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传统 尊重文化

2011-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育部门传统内容

一个中国人,只要他对传统多一份尊敬,对经典多一份尊重,中国文化就会多一分复活、重建的力量。经由这份尊重,人们可以与几千年的历史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由此,他的个体生命就将是充实的,而充实的个体生命就是文化的活水。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其理由是,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念。

无独有偶,近日媒体调查发现,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对《三字经》蒙学教材文本进行删节,“昔孟母,择邻处”被删掉,认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被删除,认为这是对教育价值的歪曲等等。

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合适的。此事表明,到了今天,某些人仍没有形成尊重传统、敬畏传统的心态,而这样的心态乃是在全球化时代重建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

出现这样肢解经典的事情并不奇怪。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知识分子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诉求,并日益强烈,最终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反传统的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藐视经典、怀疑传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心态,有些人甚至本能地仇恨传统。

然而,几十年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摧毁传统其实并不能得到人们想象中的新文化。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的现代化过程清楚地证明了,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完全可以兼容、共存,并且相互支持,共同发育。

台湾的经验尤其值得重视。文化部长蔡武去年访台时,曾经表示,“印象最深的”是两岸同胞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今年的新年讲话中指出,六十多年来,台湾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生活美感到艺术美学,它的传统韵味,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纯朴等儒家倡导的美德,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年,不少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台湾社会的传统性,及因此而具有的人际关系之温柔敦厚。台湾的经验最清楚地证明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并不会妨碍现代化。恰恰相反,中国传统可以让现代化更加平顺,更加人性化。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改变,1990年代以来,反传统的政治力度逐渐弱化,对传统、对儒家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轮又一轮国学热、儒学热,传统出现了回归的迹象。

传统回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一些年轻的家长和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老师,自发地让孩子诵读儒家经典,或者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不论是从教育内容多样化的角度看,还是从中国文化重建的角度看,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有些地方教育部门也顺应了这一趋势,允许学校辅导孩子诵读这些经典。

山东、湖北教育部门的做法,则显示了主导教育的人士,仍然没有理解经典教育对于教育的真正意义。毫无疑问,传统经典产生于上千年前,其中必然包含某些让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在经典的整体文本中,这些内容是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容随意删节。删节这些内容,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经典之上,大大降低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价值。因为,诵读经典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记住几句人生格言,而在于让孩子们理解传统。而传统本来就是复杂的,不应该指望它清澈如水。其实,如此复杂的经典也恰恰可以训练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讨论,让孩子既体悟祖先们的生活和价值,又知道如何面对现实生活。

也难怪,对于山东、湖北教育部门随意删改经典的做法,引起了较大的舆论反响,一致要求教育部门尊重经典,如此态度似乎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中国社会对于传统、对于经典的态度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对中国固有的经典愈来愈尊重。

这样的变化是重要的。这一事件连同其他类似事件表明,经历了诸多曲折之后,中国人逐渐建立起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意识。归根到底,一个社会的健全秩序是由其国民健全的精神秩序来支持的,而国民健全的精神秩序有赖于国民文化生命力之刚健。这种生命力发源于文化的根脉。这文化根脉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每个人心中。一个中国人,只要他对传统多一份尊敬,对经典多一份尊重,中国文化就会多一分复活、重建的力量。经由这份尊重,人们可以与几千年的历史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由此,它的个体生命就将是充实的,而充实的个体生命就是文化的活水。★

猜你喜欢
教育部门传统内容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