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雕塑的经典依据——推介《造像量度经》一书

2011-04-17 01:26潘绍棠byPanShaotang
雕塑 2011年6期
关键词:量度罗汉佛像

■ 潘绍棠 by Pan Shaotang

过去我们在研究和考察我国古代佛教雕塑时常提到这些佛教雕塑,都是依据重要的《造像量度经》,但我还从未见到过《造像量度经》。这一次是从一位从事佛教雕塑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册非常难以见到的《造像量度经》,它是一册古旧的非常珍贵的线装木版书。我感到非常高兴。当即进行了翻阅,它是“经书”,内中有不少难以读懂的语句和生僻字。经我反复细度之后,终于能理解“经书”的一些主旨。但是有不少未能充分理解之处,还需要行家和同行们共同研究和理解。

中国在绘画方面的技法上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在雕塑方面则一直缺少系统的技法理论书,有的多是师徒们口头传授的口决试的雕塑方法。因之很少有文字方面的系统技法理论流传下来。因此,可以说《造像量度经》是雕塑方法最权威最完整最系统雕塑技法理论著作了。我经初步研读,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像量度经》加以简要的介绍:

1.该书共81页约1万5千余字,佛像图10幅,翻译为清番学总管漠北工布查布,时间在清乾隆初(约1740年左右)。有序言五处,经文仅21页,约2200余字。印刷于同治十年。《造像量度经》文字精炼,充分体现一种“量度”的要义。经文内主要讲述了“量度”的方法,以“指”为准,如“一麦”为一小分。“二麦”为一“足”“四足”为“指”又谓“中分”十二“指”为“搩”(音杰)以手度物为“搩”。俗称“大扎”,也称“大分”。倍“搩”为肘,俗称为托。佛像均用指量度来详细表述。

2.佛像分汉式和梵式,梵式即“藏式”。汉式源自唐玄奘法师由西域带回金玉佛像百余件,均用大象载回,其像精妙,均为阿育王时所造,因之自汉以来,凡造佛像均以此为模型。并祖辈相传下来,这就所谓为“汉式”又称“唐式”。所谓“梵式”,自元世祖由波罗国匠人阿尼哥善作‘‘梵’’像,并设提举司,专门从事绘画及佛像雕刻。工艺也极精,遂逐步称为“梵像”之一宗。但未曾译出“量度经”,均为口授尺度,总会以讹传讹。没有评正的标准。从前如来因有三十种大功德圆满。称三十二种妙相。并有八十种随行好。这些均无法无师自通的,何增何减均没有凭据。

3.佛经量度标准,均以自己手指量一百二十指。从头部量起,即肉髻高四指,发际也是四指,面目轮廓为十二指分三部分,即额、鼻、颏、颈四指,胸十二指,上腹十二指,下腹十二指,其它如口长四指,牙齿数四十额,坚密白净整齐。鼻宽二指,高指半。鼻孔圆且藏,鼻柱横半指,而眼睛则宽四指,“白黑睛三分,各得满指”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讲“眉如初月牙,中高长四指,耳宽有二指,尖等眉中齐。”“耳葉四指半,耳垂长五指。”头围是面部的三倍,手臂总长四搩,即四十八指。其它部位如胸、腰、两腿,两脚均由指详。细测量,详细而且非常周全和准确。

4.除整个佛身各处,均细致以指丈量的同时,对一些部分仍有造型及美善方面的要求。如量到手掌时,还提到如“指根连缦纲,趺高如龟背,掌平满柔软,滋润色丹赤,轮螺吉祥。”讲到手臂时,则说“不露骨节,柔和如意,曲伸悠然,如象鼻之弯转。”谈及足部则提到“足掌平满,柔软,滋润色如丹砂,中心有轮相,诸般妙纹具全与手掌同。”同时特别说明,如来的特殊妙相,均是如来宿因屡劫,积功修行而来。而且对佛周身也有总体概括性的阐述,谈及“周身骨节,脉络隐伏藏密,为粗为细,凸凹曲弯,增减各处,渐起稍落,不害均匀等。笔舌所难诠述者,则赖良师信徒之相得。授之明爽,聪慧变通之功力也。”

关于佛的服饰也有完备的记载与论述,提到“衣服要庄严,宜着上下法衣,五衣着下身,七衣着上身,以及八件宝饰”。何为八件,即一佛冠、二耳环、三项圈、四大璎珞、五手链及手镯、六脚镯、七珍珠络腋、八宝带。以上为大饰,还有小饰,所谓小饰为:耳垂上前临优,波罗华,冠左右下垂宝带,脚镯上围绕碎铃戒指等等。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techniques in Chinese painting, but books on systematic theories of sculpture techniques are scarce, and, if any, the techniques are mostly handed down orally from master to apprentice.That is why there is few systematic theories of sculpture techniques in written form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Therefore, the book Utterances on Statue-making and Iconometry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work with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heories on sculpture techniques as it is. Now, I would like to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just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5.关于菩萨像,《造像量度经》正文中没论及,是在量度经的续补中首先读到的,在论述时先从尺度上进行了“量度”之后,也分别论及“发攒高八指,顶尖宝严二指,面形似鸟卵,具喜悦慈爱之容,目长三指,宽分一指,如莲花瓣……,天男相无髭,服饰同报身佛。”在谈及千手观音时,做了以下论述:“千手者,法身八手,报身四十手,化身九百五十二手。共计满千手也。”而且详细论述了各层手所持物品的名称,可以说,很具有操作性的。

在谈及罗汉像的造型时,分别读到有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关于罗汉的形象有以下论述:“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丰孤俊丑,雅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喜怒诸形,色赤黄白黑俱可。目正鼻端,最忌根肢缺份。”着僧衣,文中所述罗汉像实在比现有佛寺中的罗汉像要丰富多彩。

其它如佛母像“总用正大窈窕之相”即可,还有明王像,它是“降服世间纯阴毒”之相。而护法神分男女二宗,男宗以大黑神为首,女宗以福女天为首。其它还有天王诸像等等,此不赘述。

6.造像的一些诫律,就是说塑造诸佛像,不能随意来进行,否则会有惩戒的,其中提及口、面、颈都长了为“极恶”受到失业等惩罚。其它如腮、胸、肋做塌了,会遭破败的灾难,脊、胯、股做平了会损寿命等等诫律。还说到做像三忌:忌眼、鼻、手指俱短,或口、脖颈、足皆长了,额、耳、胸狭窄了,都会遇到不测的大祸而永不得安宁。其它佛身体各部分如不做妥均会遭到各种恶报,不可不注意,但是如果发现错了,还可按规范采取一定措施,得到善果。但是特别提及明知故犯为报恶,不知而犯为大过,相反就是吉利。佛经提到:“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

关于重修佛像也有一套严格的规范,要举行仪式,做好道场等等措施。

7.经中后部(续集中),还谈及“装藏”一节,何谓“装藏”,就是在塑佛像中,不论显密两宗,均有“装藏”的说法,就是在佛像制作中,在其中放咒语的符号(见附件)如在顶上肉髻内,项喉内,脐孔内,密处,额上,用纸书写上符咒,安藏各正位,以及两耳上鼻中间,舌根等五根处,都书于开始时素底各处,用彩粉涂盖,如像已做成,则可以书于像的背面。同时在塑制过程中,可以将一切吉祥真言,竭力安之更好,所用真言用汉字梵字均可以,但书写要横写,尽力在一行之内,不可中断。而且注意用椒汁贯注,才会不被虫破坏。也可以将经律藏于其内,但不可倒置,颠倒则犯大灾。从事此项装藏之事时,要保持洁净,当时忌荤酒,禁气恼等一切不详之事。而且要发喜悦良善之心,同时口诵十二因缘咒。

咒文为:“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而且还提到这些“装藏”之字,用金书写为上,彩粉为中,墨色为下。同时还特别写道,“圣像已成,即为人天共仰,无上福田”。像完成时还要举行法场,念经等仪式。

8.《造像量度经》附佛菩萨图样10幅

说明:佛像周身惟面部最重要,因“经文”说明尺寸,用图样说明才好运用,文辞难以说明全意,图未能说明之处,就靠学习者的智慧了。

(潘绍棠 广州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量度罗汉佛像
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
少林功夫拳(四)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贪珠罗汉
李宏禹作品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机械能转化量度的认识误区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