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与大组课教学的课程整合

2011-05-03 02:26常晓红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常晓红

摘 要:学前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声乐理论知识和课堂唱歌、弹唱等教学能力。本文作者从学前教育现状,树立正确学习声乐的教学理念,构建声乐大组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友谊探析。

关键词:学前声乐教学;声乐小组课;声乐大组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06-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但是幼儿教育重要的教学内容,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轻松活泼的气氛。目前,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求他们掌握学前音乐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音乐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外,还要求他们能进行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编制具体音乐教育方案;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音乐潜力,富于创新能力,还要求她们能独立承担一门声乐等特长教学课程,并能对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型的幼儿音乐教师。然而现阶段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育的现状是:

(一)声乐知识传授与声乐演唱能力的脱节。表现在声乐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声乐演唱知识的传授,忽视声乐演唱知识和声乐演唱技能的整合,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二)声乐实践教学与声乐理论教学的脱节。表现在片面强调声乐理论教学,忽视声乐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对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使声乐技能训练时效性不强。

(三)教与学、做的脱节。学前声乐教学不能适应学前音乐教育的需要,还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单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音乐教学活动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比较单一。表现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四)学生学习能力与技能技巧训练的脱节。学生学习声乐的能力很大一部分是视其天赋所决定的。条件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效果显著,学习兴趣高,相反条件稍差的学生学习过程就相对艰难,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不能千篇一律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声乐教学不能只负责理论上的知识传授,而实际上有许多问题如律动、节奏、音准、音乐鉴赏等,需要师生之间的有力配合。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决定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各自有各自的计划,缺少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学生学习能力与技能技巧训练脱节。

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学习理念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声乐教学又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大都没有接触过声乐,属于零基础状态。因此,作为这些学生的声乐启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声乐,帮助他们树立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声乐的学习是漫长而又艰难的。

首先,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理念,不要受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束缚。长期以来,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美声、通俗三大类唱法,现在又多了一种原生态唱法。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学生适合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民歌;嗓门大,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细腻、优美的则是学唱民歌的料子。在学习声乐的初始阶段,万不可将学生对号入座,一定要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尤其是我们幼师专业的声乐课,往往是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名学生,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每位学生都单独指导。

因此,要先弄懂自己的歌唱器官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就能够使其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各种肌肉,找到自己的个性声音,而不是不恰当地模仿别人的音色,造成不良的发声习惯。许多初学声乐者由于偏爱某位歌唱家的音色而不顾一切地追求他们的音色,却丢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让人不免叹息。所以,先吃透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其次,要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坚持基础训练和渐进的原则。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我们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需要一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声乐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生各方面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的理念,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任何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与大组课的构建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等同于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学生毕业后教学对象不同,因此,教学重点有所倾向。所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声乐教学模式。它的优势主要在于声乐大组课教学,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课堂知识含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声乐小组课将学生在声乐大组课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整理、细化,教师给予个别指导。两种课型相结合,增加了教学中点和面的结合,使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

(一)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按等级授课。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因此,他们的音乐水平也不尽相同,单一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在教学中,按学生的水平分组,把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然后,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如音乐基础一般的,应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幼儿园声乐教学的相关知识。音乐基础良好的,则可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学习的难度,鼓励学生在专业技能上锻炼提高。

(二)声乐大组课教学与声乐小组课教学紧密结合。根据学前专业学生声乐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学校声乐教学设施等现状,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声乐大组课,发挥声乐大组课的优势和潜力。声乐大组课就是把几个人的三四节声乐课连排,让每个学生增加三倍四倍的演唱时间,多几人一起上课,一个人唱,其他人听,老师指点大家进行评议对比,能让学生很快地区别好与差的声音形象,区分声音的优劣,能够帮助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在大组课的声乐教学中,有唱的也有听的,教师在纠正一个学生的毛病时,另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益。有时也可以一个人在教室里唱,其他人在外面听,让学生区别在室内室外的不同效果和声音穿透的能力。老师在纠正一个学生发音位置过低时,其他学生也就会思考从中获得高位置共鸣。纠正发音吐字上的问题时,他们彼此评估,也有所收获。在声乐小组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逐一进行解决,训练提高演唱技巧与歌唱能力。这两种课型的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技能,可使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自身的演唱技巧,拥有较高并富于个性的演唱能力。

(三)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声乐课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涵盖的技巧和技术内容难以掌握,而且其积累的作品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声乐的学习都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如果不能注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是一味地强压,必然导致这些课程在学生的心中会渐渐变得枯燥起来,兴趣减退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注重的是课堂上的讲授教学,而对课下学生练习情况不大过问。事实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练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课下的练习更为重要,要培养学生课下练习的兴趣,布置一些既不是很难又容易引起他们感兴趣的作品让其练习,学生越唱越想唱,进而调动了学生课下练习的积极性。

总之,学前声乐教学要立足与培养适合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教学对象要明确,教学效果要突出,教学课程设置要精细具体,采用声乐大组课与声乐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全面、个性的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2]张莉.学前双语教师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4).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4]张礼仁.把歌声变成流动的风景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9).

[5]学前教育教学案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