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田野考古学

2011-05-03 02:26王蔚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土质考古学遗迹

王蔚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将考古实习与地层学结合的具体运用,通过田野实践对地层学的深入认识,认为识别考古地层需要“眼勤”“手勤”“脑勤”。

关键词:田野考古学;田野发掘;地层学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19-01

一、田野考古概说

田野考古学是为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田野考古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它是考古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的基础。张忠培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把近代考古学比喻为一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学则是这车子的两轮。没有车轮,车子是不能向前行驶的;没有地层学和类型学,近代考古学便不能存在,更不能向前发展。近代考古学的水平,首先取决于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程度。”本文根据田野调查与发掘对地层学的应用,结合理论对地层学再认识。

二、对考古地层学的再认识

(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年代关系。

(二)地层学的五项基本内容

1、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是按时间早晚,由下而上一次堆积而形成的;2、同一文化层和同层遗迹单位的形成和遗留形式不是水平的;3、次生堆积会形成早、晚颠倒的倒装地层;4、形成不同文化层的原因,关键在于堆积内容的变更;而文化层的堆积厚度,不是估计形成时间的尺度;5、遗迹本身同遗迹内的文化堆积,在形成时间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三、用地层学指导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区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是考古发掘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在地层学原理的指导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土色、土质区分层次。土色就是指文化层的色泽,如黄褐、红褐、灰黑等等,土质是指文化层的泥土质地,如沙土、夹杂大量灰烬和烧土粒的灰土、夯土等。区分层次的主要依据是土色土质的差别,以郫县菠萝村遗址为例。2010CPBTN1W2南壁的第③至第⑤层的土色土质差别甚微,需手和眼结合,边看边刮,并不断思索,才能把文化层划分正确。

2、平、剖面相结合,是区分平面层次的必须手段。田野发掘一般采用的是探方发掘法,探方四壁和平面的迹象可供观察。四壁的地层剖面表现各层位的立体叠压关系;平面上所见的,则仅是不同堆积的并列关系。要做好平、剖面相结合的工作,必须随着下挖深度时时把四壁剖面的地层关系划分清楚。

3、包含物的变化,可引导发掘者及时发现层位变化。土色、土质有无变化,是确定地层有无变化的关键。而时代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不同层次,其包含物又一定有差异,因此文化层的变化同包含物的变化,又常常是同时发生的。发掘时如见到陶、瓷片的突然变化,应仔细观察地层,看看是否已发生变化。

4、先清理晚期堆积,再清理早期堆积,是发掘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确定一个文化层的形成年代,应以最晚的东西为准,所以,早期地层的出土物如混入晚期地层,不会影响晚期地层年代的判断,而早期文化层中如混入晚期遗物,则会拉晚这个文化层的形成年代。因此,应当先做晚期地层。

四、运用地层学进行层位划分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一个遗址内各层的堆积既不是水平的,它们的厚度也不会一样,不同探方的层次也未必相同,同一地层中的不同遗迹也可能有时间的早晚,所以,发掘时应注意和周围探方的联系,看是否有缺失层。

2、对各文化层的成因力图做出合理的解释。以郫县菠萝村遗址地层堆积的划分为例:

(1)地层堆积及包含物

第一层:耕土层,大量现代建筑垃圾,厚0—45cm。第二层:唐宋文化层,含少量瓷片,深度5-45cm、厚5-30cm。第三层:汉代文化层,深度10-54㎝。厚度为30-50㎝。第四层:过渡层,深度60-82cm厚度5-26cm。开口于本层下遗迹单位包括G50、G51。第五层:商周文化层,含大量红烧土、炭屑。深度60-85cm厚度5-22cm。出土物夹砂陶、青铜残片、磨制石器,可辨器形有小平底罐、圈足器、高豆柄、细柄豆等。

(2)地层堆积的成因和特点

第①层为现代耕土,为现代人类活动的地面。第②层为唐宋层。第③④层为汉代文化层。第⑤层为商周文化层。

(3)层位之间的关系:①——>②——>③——>④——>⑤

五、总结

田野调查与发掘,是深刻理解地层学与类型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考古入门必须要经过的环节。传统的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为纲)在21世纪的考古学发展中,已显现出不足。将全站仪与GIS、3D复原地层、浮选等科技手段,复原古代历史才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于汇历.土质土色成因及其在考古学中应用的探讨[J].北方文物,1994,(4).

[2]冯恩学.田野考古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3]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J].—文化部文物局第一期田野考古工作领队培训班讲稿,1986.

[5]赵辉.关于考古类型学的几点思考[J].考古学研究(一)[J].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6]苏秉琦.地层学和器物形态学[J].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J].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土质考古学遗迹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沙海遗迹
“考古”百议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公路土质路基工程施工探讨
公路路基施工中过湿土的施工对策研究
不同土质和埋深工况下送电工程土石方费用研究
超新星遗迹Simeis 147
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