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否科学

2011-05-03 02:26庞丽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医科学有效性

庞丽

摘 要: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也是争论颇多,对于科学的不同解析,所尊崇的价值观的差异,对中医的态度也是极大的反差。我们应当秉承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有利于中医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中医;科学;创新;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6-02

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传统的医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医将何去何从呢?不仅在中医界而且在文化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是一种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且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西医的主流是科学,要用科学去反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这些虚无的学说。中医与现代医学具有时代差异,在他们身上深深烙下了各自时代的特征,就如同京剧与芭蕾舞一样,在某些范围内是不可同言而语的。中医也在特地的强调其科学性,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近代中医与现代化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并不乐观。1955年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在2005年11月改名为中医科学研究院,这种单靠在字面上加上“科学”二字的文字游戏就想结束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有点过于简单、省事。美国国家卫生院和美国医学会都把中医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民间医术一起归为“另类医学”,不属于医学科学。著名的反伪科学组织“对声称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调查委员会”(CSICOP)则干脆认为中医是玄学、巫术、伪科学。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国运衰弱,现代医学大量输入,严重冲击了中医的发展。中医的历史渊源悠久,一事物发展的科学性如果单纯依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医学里也是有落后和先进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事实告诉我们,西医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中医的影响力在慢慢缩小。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科学支撑的西医,放弃那些虚无飘渺的中医。当然也不可否认在某些方面中医有着特殊的作用,但总体来说,中医是落后于西医。

科学讲究创新,是一个不断被超越的过程,它绝不盲目崇拜所谓的“圣贤”。现代医学更讲究实用性,即使你不清楚希波克拉底、盖伦、维苏里、哈维等等这些历代医学大家的著作,也丝毫不影响你行医。中医则不然,中医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古代文献尊为必读、必背、必信的至高无上的经典著作,这才是他们处方的依据。试问像《黄帝内经》这样几千年以前的老古董,对于现代社会出现的新病症有着怎样的解释?中医界的一些顽固不化的人,还捧着一本几千年前的圣经来解决新的问题,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这同样也说明了中医的指导思想是保守的,泥古不化,缺乏科学的精神。更有甚者认为抛弃了这些传统就是对老祖宗的东西的摧残,连马克思主义都要与时俱进,中医却依然墨守成规。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学科彼此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统一在一起,不存在一个完全独立于与其他科学毫无关联,或者是相互冲突的学科。现代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学、化学之上,现代西医是与现代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与之相反,中医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这些现代科学南辕北辙,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这样的东西,让人们很难不去怀疑它的可行性。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希望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三元医学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疾病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不过“毒郁虚”三字。也就是说,世界上千奇百怪的疾病莫过于有毒了,不通了,虚弱不足了,这三种病症。没有了毒气,气血充足,腑脏经络通畅,则你就是一个健康无病的人了。这些虚啊,实啊,气啊,阴阳五行等概念都是不准确的,什么才叫虚火,什么又叫寒症,都很难去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界定,而且这些语言的使用也是不科学的。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位同学家的小孩,出生几个月,瘦的不得了,连脖子都很难挺起来。抱去看中医,中医师虚虚实实说了一大通,还开出了一些冲剂要给孩子喝。同学心疼小孩,就没给喝,又抱去看了西医,西医一经验,就说奶水有问题,缺乏营养物质。同学立马换了奶粉,几天后就改观了。这就是科学,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理论和远古的论证,很简单,很直接就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并且很快的把问题解决了。

中医是几千年来经验积累的结晶,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经验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真理,而单靠经验不经科学的验证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同时,中医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玄学基础之上。例如,水蛭会吸血,中医就让为把它晒干了入药能够活血化瘀,蚯蚓(地龙)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中医就认为它晒干了入药能够通络利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以生物的习性附会其死物的药效,这显然不是经验结晶,而是变相的感应巫术。《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传统医学巨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医的这些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理论认识属于人文文化的内容。

一种药物或者疗法的有效性,是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确定的。现代医学经过大量反复的临床试验,把药效调到最大,把伤害降低到最小,然后才敢大范围的推广。而中医,只是经过几位先人的尝试,就可以确定这种药物治疗的病症,这种缺乏严谨有效的科学论证,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每个个体的身心表现出彼此不同的迹象。中医治疗的有效性也的确是让人怀疑。在急救室里,看到的都是西医在挥洒着他们的热血,这时候再用中医理论虚实一番,再灌几副汤汤水水下肚,估计那些需要急救的病人早已经魂归极乐去了。古人迷信圣贤经典无可厚非,但时至今日,一些“老中医”仍然拒绝接受临床检验标准,却津津乐道于怎样碰巧治好了一例疑难杂症,这与江湖术士有什么差别呢?西医把很多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拍个X光,作个CT,哪里出了问题就看得一清二楚,不需要那些阴阳五行、虚实之类怎么样,一个手术就解决问题。当然,西医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但是在每种药物上都明确说明了这些副作用是什么,针对的是哪些人群,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剂量。差不多所有的中医都不能明确的说明,这些药物有什么样的副作用,很多中成药物合剂的包装上也很明确的写着,不良反应和禁忌,尚不明确。人体不是随意拿来做实验的“小白鼠”,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让人质疑其科学有效性。

中医最为得意的是它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机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这个整体思维貌似很符合辩证法,主张全面看待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但中医的整体思维是很笼统。虚,具体是哪里虚?怎么样的虚?他都不能有个很明确的答复。西医就可以“从头到脚”用现代化医疗器械作一个整体的检查,还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做一个具体的医疗方案。西医把整体思维和具体思维运用的更加淋漓尽致。

我们并不是在全盘否定中医,而是要抛弃阴阳五行的理论,把行医救人变得更单纯一点。中医理论有其人文价值,某些偏方、验方也可能有实用价值。所以对待中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废医验药”,抛弃不科学的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的指导下检验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科学也是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们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力红.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钝.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科学。

[3]聂精葆.科学主义笼罩下的20世纪中医[J].医学与哲学,1995,(2):66.

猜你喜欢
中医科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