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2011-05-03 02:17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7期
关键词:核电天然气石油

让安全为核电发展护航

2011年3月19日

3月11日以来,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持续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很多国家对核电安全争议不断。公众的担忧质疑,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充分的现实依据。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都曾给人类带来巨大伤痛。

与此同时,全球核电站的数量仍在逐年增加,核电已超过全球发电总量的16%。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核电的独特优势:从环保角度看,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核电具有容量大、波动性小和运行小时数高、经济成本低等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因地震、海啸引发的福岛事故,尽管有种种“百年不遇”的偶然,依然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并应成为人类建设更加安全核电的动力。

“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这是刚刚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的明确要求。“核电无小事”,一方面,要吸取福岛事故的教训,不断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时刻保持审慎,对新上核电项目严格审批、对核电站选址科学论证、对核电站运行加强管理、对核废料处置未雨绸缪、抓紧制定《原子能法》等相关法规,在始终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核电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也有安全风险。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范正伟)

加快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体系

2011年3月22日

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未来随着危机扩散,极大增加了爆发第四次石油危机的可能性,不排除油价短期超过2008年所达到的峰值创出历史新高的可能。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需求量大、依赖程度深、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一旦石油危机发生,不仅会导致严重的输入性通胀,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必须尽快制定保障石油安全的国家战略,把石油风险管理提上国家战略性议程。

要保障石油供给。建立和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是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

要改变对单一能源的依赖,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探讨成立国家海洋石油勘探基金。

尽快建立专门支持石油储备和石油投资的储备银行。政府可以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并允许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基础上发行证券。

最后,建立一个有别于布伦特原油和美国WTI原油定价体系的相对独立的石油定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必须壮大在石油市场的定价能力,可以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的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纸货市场的建设,未来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使得中国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原油的定价。

(张茉楠)

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

2011年3月22日

在日本爆发核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宣布暂停审批新的核设施,这令全球市场感到意外,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能源政策正面临危机。但是,目前打乱中国能源计划的,并非其对未来电力供应进行多样化调整的能力,而是其易受石油市场混乱冲击的脆弱性。

中国近期由于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核决定,不太可能改变其长期能源发展道路。

然而,真正让中国政府担忧的,是油价将加大业已上升的通胀风险。中国政府可以选择进行干预,不让驾车者承担油价上涨的成本,但即使价格管控也有其限度。

长期而言,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短期内一项稳定国际供应的战略是唯一选择。此前中国已采取措施,鼓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参股国际石油项目。但该策略实施了十年后人们发现,尽管这些公司赚到了钱,但中国民众和政策制定者都没能获得多大回报。如果把中国境外所有的股权石油都运回国内,也只能满足中国一小部分进口需求。中国国有公司的确向国内运回了石油,但他们随后被以国际价格卖给国内炼厂,因此整体而言中国没有任何节省。

是的,只要油价不再继续上涨,中国或许能够承受住当前的价格,并让通胀得到控制。但在防范未来油价上涨方面,中国最大的希望是结束其寄望于优先获取外国供应的失败政策。相反,中国需要采取一种与其他石油消费国合作的新方式。目前石油市场上的供应短缺,更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暴力回应而非起初的民众抗议所致,中国与石油消费国合作可能降低当前供应中断状况蔓延的可能性。

中国如果开始与其他石油消费国合作、制定一项协调释放储备的策略,比仅仅依赖本国企业产生的有限国际石油要牢靠得多。

(特雷弗·豪瑟)

非常规天然气给北美带来新“转机”埃克森美孚化学网站

2011年3月8日

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总裁裴力浩日前表示,非常规天然气液体产品可获得性正在日益增长,将给北美地区的石化生产商带来新的转机。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 ——美国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大力开发,已经促使其天然气产量增长了20%,乙烷产量增长了25%,这给普遍以轻质原料为裂解原料的美国石化生产商提供了充足的具有价格优势的原料。

2010年,乙烷价格的优势令美国乙烯产业链的赢利表现抢眼,刺激了石化生产商进一步加大原料轻质化的投资力度,同时提高了石化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裴力浩表示:“当前美国石化市场的强劲特征与几年前传统的观点完全背离,当时业内普遍的看法是:美国石化产品将下降,裂解原料将重质化,美国将成为石化产品的净进口国。”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乙烷产量增长对于北美石化工业将起到一个正面的推动作用。

(晓 华)

跨国化工巨头“加码”中国ICIS新闻

2011年3月1日

由于看好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化工市场,多数全球化工巨头正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

进入中国市场相对较晚的跨国化工巨头英力士公司当前正加快在华的投资步伐。英力士公司已经在中国开展技术专利许可业务,但目前还没有生产装置。英力士与中国石化40万吨/年苯酚和苯酮合资项目已进入详细计划阶段。今年1月27日,两家公司透露已经签署谅解备忘录,目标是2013年底建成该项目。BP在中国珠海的合资公司已经运营着两套PTA装置,合计产能为150万吨/年。BP已证实将大幅扩大在华的PTA产能,包括对现有装置的扩能以及新建一套世界级的PTA装置。德国赢创工业正享受着中国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盛宴,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收入达到10亿欧元,比2009年全年的8.56亿欧元还高出近1.5亿欧元。公司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收入20亿欧元,占集团总销售收入的20%。

(晓 华)

全球石油巨头掀起“瘦身”运动道琼斯

2011年2月28日

市场人士日前表示,今年对于大型石油公司而言,“瘦身”将成为主要战略选择。因为2010年,康菲公司实施大规模出售资产以提升营利能力的战略受到了投资者们的追捧,当年股价暴涨34%。

目前雪佛龙公司和壳牌公司也已开始效仿康菲石油公司的“瘦身”战略,开始出售营利能力低下的炼油和油品销售资产。因炼油资产在过去的几年中营利能力不稳定,雪佛龙公司正在出售炼油资产,公司重启了股票回购计划。埃克森美孚公司也已以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墨西哥湾的一些老化油气田。同时,公司加大了股票回购力度。

据IHS Herold公司负责并购业务研究的经理Christopher Sheehan称,2010年全球涉及油气资产的并购交易额创下10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主要是受到康菲和BP公司并购交易的刺激。这两家公司正在强制推进资产出售,其中康菲公司是为了削减债务,BP则是募集现金以支付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灾难中高达400亿美元的赔偿。

(晓 华)

全球天然气中游业务并购交易增强烃加工

2011年3月

IHS Herold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天然气中游资产并购交易额大幅增长,2010年交易额比2009年增长400%达490亿美元,创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天然气中游业务包括天然气输气管线、天然气收集和处理设施以及储气设施等。

报告称,2010年全球94%的天然气中游业务并购交易活性,受到美国市场并购交易额强劲增长的刺激,其中美国页岩气领域的并购交易额同比增长255%逾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0年的并购交易中,涉及天然气收集和处理设施资产的交易数量为24起,在天然气中游并购业务领域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天然气液体管线资产并购交易数量为10起,天然气管线资产并购交易数量为8起。

据IHS Herold负责并购业务研究的高级分析师Cynthia Pross表示:“2010年全球天然气中游业务并购活性大幅增强很清晰地反映出了当前受美国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的大幅增加导致市场对全球天然气业务环境的分歧。”

(晓 华)

俄气公司拟提高天然气出口价格俄罗斯宽带网

2011年2月11日

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向媒体透露,该公司已向欧洲客户提出,今年将提高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价格。每千立方米比去年高46美元,达352美元。

据俄气公司透露,2011年计划向西欧国家出口1513亿立方米天然气。向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出口量将比2010年增长42亿立方米,达到730亿立方米。2011年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收入将达533亿美元,向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的天然气出口收入为182.5亿美元。

今年1月份,俄气公司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增长了6%,对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出口状况也大大改善。此前曾报道,2010年俄气公司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为1386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1亿立方米。去年,对这两个国家的出口量都大大下降。与此同时,向国内市场的天然气供应量则比2009年增加了85亿立方米。

去年11月中旬,欧洲市场天然气平均价格为260美元/千立方米,比俄气公司长期合同年平均价格低15%。

(高寿柏)

俄罗斯炼油工业现状和前景俄《石油天然气和商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俄罗斯人有时称俄石油工业是苏联遗产中的一堆烂摊子。俄罗斯的大部分炼油厂是上世纪40~60年代建成投产的。苏联时代的最后一座炼油厂——亚琴斯克炼油厂是1986年建成的。

俄罗斯炼油厂的加工深度长期以来都不到70%,而美国和加拿大则达90%~95%的水平,日本和欧洲国家达82%~85%。俄炼油工业中,二次加工能力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很少达到70%,而美国则达到150%,世界平均水平为90%。

按主要二次加工流程,如催化裂化流程的比例比较,俄罗斯仅为6.3%,美国为36%,西欧为15.5%,差一个数量级。按世界通用的表示炼油工业技术复杂程度的赫尔松系数比较,俄罗斯仅为4.5,世界平均水平为7.0,美国则高达约11。

在俄炼油工业中,由于缺少高技术含量,原料单耗和能耗均大于国外炼油工业,产品质量低,环境污染重。俄炼厂现代化,国家无统一规划。只要大公司吸取世界先进经验,俄炼油工业便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造。

猜你喜欢
核电天然气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奇妙的石油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