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中药方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尿路感染67例

2011-04-13 11:52于文强
山东医药 2011年22期
关键词:尿常规尿路感染抗生素

郭 萍,于文强

(1齐鲁师范学院医院,济南250013;2山东省交通医院)

尿路感染(UTI)是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属中医“淋证”的范畴,抗生素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但不能延缓或杜绝其复发。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们对67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36例患者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03例UTI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7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36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呋喃坦丁100mg,3次/d。并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针对性应用抗生素。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车前子15 g、冬葵子15g、王不留行15g、薏苡仁30g、滑石20g、通草9g、甘草6 g),随证加减。小便灼热不畅者加木通、白花蛇舌草、淡竹叶、车前草;血尿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茜草、紫草;尿检蛋白阳性者加金樱子、芡实、莲子肉、山茱萸。多加水煎,两煎共取汁500ml,分3次服用,1剂/d,疗程均为7 d。

参照《新药(中药)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均转阴,连续检查两次恢复正常,尿菌培养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阴性,追踪半年无复发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尿菌培养阴性为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尿常规较治疗前改善,尿菌培养偶呈阳性为有效;临床症状及尿常规改善均不明显,尿菌培养阳性为无效。以临床治愈、基本治愈、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39例、基本治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对照组分别为12、9、10、5例和8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观察组尿常规转阴55例、好转11例、无改善1例,对照组分别为21、10、5例,两组患者尿常规结果改善情况相比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39例未复发,随访9个月34例未复发,随访1 a 32例未复发,对照组分别为12、9、8例,两组相比P均<0.05。

讨论:UTI是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约2%。易发生于年轻女性,已婚女性发病率为5%,与性生活有关。孕妇细菌尿发生率达7%。小于50岁的男性少见。常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包括输尿管炎和急、慢性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本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女性多于男性。采用抗生素配合中草药治疗,疗效显著。自拟方中车前子、滑石、通草清热利湿,冬葵子、薏苡仁通淋利湿,王不留行活血通络除湿,甘草调和诸药且止茎中疼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通淋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这种方法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尿常规尿路感染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抗生素的故事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