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2011-04-13 04:59胡轩宙李国安王波任真文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上肢

胡轩宙,李国安,王波,任真文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胡轩宙1,李国安2,王波2,任真文1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该文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针灸推拿治疗该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疗效,最终得出结论,即针灸推拿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提出今后当加强针灸推拿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及科学化。

中风后遗症;肌张力过强;针灸疗法;推拿;综述

1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探讨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人群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多于心脏病及癌症,脑血管病居三大死因之首[1]。中风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占8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而绝大多数患者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尤其在我国患病率达5‰以上,患病人数高达500万以上,在存活中又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2]。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中风之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内伤积损而致。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其基本病机。肌张力增高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肌张力在脑血管意外休克期时处于减弱或消失状态,随着休克期的逐渐消失通常在发病后期,逐步呈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它标志着脑血管意外后的脊髓休克期已经过去,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运动功能的控制尚未恢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在上肢表现为屈肌群、旋前肌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其中前臂屈曲、内收。

一般认为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现在已经知道生理上的肌张力来源于肌肉及相关组织的黏弹性、肌肉收缩程度[3]。临床常用“肌紧张”和“肌痉挛”来描述肌张力。有研究观察到肌肉疲劳发生后,肌内压增高,局部缺血,进一步造成氧化代谢降低,血乳酸增高[4], H+排出率降低,pH值降低,从而降低肌纤维的传导速度,引起肌肉收缩力量的下降,进一步导致了肌肉疲劳的持续发生。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同时,针灸具有缓解肌肉、韧带痉挛,从而降低肌张力的作用。另有研究结果表明,㨰法可以降低健康人腓肠肌静息状态下的肌张力[5],推断是利用肌肉的触变性[6]使肌张力降低,僵硬的肌肉得以松弛,可能就是中医推拿“松则不痛”的基础。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方法虽然疗效肯定,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且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外科治疗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不易普及和推广。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较多,疗效较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研究表明,针刺中渚穴能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7],针刺不仅能改善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程度,而且对其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下肢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达到在残疾、残损、残障三个层次上推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8]。

3 临床常用针灸和推拿方法

对于中风后肌张力增高,针灸疗法包括体针疗法、体针配合头针、体针配合皮肤针、电针疗法、艾灸疗法、针灸并用、针灸综合疗法及刺络拔罐等。本文就不同针灸疗法及推拿治疗本病的近年进展进行综述。

3.1 针刺疗法

陈加俊等[9]结合现代康复学的观点,利用金针促通术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金针促通术治疗组(40例)和取阳明经为主的对照组(40例),治疗组对肌张力增高的患者早期以诱发患肢运动能力,促进共同运动为目的,上肢选取屈肌侧穴位,下肢选取伸肌侧穴位,后期以促进肢体分离运动为主,上肢取伸肌侧穴位,下肢取屈肌侧穴位,予强刺激,不留针。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为主。结果表明治疗组的肌力和肌张力均优于对照组(<0.01)。

李佩芳[10]将现代医学神经解剖与传统医学经络腧穴相结合,采取针刺拮抗肌群穴位的方法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取得了一定效果。选取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配对芒针透刺,重手法强刺激,达到所属肌群收缩为目的,留针40 min,期间行针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阳明经穴为主,手法、治疗时间和疗程同治疗组。治疗前两组硬度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于秀梅[11]根据《灵枢·官针》篇“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以巨刺即左右交叉施治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组选取痉挛肌的拮抗肌侧经穴为主进行针刺,上肢多选阳经穴,下肢多选阴经穴。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中渚、合谷等;下肢取殷门、三阴交、阴陵泉、商丘等。针用补法。另选健侧穴位针刺,上肢以屈侧为主,多选阴经穴;下肢以伸侧为主,多选阳经穴。上肢取内关、尺泽、侠白等;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丘墟、风市、髀关等。针用泻法,两组穴位交替隔日使用,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中等刺激强度,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对比有显著性差异(<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有显著性差异(<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对比无显著性差异(>0.05)。

孙善斌等[12]以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将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星期。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O.01)。

何晓华[13]以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胶痉挛性瘫痪,能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和改善其运动功能。将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关刺治疗,疗程40 d;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SFMA)运动功能评测表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0.05),SFMA分值明显提高(<0.001),且肢体痉挛程度的降低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0.001)。

郭泽新等[14]以毫针深刺痉挛优势侧穴位,配以皮肤针叩刺痉挛劣势侧皮肤治疗68例脑卒中肌张力增高患者,毫针深刺以获取深部组织强烈针感为度,不留针,皮肤针叩刺以产生相应肌肉收缩和相应井穴产生明显疼痛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结果基本痊愈33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9%。

尹明慧等[15]用体针配合头针的方法,体针针刺肢体痉挛劣势侧穴位并留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2 刺络拔罐

倪卫民等[16]采用梅花针叩击配合走罐的方法改善瘫痪肢体的肌肉痉挛状态,将已出现肌张力增高的脑血管意外患者62例,随机分为刺络拔罐组31例、对照组31例。刺络拔罐组取患侧上肢肘横纹上的肱二头肌肌腱处,在尺泽穴与曲泽穴之间,局部可叩及肌紧张点。治疗采用双头牛角七星针,在患侧肱二头肌腱紧张点处叩刺,以局部皮肤渗血并布满叩刺部位为度,叩刺后拔罐10 min。对照组取穴肩髃、曲池、合谷、尺泽、曲泽、内关。治疗采用长40 mm毫针直刺1~1.2寸,行捻转手法,得气后温针灸2壮,留针30 min,起针后在尺泽和曲泽穴之间的部位拔罐。采用Ashworth量表法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刺络拔罐组在治疗后的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0.01),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0.05)。

3.3 电针

潘永清[17]用透刺加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上肢取列缺透阳溪,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下肢取伏兔透殷门,阴陵泉透阳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用长50 mm毫针透穴后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选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疗程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据此作者认为透穴针法在针刺阳经穴位的同时透刺到阴经的穴位上,可以激发阴阳二经的经气,调节阴阳二经的平衡,降低肌张力,改变其异常的运动状态。

米建平等[18]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37例。头部取运动区(患肢对侧),患侧上肢取极泉、少海、灵道,患侧下肢取箕门、曲泉、膝关、中封。针刺得气后,加以G6805电针仪,选用密波,频率为1~1.3 Hz,留针30 min。治疗5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为83.8%,生活自理能力指数提高,总有效率为86.5%。据此作者认为阴经电针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

3.4 灸法

马玲[19]用针刺合麦粒灸缓解中风偏瘫肌痉挛。分针刺组及针刺加麦粒灸组,针刺加麦粒灸组针后用艾绒作无疤痕麦粒灸,主要灸患侧足三里、悬钟、曲池。肩关节僵硬、上肢抬举活动受限选灸患侧肩髃;肘关节能屈不能伸者选灸手三里、上肢井穴;肘关节能伸不能屈者选灸曲泽、内关、上肢井穴;手指能屈不能伸者选灸外关、阳池、上肢井穴;手指能伸不能屈者选灸内关、大陵、上肢井穴;下肢能屈不能伸者选灸梁丘、阳陵泉、昆仑、丘墟、下肢井穴;下肢能伸不能屈者选灸阴陵泉、太溪、下肢井穴。每穴灸3壮,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两组疗法都能使肌张力降低,但针刺加麦粒灸组肌张力指标的改善优于针刺组。

3.5 针刀

张勇等[20]采用针刀治疗缓解足内翻、前臂屈曲内收状态。足内翻定位胫骨前肌上、胫骨后肌上,前臂内收定位肱桡肌上、旋前圆肌上、喙肱肌上。在以上施术部位细心按压,寻找能引起足内翻或前臂屈曲、内收的最敏感点。结果治疗上肢9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77.8%);下肢32例,显效2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9%)。同时结果显示疗效与病程无关,与针刺的部位选择及刺激量有密切关系。

3.6 中医结合康复疗法

秦润笋等[21]观察中医结合康复疗法综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效果。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4星期,采用修改的Ashworth评定级、Fugl-meyel(FMA)简化量表评分和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和评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0.01),而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两组均有明显改善。

3.7 推拿

尹爱兵[22]用止痉擦剂加手法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31例。用脱脂棉球蘸药液涂擦于患肢,用手掌反复涂搓。上肢操作,患者取坐位,用㨰法施于患侧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配合患肢外展内收及向背后回旋上举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至手部,往返4~5次,待痉挛的肌肉松弛后,再作肩肘腕部摇法,配合肘腕关节活动,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次,手指关节用捻法,时间共约10 min。下肢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㨰法施于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关节,再用拿法施于患肢,以膝部周围为重点,往返3~4次,待肌肉松弛,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屈伸和下肢内外旋,着重按揉风市、伏兔、膝眼、阳陵泉、委中、承山、解溪,时间约10 min。结果显效(肌肉柔软、有弹性,被动运动阻力明显减退,关节运动范围基本正常)7例,占22.58%;有效(肌肉稍硬,被动运动阻力减退,关节运动范围较前扩大)24例,占77.42%;无效(较治疗前无进展)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综上所述,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方法也多种多样,多采用综合疗法,但缺乏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案,也没有明确的适应证范围,各人对取穴、手法、针刺时机等不尽相同,观察结论也各有不同,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证实。因此今后我们当大力加强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这也应该是今后进行研究的大方向。

[1] 李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2] 沈思钰,蔡定芳.疏风通络法治疗中风[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 (3):189-190.

[3] Siegfried Mense, David G. Simons, I. Jon Russell, 著.郭传友译.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

[4] Murthy G, Hargeus AR, Lehman S,. Ischemia eauses muscles fatigue[J]. Orthop Res, 2001,19(3):436-440.

[5] 程英武,詹红生.㨰法对健康人腓肠肌肌张力影响的初步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1(7):43.

[6] Walsh EG. Muscles, Masses and Motion. The Physiology of Norma- lity, Hypotonieity, Spasticity and Rigidity[M]. London: Mac Keith Press, 1992:1O1.

[7] 佘军,孙忠人,盛波.针刺中渚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34.

[8] 沈甜.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90.

[9] 陈加俊,赵树华.金针促通术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现代康复,2000,4(7):994.

[10] 李佩芳.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 2001,16(1):42.

[11] 于秀梅.巨刺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1):28-29.

[12] 孙善斌,杨骏,张闻.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25-227.

[13] 何晓华.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胶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45-46.

[14] 郭泽新,汪润生.分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68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5,15(5):7-8.

[15] 尹明慧,吴力勇.针灸治疗脑卒中肌痉挛64例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2000,4(7):1091.

[16] 倪卫民,沈洁.刺络拔罐法对减低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10-11.

[17] 潘永清.透刺加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4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1):40.

[18] 米建平,张中成.阴经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0):7-8.

[19] 马玲.针刺合麦粒灸缓解中风偏瘫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1):41-42.

[20] 张勇,张翠平,李素萍.针刀缓解中风偏瘫肌张力增高32例[J].中国针灸,2003,23(4):246.

[21] 秦润笋,赵子龙.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56-1457.

[22] 尹爱兵.止痉擦剂加手法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3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0,9(6):35.

Advances in Studie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for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

1.,201203,; 2.,20021,

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10 years’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for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summarizes different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s and massotherapies for this disease and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concludes that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can clinically produce a good effect on this disease but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is lacking, and proposes that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clinical studies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should be intensified in the future.

Stroke sequelae; Muscle hypertonia;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Massotherapy; Review

R246.6

A

1005-0957(2011)02-0137-04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37

胡轩宙(1984 - ),男,2003级7年制学生

2010-10-30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上肢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