取代它的新文体正在萌芽。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人们受到赋“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这种代表性观点的影响,便很少学习、研究和传播汉赋,尤其是汉大赋的学习与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在中、小学几乎看不见赋的影子,就是在大学语文里也很难学习汉赋。甚至赋的学习与写作在当今社会上也是不多见。因为我们对汉赋的历史功绩、美学价值、文学贡献及它对当今社会影响的认识不够深刻,局限了人们的思想与才情的累积和迸发,延缓了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质与量的提升。笔者认为汉赋,尤其是汉大赋的繁荣与高度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人们的生活活动、生活感悟、生活情趣的拓展与升华;有力地推进了人们的文学思维、文学思想、文学感受及文学审美的深入发展;有力地推进了社会文化、文学、文字的大力发展与繁荣。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汉赋同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特征,蔚然于文学之林。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赋继往开来,功绩不朽,它洗净了童年的稚气,脱尽了原始的古朴,与经、史分道扬镳,开创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崭新的时代。

汉赋及其创作,完备了文学的美学特征。诗的押韵、齐整,辞的华丽、夸饰,文的铺排、宏大,骈语的对偶、典雅,诸体之美皆集于汉赋;它是文苑的明珠、韵文的瑰宝。

汉赋及其创作,产生了文学的多种形式。在汉赋作品中,诗、骚、文兼容,四言、六言、杂言皆备,尤其是造就了文人完整的七言诗体。

汉赋及其创作,形成了文学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和开创性。以宫怨、悼亡、纪行、山水、归隐、宫殿、乐器等为创作素材的,第一次出现在汉赋中。

汉赋及其创作,培育出了文学创作的群体。在“文林辩囿”③的汉代,先后产生了三个辞赋创作的群体,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宾客群体和汉武帝刘彻的文学侍从群体。这些文学群体的形成,对汉赋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汉赋及其创作,开创了文学的奖掖活动。梁孝王命群士作赋而奖优罚劣,中山王刘胜为鲁恭王作赋获赐二匹骏马,汉武帝以善赋而取士用才,汉宣帝更是“第其高下,以差赐帛”④。利的刺激,名的诱惑,赋坛上出现了“诸生竞利,作者鼎沸”、“词赋竞爽”、“日月献纳”的创作局面。

汉赋及其创作,开拓了文学的愉悦取乐功能。梁孝王与群士作赋取乐,孔臧为赋徐乐,武帝读赋大快心意,宣帝听赋有“虞悦耳目”之感,足以说明汉赋拓宽了文学的作用,使文学创作更贴近生活。

汉赋及其创作,为中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汉赋有着极其鲜明的创作思想、多功用的文学主张以及语言美和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足以将“文学的自觉时代”,从魏曹丕时代提前到西汉司马相如的时代。

汉赋及其创作,扩大了人们的审美情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锻炼了作家们的才情,为后世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当然有些汉赋难读难懂,尤其是汉大赋;而汉赋的博大精深,更是将文学创作推进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度。汉赋文字的艰涩难懂,并不是作家们故意卖弄学问,乃是出于抒情状物的需要,“物以赋显,事以颂宣,匪赋匪颂,将何述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为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多变,言情的形容词、借古言今的典故,频频出现;为穷尽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状物的词藻、列述物种的名词,不厌其繁。这是文学语言走向丰富瑰丽的必然历史进程,也是辞赋被视为高雅文学的原因所在。

笔者衷心希望今天的人们可以不再为汉赋的服务问题所困惑,实事求是,正确把握汉赋博大精深、韵散间出、形象生动、结构宏伟、气势充沛的鲜明特点。全面了解汉赋生于民间、兴于时代、盛于国隆的历史原因。古为今用,用汉赋的气魄感悟生活,以汉赋的精神领会宏伟,用汉赋的结构铺叙美好,借汉赋的气势激荡我们心怀,造就时代的宏篇巨制。

注释:

①费振刚.辞与赋[M].北京:中华书局,1990:94.

②费振刚.汉赋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5.

③芮宁生,等.汉赋[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④《汉书·王褒传》卷五六 “所幸公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芮宁生,等.汉赋[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2]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国文学史百题[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G]∥昭明文选,淳熙本.

[4][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东汉]班固.汉书[M].江建忠,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汉赋文学创作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
创作随笔
一篇汉赋一座城
创作心得
汉赋对水象的诠释
我与文学三十年
四音格联绵词语音模式分析——以汉赋为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