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牧民得实惠:畜牧良种补贴项目

2011-04-14 06:04策划缪冬梅
中国畜牧业 2011年14期
关键词:冻精公羊畜牧

策划│缪冬梅

执行│刘 源

制图│涛 涛

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是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最有效、提高家畜生产水平最明显、带动养殖户增产增效最直接、最受广大养殖场户欢迎的强农惠农政策之一。自2005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工作开始试点以来,补贴资金不断增加,补贴畜种不断增多,补贴规模不断扩大。项目资金从最初的15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9.9亿元,累计投入近30亿元;补贴畜种从奶牛扩大到生猪、肉牛、绵羊;补贴范围从试点的15个县扩增到对奶牛的全面覆盖和其他畜种的600多个县。2011年,中央进一步加大了畜牧良种补贴力度,补贴资金较2010年增加了2亿元,达11.9亿元。新增部分用于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省区的肉牛、羊、牦牛良种补贴。在此,特介绍部分省区市的典型经验,以飨读者。

畜禽品种改良带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发展现代种业是“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是新时期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2005年开始实施的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真正起到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调动饲养户品种改良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收益,建立和完善畜牧繁育改良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大幅提高了畜禽生产水平。随着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广大养殖场户特别是散养农户自觉选购使用良种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加速了畜禽良种的普及推广,有效提升了畜禽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目前,生猪人工授精率由项目实施前的30%上升到60%,全国荷斯坦奶牛良种化水平已达到100%。据测算,人工授精改良后的商品猪提前5~10天达到100千克,节省饲料费用60~90元;荷斯坦奶牛改良后代母牛年平均产奶量提高500千克以上。

二是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支农惠农效应明显,养殖户实惠增加,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一方面,体现在直接投入成本的减少,选用良种由政府补贴,全国共有300多万农户直接受益;另一方面,体现在高产出带来高回报,通过选用优质精液和公畜配种,提高了后代家畜生产水平,通过项目技术培训改善了养殖场户的饲养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家畜养殖效益。据初步测算,奶牛和生猪生产水平提高累计带动农民增收约230亿元。此外,还体现在种公畜饲养量减少节省的成本投入,以生猪为例,生猪良补项目县减少种公猪饲养量约30万头,每年节约饲料成本约10亿元。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已成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最主要的抓手,促进了基层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增加了对优良种畜的需求,带动了种畜场的发展,全国种畜场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全国种公猪站由2006年的28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近5000家,种公猪站硬件和软件条件明显改善,以种猪场、供精站、人工授精服务点及人工授精技术员构成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为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打了坚实的基础。良种补贴项目增强了种公牛站优质冻精供给能力,2010年农业部公布荷斯坦优秀种公牛879头,是2006年的2.2倍,全国冻精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推动了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逐渐开展。

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赢得了较好口碑。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以来,各地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边实践、边探索,在具体工作中积累了三条最主要的经验。一是坚持加大资金投入。在中央投入畜牧良种补贴和畜禽原良种场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各地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山东、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实施省级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良种补贴畜种和范围,加强基层畜禽改良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坚持完善和落实制度。国家出台了生猪、奶牛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制定了种公牛、种公猪选择标准,各地细化了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强化制度落实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坚持技术培训与服务。各地通过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大人工授精员的培训力度,近年来累积培训生猪等人工授精员55万人次,显著提高了母畜繁殖水平。同时,依托供种单位、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教学科研单位,加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发放技术资料,大幅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重庆: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通过4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重庆市累计有53万个农户受益,生猪产业获得发展,确保了市场供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重庆市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强化领导,规范运作,大力推广普及生猪人工授精技术,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惠民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养殖农户得到了实惠,带动了养殖户增收,深受广大养猪户的称赞。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贯彻落实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广大养猪农户得到了更大实惠。通过4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底,累计使用精液450余万份,受配母猪138余万头,累计有53万个农户受益。通过项目建设,充分调动了生猪养殖户(场)改良生猪品种积极性。项目区县能繁母猪养殖户数和存栏量均有较大提高,2010年底项目区县有36.72万户养殖生猪,存栏能繁母猪80.63万头,较2008年分别增长2.3%和7.1%。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养猪农户得到更大更多实惠,国家扶持生猪产业的政策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2.进一步加强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夯实了生产发展基础。围绕生猪良种补贴的实施,全市加大相应良种项目统筹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支持生猪重点区县建设良种猪规范集中供精中心(种公猪站),强化了包括11个项目区县在内的生猪重点区县生猪人工授精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较完善的配种服务网络,培训了人工授精配种服务人员,引进了优质种公猪,完善和加强了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到2010年,全市已建成了生猪外种猪原种场10个,荣昌猪等资源保种场3个,祖代场47个,规范化良种猪人工授精站(中心)82个;建设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质量检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种猪联合育种攻关已全面启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覆盖面显著提升,以生猪为主的供种高地基础奠定。

3.进一步扩大了良种猪人工授精覆盖率,有力地提高了养殖科技生产水平。通过项目实施,让养殖户切身感受了良种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调动了农民改良生猪品种的积极性,提高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面。目前,项目区县生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89%以上,能繁母猪情期受胎率提高5%以上,并显著降低了繁殖障碍的发生、减少了疾病的传播,生猪生产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的政策性强、技术性高、程序复杂、工作面广,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好项目资金发挥政策效应,重庆市农委、市财政局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全市项目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专门成立了专家小组,主要负责对项目建设开展技术咨询、培训、指导和服务;制定良种补贴精液标识和人工授精技术规范;指导项目区县落实母猪加施标识和建档工作。各项目区县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并抽派了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畜牧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组,加强了项目实施、宣传、培训和指导等工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2.细化实施方案。重庆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重庆市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区县、项目建设目标、人工授精母猪和补贴资金计划;明确了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方式;明确了供精单位和良种公猪的品种和合格条件要求;制定了制度建设规范,统一了8种表格;明确了农业(畜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制定完善管理规程。编制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技术规程;制定完善了重庆市种公猪饲养管理规程、人工授精站和供精站建设规范、猪人工授精员管理制度、疫病防治制度、猪人工授精技术规程、猪精液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种公猪饲养管理制度、猪人工授精登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印发给项目区县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并规范上墙;统一制作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精液标识以及宣传明白卡;印制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相关表格,生猪人工授精站做好精液生产、发放和配种记录,为落实补贴资金提供依据;制定了生猪人工授精站考核办法,建立了生猪良种补贴的项目管理机制。

二是确保项目公开运作。确定供精单位是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重庆市农委组织专家对项目区县初选供精单位的基础条件、种公猪质量、供精能力、技术水平进行评定,并在重庆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公示。项目区县对市级公示的供精单位实行公开招投标,确定项目供精单位。收费管理上,项目区县与当地物价部门核定了生猪人工授精服务收费标准,并进行公示。建立人工授精站(点)服务承诺制,公布24小时服务电话,做到随时送配。鼓励生猪人工授精站向农户传授配种技术,让广大农户到站(点)拿精液自配。

三是扎实抓好建档立卡。对能繁母猪佩戴耳标并建档立卡,如实填写母猪基本情况登记卡,建立健全配种、产仔等相关信息记录档案,建立完善生猪良种补贴信息管理档案,便于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开展。定期对各供精站进行检查和指导,重点检查配种精液使用、配种记录、配种效果等情况,对达不到项目实施目标要求的生猪人工授精站,要求其限期整改,对整改期满仍不能达标的予以取缔。

四是切实强化资金监管。按照财政部《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能繁母猪人工授精配种建立精液发放使用登记册、发放通知书,供精单位向养殖者提供精液。区县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畜牧部门核定的配种情况及供精单位提供的有关凭证,与供精单位结算补贴资金。

4.完善服务网络。为更好地落实良种补贴政策,项目区县根据辖区内生猪生产发展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如荣昌、黔江,采取的是“集中建场、统一引种、统一供精、统一配种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即区县引进业主集中建公猪站,引进种公猪集中饲养,街道镇乡建立了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村(居委)因地制宜建立生猪人工授精点;另一种是如合川、江津等区县,采用的是“片区建站、相对集中、网点服务、整区推进”的模式,即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位置在能繁母猪分布范围的中心片区内,每个站负责建设片区内的所有配种服务点,形成了良种猪场、片区人工授精站及人工授精配种服务点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人工授精站作为实施生猪品种改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的服务实体,实行业主经营、自负盈亏、社办公助、服务牧业、行业监管的管理机制。

5.加强站点建设。一是加强了生猪人工授精站(点)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投入600万元、780万元、5100万元在26个生猪优势区县重点建设良种猪规范集中供精中心(种公猪站),补贴资金主要用于生猪人工授精站(点)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二是对生猪人工授精站引进高代次良种公猪,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6.狠抓政策宣传。一是以会宣传,形成从党政到行业到养殖场的共同认识。二是普及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登报、广播电视、在场镇设立咨询台、开会和科技下乡、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实施生猪良种补贴的有关政策及目的意义,让广大养猪农户充分知晓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及时了解国家政策,让农户知情、自愿受益,明白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带来了养殖效益,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好基础。

7.做好技术培训。为了保证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推广和良种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印发了实用性强的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资料,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基层畜牧技术员、种公猪饲养员、人工授精员等,对培训合格的人员发放了《人工授精员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取缔无证人员从事生猪人工授精的活动,确保母猪人工授精配种繁殖水平。加强生猪人工授精站种猪的检查和技术鉴定,建立了人工授精站良种公猪档案,记录了品种和耳标号,作好防疫记录。

江苏:分包采购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江苏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已受惠农户数达1.5079万户,使用补贴冻精28.05万支,已配奶牛13.82万头,受胎11.7535万头,佩戴耳标数达15.1984万头。

2010年,江苏省对全省12万头成年母牛进行优质冻精补贴,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一、认真组织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

1.公开招标,规范采购程序。为保证公正、公开、公平,江苏省畜牧总站和省财政厅农业处委托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奶牛良种补贴冻精招标采购。招标文件经过21天的网上公示后,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标,确定中标的种公牛站,并在网上公示7天。

2.分包采购,满足各层次需求。根据江苏省情况,为满足大、中、小型奶牛场和散户奶农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吸引种公牛站拿出不同档次的种公牛进行投标,确定了三个层次的冻精价格和数量,分包一:价格在15~19元奶牛良种补贴冷冻精液16万份,占2/3;分包二:价格在20~39元奶牛良种补贴冷冻精液7万份;分包三:价格在40元以上奶牛良种补贴冷冻精液1万份 。

3.综合选择,征求奶农意见后签合同。为了将优质优价的奶牛冻精用于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江苏省畜牧总站组织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质检中心(南京)等单位的有关专家5~7人,对中标种公牛站的种公牛,根据血统、育种指数、改良要求等进行了初步遴选,随后发文征求市县和奶农意见,根据反馈的种公牛号和冻精数量,江苏省畜牧总站再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种公牛和冻精数量的分解确定。最后与种公牛站签订良种补贴冻精采购合同,并下发《关于下发2010年度奶牛良补冻精数量分解明细的通知》。

4.召开会议,部署项目实施。组织召开全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工作会议,介绍交流项目实施经验,邀请专家进行奶牛选种选育和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对实施奶牛良补项目的要求进行具体部署。

5.举办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江苏省及项目实施县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手段,对奶牛配种员和奶农进行技术培训。据统计,项目实施期间,共组织相关培训25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奶牛养殖户3600多人次,技术指导5000多人次。

6.安排检查考核,提高实施质量。一是要求各市县实行实施进度月报制度,二是在各市开展项目自查的基础上,省站组织定期检查、随机检查、年底考核评比等活动,调查掌握项目实施进度情况,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二、强化完善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抓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让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江苏省成立了项目领导协调小组,加强对良种补贴工作领导和协调,检查督促项目实施。并由江苏省畜牧总站、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农业部牛冷冻精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江苏省奶牛育种中心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组成了项目专家组,对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奶牛人工授精、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等技术的培训。项目实施县高度重视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工作,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同时抽调业务技术骨干成立了项目工作组,提供项目技术支持。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根据项目实施要求,项目县分别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制定了配种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基层技术人员与奶牛养殖户培训计划,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包括冻精购进、保管、审核、发放、核对、使用、奶牛存栏、成母牛数量以及配种、产犊、产奶等相关资料,同时建立奶牛电子档案,记录规范、完整,归档保存。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对已经配种的母牛配戴耳标,建档立卡。各配种点均建立了冷冻精液领取、使用登记册。

3.完善配种网络,强化技术服务。在2009年购置30个液氮罐的基础上,2010年,江苏省又购置了10个液氮罐,分别发放到10个奶牛主产县(市、区)。各项目县根据地理位置及奶牛存栏分布情况分片设置配种点及配种员,每个片区设立一个配种点,配备一名专职配种员,完善设备,明确责任。配种员由县统一考核管理,合格后签订配种服务责任状,统一发证,持证上岗,非持证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项目实施区的奶牛配种。同时对配种服务人员和奶牛养殖场(户)进行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或开辟农业科技广播、电视讲座栏目,组织专家组成员讲课,对配种服务人员和奶牛养殖场户进行饲养管理、品种繁育、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各项目县统一制定配种服务收费标准,范围在20~80元,所使用的冻精公示编号、公开价格,并做好每次配种记录。

4.加强宣传公示,强化监督管理。通过电视、广播、印发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告知书和实施公告、村内张贴公示栏等形式,公示补贴政策、补贴区域、补贴标准、分片配种员及联系电话、奶牛养殖场(户)养殖情况登记册等,宣传到户。据统计,全年全省共印发各类奶牛技术资料、宣传材料、光盘等2.2万多份。同时加强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检查考核。省、市、县奶牛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随时派人至奶牛养殖场(户)进行了调查走访,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随时对每个配种点进行严格检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完善,及时查纠违规行为,确保项目的规范实施。据统计,全年全省调查走访1.2万户,完善解决各类问题200多次。

三、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江苏省奶牛良种补贴已受惠农户数1.5079万户,使用补贴冻精28.05万支,已配奶牛13.82万头,受胎11.7535万头,佩戴耳标数达15.1984万头。据调查,奶农和规模场对奶牛良补项目工作满意,良补冻精所产的小母牛体型外貌、生长发育等指标比改良前的好,良补产犊数量达11.68万头,良补后代产奶量达5.5~6吨,比改良前提高500千克以上,每头平均提高经济效益1600元以上,达到了预期的改良效果,成效显著。

新疆:加强配种服务冷链体系建设

两年来,新疆累积落实资金240万元,在全疆42个县市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截止2011年5月底,累计完成肉牛冷配20余万头。

两年来,新疆结合国家大范围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根据新疆肉牛改良工作实际,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扎实开展了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主要做法

1.做好项目组织领导工作。鉴于新疆地域辽阔、改良站点多面广等实际情况,新疆各地州畜牧兽医局和畜禽改良站也参与了项目管理和实施工作。

一是成立项目组织机构。自治区、地州、县市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和项目督查小组,制定下发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各地州、项目县市将项目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由县市分管畜牧业的主要领导亲自抓、畜牧兽医局局长具体抓,将任务逐级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职责,实行目标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如阿克苏地区采取地、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畜牧部门局、站领导包片方法狠抓项目管理,形成了地、县、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抓好与配母牛的组织与土种公牛的去势工作,在农区合理分布和开设配种站点,由配种站的育种员负责辖区牛配种,配种服务方式有两种,即发情牛集中到配种站配种和育种员上门服务两种方式;在牧区或牧民定居点,大部分项目县市划定放牧草场,将牛群集中放牧或分群放牧,将随牧土种公牛全部去势,设立半流动或流动式配种站,跟随牛群实施配种。

四是自治区、地州、县市均成立了项目督查小组,并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不定期开展项目督查,重点对冻精发放程序、配种收费、补贴公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违规操作和舞弊现象发生。

2.做好项目冻精采购供应工作。针对肉牛补贴项目县市较多,各项目县市补贴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少的实际,肉牛冻精由自治区统一采购,并经自治区政府采购办同意,自治区畜牧厅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共同组织冻精采购工作,委托自治区畜牧总站负责项目冻精的验收与发放。供种单位在交接冻精时要填写“冻精交接验收单”,项目县市在领取冻精时要填写“冻精发放记录表”。在结算补贴资金时,要求供种单位提供冻精采购合同、交接验收单和销售发票,手续齐全才予以结算。目前,项目冻精交接和发放工作正在进行中,各项目县市严格按照冻精发放程序进行登记造册,发放人、领取人签字备案,责任落实到人。

3.加强配种服务冷链体系建设。一是通过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支持,以及家畜繁殖工自筹投资,2009—2010年,共投入4500余万元用于牲畜品种改良液氮、冻精储运设备,配种器材及配种服务交通工具的配备,共配备大型液氮运输槽车2辆,大型液氮储槽19个,小型液氮运输车150辆,配种服务摩托车2800余辆,各种型号常规液氮储运罐9000余个,全区牲畜品种改良基础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完善和配置。

二是通过实施“自治区牲畜品种改良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强牛人工改良配种站点建设,合理设立配种站点,不断完善配种站点基础设施,截至目前,自治区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对全区各县市的配种站点进行了逐步更新和完善,保证了项目配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做好冻精液氮配送工作。利用覆盖全区的冷链体系,采用逐级输送方式,由自治区畜牧总站负责向各地州级配送站输送液氮和冻精,各地州(市)畜禽改良站负责向各县市配送液氮和冻精,各县市畜禽改良站负责向辖区各乡镇(场)配送液氮和冻精,各乡镇(场)畜牧兽医站负责向辖区各配种站点配送液氮和冻精。

4.强化家畜繁殖工管理。一是加强对项目区冷配点的清理整顿和验收认证工作,依法取缔了非法冷配点,对经考核合格的家畜繁殖工发放了由自治区统一设计的《良种补贴专职配种员上岗证》,实行持证上岗和年检制度,对年度考核未达标的家畜繁殖工取消其从业资格,目前,已对通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3000余名家畜繁殖工发放了“良补专职上岗证”。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改良站监督辖区所有家畜繁殖工与服务区域内的养殖户签订了《冷配改良服务责任书》和《劣质公牛去势保证书》,保证养殖户利益和项目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创新家畜繁殖工管理模式,2009年自治区颁布实施了《家畜育种员星级评比管理办法》,分1~10个星级对家畜繁殖工进行评比奖励,以激励其技术水平和项目质量的提升。2009—2010年全区共评选出1~10星级育种员3500余名,并分别颁发了荣誉徽章和证书,还对其中的800余名6~10星级育种员奖励专用工作服1套,对表现突出的50名8~10星级育种员分别给予3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在全区育种员队伍中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部分县市实行家畜繁殖工“包村”、“跨村跨县服务”、“包配包怀、收入归己”的新机制,有效推动了项目实施工作。

5.抓好配种收费和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新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牛配种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昭苏县等县市不向养殖户收取任何费用,配种费由县政府承担,其他各项目县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制定35~120元不等的配种收费标准,实行配种服务费、材料费与冻精费“三费分离”,严禁擅自抬高收费标准,配种收费统一采用自治区设计的“三联单”收取,要求标明冻精原价和国家补贴金额,并要求广大养殖户将冻精细管和配种收费单一并保存。如哈密地区规定每配1头牛收取75元的技术服务费(含耗材、交通、管理等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抬高冷配收费标准,如果在编的配种员违规加价,一经发现将勒令其将超出部分退还畜主,且年底考核判为不合格;如农民配种员违规加价,一经发现将给予辞退或按价追回冻精补贴款。各项目县市按项目要求,结合防疫工作的开展,采用自治区统一设计的档案卡,将配种、产犊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案。

6.加强项目培训与宣传工作。一是2008年以来连续实施“万名家畜繁殖工培训工程”,开展自治区、地州、县市三级培训,自治区级培训为师资培训,解决各地家畜繁殖工培训师资问题。各地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技术人员操作水平,逐步壮大了技术队伍,同时对养殖户进行了广泛培训,有的县市专门制作和播放牛饲养专题片,或给农户发放光盘,有的县市派技术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现场技术讲解示范。2010年,自治区举办家畜繁殖工培训班1期,培训50余人;各地举办地、县级培训班500余期,培训17万余人,其中家畜繁殖工6000余人,养殖户16万余人。

二是各级畜牧部门进一步加强项目宣传,将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和项目实施情况公之于众。利用新疆畜牧信息网上开办了“良种补贴”专栏加强项目宣传,对强化项目监督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项目区向广大农牧民发放种公牛图谱、宣传挂图、牛疾病治疗与饲养管理等宣传资料共50万余册。

二、项目实施所产生的效果

两年来,国家肉牛良种补贴政策,在新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是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收入。每年养殖户每头牛可节省20~30元的配种费支出,获得的优质犊牛增长快,生产性能较好,同项目实施前相比,项目生产的后代牛平均每头每年可为养殖户多增收1000元以上。

二是充分调动了广大养牛户使用良种冻精的积极性。随着项目优质后代牛的陆续生产,养牛户切身感受到良种牛带来的可观效益,良种繁育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增强了养牛户使用“良种、良料、良法”养殖技术的自觉性,尤其是自治区实施的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推广项目所产后代牛长势喜人,极大地调动了养牛户使用良种冻精的积极性。

甘肃:明确补贴内容 提供相应保障措施

就绵羊良种补贴项目而言,2009年,甘肃省投放7000只种公羊,2010年共产活羔羊246700只,每只多收入100元,合计增加收入24670000元。

为了把中央的政策落实好,好事办好,使广大农牧民受益,甘肃省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运筹,有力地保障了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主要做法

1.依据项目特点,详细制订实施方案。项目下达后,甘肃省依据省内绵羊改良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按照申报的数量、品种,通过广泛征求市州和专家意见,确定在22个县区组织实施。将具体补贴数量、品种分解到县,并编制了《甘肃省绵羊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

2.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分级分工负责。甘肃省农牧厅对项目全面负责,进行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和协调工作;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把握项目进展,对年终总结进行审定等。省财政厅负责项目资金的使用、检查和监督;会同省农牧厅和项目县区有关部门,监督招标采购工作,根据有关规定,核报补贴资金。省畜牧管理总站组织项目县申报项目,指导项目县制定实施方案;与入选种羊场签订采购协议、合同,组织各项目县实施好补贴项目,组织专家对项目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指导项目县制订绵羊选种选配方案。各项目县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对项目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组织下,负责种羊的引进、调运和发放工作,组织配种,制定选配方案;编制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培训计划;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配种、产羔等相关信息记录档案,报告工作进度,建立种公羊发放台账。配种站(点、户)负责按计划授配母羊,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提高受胎率。做好授配怀孕母羊、新生羔羊信息记录,佩戴耳标,建立台账。专家组负责项目区绵羊选种选配方案的审查;开展繁育技术包括绵羊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对项目县进行督导,对所引种公羊进行鉴定和验收。

3.明确补贴内容。一是确定补贴县区。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对绵羊补贴县区进行了认真选择,二是明确补贴范围及数量。绵羊良种补贴以实物实补的方式进行,以活体补贴为主,品种包括甘肃省地方良种和专门化肉羊品种。三是明确补贴对象、标准和程序和供种单位,并对种羊进行选择及鉴定。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种羊场按种羊场的标准进行评定,对种公羊按品种标准进行鉴定,公布入选的种羊场名单,并会同畜牧、财政主管部门、省招标办组织公开招标,统一采购种公羊,签订合同。供种单位按照补贴后的优惠价格向养殖户提供种公羊。四是建立台账和招标采购按程序操作。把好种公羊质量、防疫、检疫关,严防将劣质公羊、不健康的羊投放给农户。

4.提供保障措施。一是强化项目支撑,给良补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甘肃省的广大农牧民群众历来把养牛、养羊作为主导产业。2009年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本省49个牛羊养殖大县开展草食畜建设项目,两年整合资金3.1亿元,重点用于改良体系建设、青贮设施建设、牛羊品种引进改良和保种选育等项目。两年新建绵羊人工授精站350处,同时装备配套的设备、专门化肉羊(种公羊)都是政府买单,给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各项目实施县区,把技术培训工作作为项目实施基础,按照实际、适用、实效的原则,制订计划,明确任务,确定培训内容,落实责任到人,开展集中培训、巡回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积极筹措培训经费,做到配种员培训到人、养殖户培训到户,实现配种技术规范化、饲养管理标准化,使良种补贴项目真正起到提质增效作用。培训内容以人工授精技术、羊规范化饲养等实用技术为主,侧重实际操作,为了使这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2010年8月在天祝县举办了全省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班,共有120多人参加,收到了良好效果。各实施县区的技术推广单位在制定好选配计划的同时,抓好技术推广工作,努力开展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羊的作用,加快了绵羊改良步伐。

三是建立宣传监督机制。按照公正、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甘肃省畜牧、财政部门在省级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公布补贴政策、补贴区域、补贴标准及补贴县。县级畜牧、财政部门在县级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公布补贴乡镇和村。项目乡镇要适时张榜公示本乡镇受益养殖户及其绵羊配种情况;种公羊养殖户(点)要挂牌标明“农业部绵羊良种补贴配种点”,确保项目区内养殖户知情、受益。各级畜牧、财政部门设立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乡、村设立监督举报信箱,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认真查证,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查处,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工作,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先后组织专人进行了两次督查工作。

四是强化种羊场建设、加强种羊管理。绵羊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可以扶持一批种羊场,盘活一些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的种羊场,机遇难得。各有关种羊场则抢抓机遇,建立长效机制,在设施建设、种羊培育、饲养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工夫、做文章,按标准生产种公羊;克服短期行为,严禁倒买倒卖,防止把劣质种公羊投放到养殖户。严防弄虚作假,游戏指标,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如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供种资格和下次投标资格,确保绵羊良种补贴工作顺利实施。

五是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办事。绵羊良种补贴工作政策性强,牵扯面广,工作要求高。办事人员要公心、公正、公平,按原则办事。要求三个做到:一要做到遵守规则,坚持按原则办事,按标准评选,不徇私情,抵制各种干扰。二要做到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项目所涉及的标准、数量、办法、受益户要公开,程序、结果要公开;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把良补全过程置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三要做到保证质量。坚持公开公正原则,不凑数,不照顾;以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确保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成果的准确性、先进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二、取得的成效

2010年,农业部共安排绵羊良种补贴资金560万元,用于对甘肃省绵羊改良的支持。甘肃省于2011年3月初完成了绵羊良种补贴的招标、调运、投放等一系列工作,中标的优质种羊7000只全部投放到22个项目县。该项目涉及养殖小区134个,养殖户4665户,项目受益人可达28万余人。项目区新建绵羊人工授精站150个,累计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1105个(每个人工授精站5000元的器械由省财政买单)。截至目前,项目区已举办养羊技术培训班50期,累计培训绵羊人工授精人员394人,养殖户27127人,发放绵羊人工授精人员上岗证176人。2009年投放的7000只公羊,累计授配母羊237240多只,其中人工授精55670只。

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羊户的积极性,据2011年4月底项目督查情况表明:22个项目县,养羊数量净增246700只。2008年以来,甘肃省开始在全省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加之农业部良补项目的实施,引进投放了大量的专门化肉羊,改良当地土种羊,生产了大量的杂种羊,据对6县18个养羊大户54只6~8月龄杂种羔羊屠宰抽测,平均胴体重20.5千克,杂种羊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每只杂种羊比当地土种羊多产肉5千克左右,每只多收入100元以上,促进了养羊质量的提高,效益十分显著。

河北:突出科技支撑 创新工作方式

国家绵羊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河北省绵羊品种改良,调动了养殖户使用良种的积极性,提高了绵羊良种化程度和后代生产水平,对增加农民收益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北省按照政策公开、农民受益、合同管理、专款专用原则,严格项目监管和指导,突出科技支撑,加强种羊和配种质量抽查,国家绵羊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据调查,利用补贴种公羊配种繁育的后代绵羊6~8月龄出栏体重达到45千克以上,较改良前增长5千克左右。

一、规范项目操作

1.严格申报程序,制订实施方案。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办公厅文件要求,按照“统一部署、逐级申报、公开筛选、综合平衡”的原则,河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项目申报通知。对符合项目选择标准的县(市、区)的养羊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及所需种公羊品种、数量进行登记造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会同财政部门逐级进行项目申报,并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并根据全省绵羊养殖实际情况,本着相对集中、突出重点、保持延续性的原则,确定项目县的数量和具体项目县,将种公羊补贴数量和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落实到项目县。

2.统一组织种羊场评定和种公羊采购。河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技术推广单位、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按照种羊场入选条件对种羊场进行评定,对入选种羊场提供的种公羊进行鉴定,并组织项目县对补贴种公羊进行统一采购,与种公羊供应单位签订采购合同,及时拨付补贴资金。

3.加强项目宣传,实行调运单管理。省、市、项目县畜牧主管部门通过媒体公布补贴政策,并设立绵羊良种补贴项目监督举报电话。享受补贴政策的养殖户所在乡和村张榜公布补贴政策,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项目县畜牧主管部门按照省局要求统一印制种公羊调运单(一式三联),包括调运种公羊的品种、年龄、耳号;种羊场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电话、签章;种公羊运送人员姓名、联系电话、运送时间、签字及手印;领取种公羊养殖户姓名、地址、联系电话、饲养母羊数量及品种、领取时间、领取人签字及手印。调运每只种公羊都必须填写种公羊调运单,按要求签字、加盖公章和按手印,调运单由种羊场和领取种公羊养殖户各持一联,项目县畜牧主管部门备案一联。

二、强化措施保障

1.制定项目管理办法。为保证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确保项目的有效落实。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河北省制定了国家绵羊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明确了各级畜牧和财政部门的职责,完善了项目操作程序。

2.落实各级职责。为保证项目实施效果,河北省明确了省级、市县畜牧主管部门和养殖户的职责:

河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负责全省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工作。一是组织指导项目县及其所在设区市进行项目申报,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种公羊鉴定工作方案、种公羊管理办法和项目进度安排,协调项目县有关工作,指导项目县制定选种选配方案,组织专家对项目县开展技术培训和项目检查工作。二是组织省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对提供种公羊的种羊场进行评定,公布入选种羊场名单,组织种公羊鉴定工作。三是会同财政部门制定采购方案,组织项目县采购种公羊;省财政厅负责项目资金结算,并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检查和监督。

区市畜牧主管局、项目县畜牧主管局负责辖区内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一是负责制定辖区内项目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协调管理小组,建立责任制,落实种羊需求品种和数量,制定选种选配方案,并按方案选择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公布的种公羊。对种公羊来源、去向、系谱档案和鉴定资料进行系统登记,建档立卡。二是对项目要求和享受补贴的养殖户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收取自筹部分资金,组织种公羊的调运和发放。三是逐步建立种公羊调换使用制度,避免近亲繁殖,提高优质种公羊使用效率。

养殖户负责补贴种公羊的具体使用,接受各级畜牧、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检查,自发进行种公羊的定期调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未达到补贴条件但使用优质种公羊积极性较高的养殖户开展配种业务,提高种公羊使用效率,增强改良效果。

3.加强督导检查。河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会同省财政厅对各项目县不定期进行督导和检查,主要检查种公羊发放情况、档案建立情况、养殖户种公羊使用情况等,防止倒卖、变相销售种公羊,挤占挪用、套取中央财政资金行为的发生。项目县畜牧主管部门负责督促种羊场及时调运种公羊,同时加强补贴种公羊质量监督,防止以次充好、坑农害农现象发生,监督养殖户加强对补贴种公羊的饲养管理,提高利用率,防止倒卖补贴种公羊。

三、创新工作方法

1.明确质量责任。衡水市桃城区畜牧兽医局与种羊供应单位顺尧养殖公司签订了《种公羊质量承诺书》。承诺凡是属于配种质量方面的问题,如性欲低下,精子活力不够等,经区畜牧局和羊场鉴定属实后,一律包换相同体重的种公羊,直到养羊户满意为止。

2.强化实施管理。为防止倒卖行为,沧州市献县与养殖户签订了绵羊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合同书,合同中明确注明在1年内不得倒卖、屠宰调配的种公羊;调配的种公羊死亡后,要在24小时内告知县级畜牧主管部门,经现场验证后方可处理。衡水市桃城区发放了《受种户责任》告知书,告知全区种羊养殖户,种羊只能用于生产,不能随意出售和屠宰。如发现倒卖后,取消今后良种补贴种羊的资格。

3.加强技术指导。衡水市桃城区畜牧局与羊场的技术人员成立了种羊跟踪服务小分队,负责到各乡镇举办技术培训班或到场入户具体指导,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沧州市献县对参加项目的养殖户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进场、进户进行现场指导,发放明白纸,推广实用技术,使广大养羊户走出饲养管理误区。

猜你喜欢
冻精公羊畜牧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提高种公羊繁殖力的几项措施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黄牛冻精改良易地输精的技术应用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关于乌兰察布肉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提高肉牛冷配受胎率的措施
公羊触篱
吃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